第一千四百二十五章 試練

「過幾天你就要率兵出發,渡海東征了,怎麼樣,心裡有把握沒?」

風清雲淡。

皇帝父子在山頂漫步。

張超看著長的比自己個頭還高几分的太子,心裡有幾分捨不得讓他出京。但他心裡也明白,張璟如今還年輕,十七歲的太子,還需要更多的鍛煉。而僅僅是呆在東宮,哪怕身邊都是大儒名將環繞教授,也還不是夠的。

不經歷風雨,怎麼能見彩虹呢。

好在張璟此前已經有了兩年地方領主的經驗,也還表現很不錯。在琉求,用兵征服了山夷人,大力發展工商,琉求的發展很平穩,表現可圈可點。

這一次,讓張璟去朝鮮主持東征,既是為這位年輕的太子鍍些金,更是要讓他能多些歷練。

「統兵在外,你雖是主帥也是太子,但要多聽下面將帥的建議。我知道你打小聰明,但做事更要講究方式方法。說起來,承乾其實比你更聰明些,歷練也遠勝於你,可有時他還是太急躁了些,你要引以為戒。」

十萬華軍去打東海三國,張超不認為會有什麼技術上的問題。

「切記,莫傲慢!」

現在華軍上下,都有一種極端的自信,很瞧不起其它的軍隊。過去說一漢抵五胡,如今更是一華抵百夷。

這種傲慢其實不是好事,傲慢會變得自負,然後輕敵。

華軍雖然裝備、訓練,甚至是作戰的理念,都要遠超一般的蠻夷,可是打仗不僅僅是這麼簡單的。

強大的羅馬軍團,也一樣會被蠻人伏擊大敗。

「要記住一句話,獅子搏兔,亦用全力,莫要傲慢輕敵,更要聽的進去別人的意見,不管是對的錯的,好的壞的,都應當仔細的聽一聽。」

「還有,你還年輕,不要逞強。好好的坐鎮中軍指揮就好,不要輕易犯險衝到前線去。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位置,當元帥的不能把自己當成小兵一樣衝鋒。」

秋風吹過衣腳,帶來陣陣涼爽。

「等再過陣時間,這山上也就紅葉遍布了。」

葉黃葉落,一冬寂靜之後,來年又會吐出新芽,滿山綠色。

「你有沒有想過,對半島征服之後,要怎麼處置?」

軍事上要佔領朝鮮南部不難,但如何建立一個穩定的統治才是最難的。歷史上,唐朝也曾攻滅百濟、高句麗,設立了都督府,但卻一直無法有效管理。

結果高句麗人叛亂不斷,百濟人也跟著起兵,還拉上了倭國幫忙。

而唐軍則忙著應付吐蕃,不時的還要抽調兵力去與草原上的胡人開戰。

結果就是朝鮮無兵,最終新羅背叛大臣,向大唐開戰。大唐雖然也是屢戰屢勝,可終究無法維持,這是個只見流血只見消耗不見收益的地方。

朝野上下,都對這個地方沒了興趣,最終自己撤退,反倒是成全了新羅,讓他撿了便宜最終一統半島。

可以說,經歷隋唐兩世,自征高句麗開始,到唐高宗時最終撤出半島,歷經數十年,耗費無數,最終戰略是失敗的。

第一個戰略目標是將對中原充滿威脅的高句麗滅了,這個確實做到了,但後來想趁機把朝鮮奪取,最終卻是失敗了的。

為他人做嫁衣裳!

大華不可能也走這老路。

「將所有新羅和百濟人都貶為奴隸,運往中原。」張璟說出一個處置方法,這也是當初李世民在攻滅高句麗後,張超提出的一個辦法。

一勞永逸的解決了遼東的威脅,將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徹底的亡國滅種。

不過此一時,彼一時。

「不,這不是什麼真正的好辦法,只是特殊時期的特殊辦法。」

將原住民屠光也好,或者全都俘虜當成奴隸賣掉也罷,這確實也算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征服辦法。

但這種方法,成本也大。

一來敵人反抗會很激烈,二來則是人殺光倒是容易,但這片地方就成了空地,沒有人如何發展?

就如高句麗一樣,當年把人都當成奴隸賣掉了,到現在,高句麗故地設置的遼東和朝鮮兩道,也都還是大片大片的荒蕪著。

朝廷在這邊,連稅收都收不上來。

要是對百濟、新羅、倭國都實行這種政策,那以後這邊就真成荒島了。

大華需要的是一片荒島嗎?

