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七十六章 萬不得已

呂宋的天氣比較炎熱,哪怕是到了十月,中原都已經很冷了。可呂宋的白天依然如六月天,到了晚上才稍微涼快些。

天微微亮,張超已經起床。

呂宋現在還只有一座衙城,張超並不住在衙城內,而是在海邊另建有一座小堡,建在小山上,居高臨下。

城堡不大,被呂宋的軍民稱之為呂宋王宮,實際上也就是周長不過里許的小堡而已。

起床,練槍練箭,然後騎馬沿著海灘跑了一陣,再下海游會泳。

騎馬回來,呂宋河邊的碼頭,已經忙碌起來。船隻停泊在河岸碼頭,一群土著力工正在將各種貨物從船上卸下來。

因為呂宋第一批農作物已經收穫,因此糧食需求大減。不用再從琉求和欽州等地運糧過來,也減少了許多運輸壓力,船只能將更多的物資工具運來。

碼頭附近,一排排的倉庫。

隔著不遠,則有許多木屋。一排排的規劃的很好,這些木屋比較低矮,但規划算是整齊,挖有排水溝,修有廁所,甚至有專門洗澡的地方,也挖有水井。此外,還有文廟、學校。

乍一看,彷彿是一片很不錯的居民區。

其實,這裡只是奴隸的居住區。

呂宋城現在有一半的人口,是奴隸身份。

不過這些奴隸並沒有太慘,他們住在這統一的棚屋裡,每個家庭有一間。每天早上上工,去做安排分配好的工作,晚上回來。他們的孩子,則託管在學校。

奴隸們十戶一牌,十牌一甲,十甲一保,實行保甲連坐制度,互相監督,一人逃跑,全家連坐。一戶逃跑,全牌連坐。每牌十戶家長輪流為牌長,每十個牌長里輪流為甲長。

一方面是嚴密的管理連坐,一面又是給予基本的待遇。

有飯吃有屋住,不會被隨意的打罵,一周甚至能享受一天的休息。而對於逃亡的奴隸,卻是直接送往礦營,在那裡日子可就沒這麼好過了。

在礦上奴隸營里,勞役極重,不會有休息,甚至也沒有工錢,連家人都不能在一起。

一旦從礦營逃跑,抓到就要受鞭刑,如果第二次抓到,直接處死。

在這種情況下,呂宋的這些奴隸還算是比較順服的。

那些歸附呂宋的土著,則住在另一端,他們相對自由些。這些人的村子還保留著,他們過來,只是來服勞役,服完役便回家。因此這邊的房子,只算是他們為建築呂宋城的宿舍而已,多是數人一間。