當然不是。

「你再想想,有沒有其它更好的辦法?」

張璟想了想。

「那就將上層全都清除掉,然後保甲聯防。」

征服並要從此統治一片新的地方,一群新的百姓,並不容易。不論怎麼說,對於百濟和新羅人來說,漢人都是外來者。

張超搖了搖頭。

「全部清除是不對的。」

「你得恩威並濟。對於那些臣服者,得用。而對那些抵抗者首領,得殺。不但得殺,還得狠。殺了反抗者首領,將他們的妻兒子女全都發配為奴。而那些反抗追隨者,也要貶為奴隸。」

「對於原來那些上層人物中的投降者,要適當的使用。用這些人來協助管理那些百姓,有的時候,通過這些人管理,會方便許多。當然,保甲制度也是需要的。」

朝廷現在對於朝鮮半島,最大的不足是人口問題。

已經無法再抽調出足夠的漢人來移民朝鮮了,面對征服的這大片土地,也只能以土著為主。

「對那些百姓,也要適當的示恩。比如,沒收原來王室、官府、貴族們的土地,然後給他們均田。取消許多百姓對於原貴族豪強的債務等,建立法院等,保證司法公正等。」

「你這次去朝鮮,攻破三國不是結束,只是你任務的開始。東海三國,就是你的太子試練。我給你三到五年時間,你不但要攻滅此三國,還要在那裡建立起我大華朝的穩固統治,讓那裡的百姓接受我們大華,成為我們大華的一員。」

「我需要的也不是一片荒島,不是焦土。我希望的是那邊的臣服與繁華。朝廷現在交給你十萬兵馬,還為你準備了一億的軍費預算。我希望,幾年後,你能把十萬軍隊帶回來,並交給朝廷不止一億。」

張璟瞬間感覺壓力山大。

如果只是攻滅三國,確實小菜一碟。

可是現在,不但要攻滅還要征服,徹底的征服,並且要發展,這可就非常的不容易了。

比他在琉求可難多了。

琉求好歹也有幾十萬漢人移民,山夷連多數都占不到。

而在這東海三國,只怕漢人到時連那些夷人的一成都占不到,甚至是百不足一。到時,如何在那遙遠的東海上,建立起穩固的統治,還不能毀滅那裡,並要把那裡發展繁華起來呢。

這十幾年來,中原不斷向四邊開拓。

憑藉的其實正是中原強大的人口底蘊,當年整頓佛寺,清查隱戶,移民授田,讓帝國的人口都盤活了。

靠著這龐大的人口基數,開發隴右、開發河套、開發代北、開發嶺南,甚至是諸侯們分封四邊開拓,也都是靠著從中原招募去的百姓。

而中原工商興起,大量的工廠作坊礦產等的開發,也一樣是靠著生產力提高解放出來的許多人力。

但帝國人口也就不到一億。

眼下最新的統計數字,大華帝國全國人口八千九百八萬人口,接近九千萬,但還是不滿一億。

現在已經沒有足夠的人口可以支撐著移民開拓了,各地的工坊礦產,都早就依靠著從外面販賣進來的奴隸在支撐著。特別是礦產業等勞動強度大的產業,礦山裡都是外來奴隸,連許多種植園裡,也都遍布著奴隸。

沒有奴隸,帝國的發展早就停滯不前了。

現在的漢人百姓,日本過的都不錯,最起碼也是自耕農小地主。

想在中原再大量招募移民去邊疆,已經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

雖然也有人曾經跟張超提議,攻滅三國之後,仿高句麗的處置,將三國之民全都貶為奴隸,投入中原以彌補人力不足。

但這個提議被張超拒絕了。

朝鮮和倭國不能就這樣荒了啊。

不過朝廷還是會鼓勵漢民移民過來的,到時分給他們更多的田地,甚至把一些戰俘以更優惠的價格便宜賣給移民們,算是移民們的特殊福利。

不過要想統治並發展這邊,適當的吸收大部份土人還是有必要的。

「記住漢化教育,要讓所有的土人孩子都接受起碼六年以上的漢化小學教育。就連這些土人,也得給他們推廣漢話,多修些文廟,每個周末讓他們參加講經佈道。」

「最近和長樂關係好點沒?」張超問兒子。

上次張璟想要長樂離婚,這事情自然是瞞不住的。長樂就算脾氣再好,也是不能忍,兩人大吵了一架,然後長樂來找張超,說要離婚。

張超當然不會同意,好好勸了一頓。回頭,給長樂冊封為太子妃,並冊封了張晟為皇太孫。

如此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