再往北,那裡則是遷移來的山夷的居住區。

這些山夷又被視為更可靠一些,其中不少山夷還是已經歸附好些年的。因此他們的自由度更高,房屋也更大一些,還能有個小院。他們的工作,待遇也更高一些。

居住的房屋最好的,還是中原和琉求等地遷來的漢民。

他們住的都是那種四合院,一排排的整齊排列,有如連排別墅。他們居住的地方,其實就是規劃好的城區。

只是現在還沒有修建起城牆而已。

張超認為呂宋暫時沒有什麼強大的外部威脅,因此並沒有急著去建城牆,只是規劃留好了位置。

漢民們居住區就在城東,城南和城西,一邊靠海一邊靠河,兩邊都有碼頭,因此規劃里是作為商業區為主。中城區則是學校等,衙城處於城北,算是行政中心。

目前城牆雖然還沒建,可街道卻都是早規劃好的,四條大街,將呂宋城分成九個區,也讓呂宋擁有八個門。

每個區里,又是四條大道分割。

這樣的規劃,讓呂宋顯得特別的通暢。

目前,最主要的四條大街上,已經開始修建房屋。前排臨街的都是商鋪,已經邊築邊對外出售出租。

已經初具雛形。

呂宋城其實比張超山上的宮城更加熱鬧,他也喜歡這邊。每天早上鍛煉後,都會到這邊來吃早餐。

常來的這家早餐店沒有招牌,甚至都不是在店裡經營,而是在街邊支的一個攤。

呂宋沒有城管,對於這種佔道經營現在也沒人管,畢竟這裡整個就是個大工地。

因為她家的餐點不錯,許多漢民都在這邊吃早餐,人們習慣稱之為宋嫂早餐店。各種麵食,還有粥飯等這裡都有。

張超比較喜歡她家的海鮮粥,味道很鮮。

靠近著呂宋灣,這裡的海鮮算是極便宜的,一碗有著大蝦和貝的海鮮粥,才一文錢。這一碗還非常有料,都是大碗,粥也不稀,反正張超就算每天早上運動過來也只吃兩碗就飽了。

她家還有大饅頭和大包子。饅頭一文一個,比拳頭還大。肉包子三文一個,可裡面包很多肉。

宋嫂早餐生意很好,甚至還請了十來個人幫忙,每天半夜開始做早點,營業到半上午才收。中午和下午不營業,但到了晚上,又開始擺攤做晚飯和夜宵。

忙碌一天的人,晚上吹著海風,來這攤子上吃飯聊天,確實很爽快。

據說宋嫂是一位呂宋士官的家眷,原本只是說沒什麼事便支了個攤,誰成想,這麼火爆,每月賺的,反倒比她的士官丈夫還要多。

張超是這裡常客,他帶著幾位侍衛過來,宋嫂笑著上來招呼,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敬畏什麼。

大家都習慣了這位大王和藹可親,從不擺架子,隨便跟哪個都能聊上幾句。「海鮮粥!」

其餘幾位侍衛各自叫了自己喜歡的,來自北方的叫了包子饅頭,來自關中的叫了麵條,來自南方的則叫了米粉的。

沒有清場,也沒有團團保護,大家很隨意的就坐在路邊上。

這條大街邊到處都是還在建築中的房屋商鋪,路邊也還沒栽樹,路也沒有鋪上石板,看著很亂很臟,灰撲撲的,一下雨,到處泥濘。

但整個城池街道的雛形已經慢慢顯露,一天天的在完善。

吃過早餐,付了錢,張超一行騎馬先去了城北的衙城。

城北算是現在最先建的有些模樣的地方了。

靠近文廟這片,各個衙門都是最早建立起來並運轉起來的。

國務院、司法院、軍務院,以及下面的各個衙門,如陸軍衙門、海軍衙門、監察廳、警察廳、法院、稅務局、商務局、審計局、運輸局、農業局、教育局、財務局、衛生局、財務局等等,衙門著實不少。

這條大街因此被稱為衙前大街。

衙前大街第二批建起來的則有議院、商會、工商銀行等許多大商行,還有不少的行會會館。

各級衙門組織都在完善之中,各級機構的官吏也都在到任之中。

擔任國務卿的是原朝中的殿中侍御史張行成,張行成早年曾師從河間名士劉炫,隋末時被舉為孝廉。他在謁者台擔任散從員外郎,隋亡後又效力於王世充所建立的鄭國,授為度支尚書。

後歸唐被授為熟谷縣尉,因參加科舉考試得中,被改授為陳倉縣尉。那一科的主考官,正是張超。

武德朝的幾年裡,他一直在地方任職,貞觀初,被調入朝中,入御史台任殿中侍御史,因為執行嚴明,得罪權貴。

被設計誣陷,還是張超為他查明清白。

後來他心灰意冷之下,去了國子監教書。

此後,張超請他出山,去琉求幫著管理事務。在琉求數年,功績斐然。這次張超來呂宋,便將他給請了過來。

作為呂宋封國中的百官之首,國務卿就相當於朝廷中的內閣首相,張超把此重任交給他,也是極為信任的。

已經六十歲的張行成因當初科舉時張超是主考,因此一直尊稱張超為老師,這也是科舉以來形成的潛規則,不論年紀,同科中舉,則是同年。主考官,則是座師,考生自稱門生。若是不中,還沒資格稱門生呢。

內務卿,則是范履冰。

范是第一任澎湖縣令,後升任琉求刺史。他和張行成是同科進士,算是同年,也是張超的門生。在琉求任職多年,如今棄公職,到呂宋來,被張超任命為內務卿。

歷史上這兩位也都最後做到了大唐宰相,張是高宗時宰相,而范則是武則天時宰相。

呂宋雖小,但現在卻也是五臟俱全。

各衙門,所有大小事務,幾乎由這兩位分統內外。

「大王今年真不入京朝集嗎?」

一進入議政廳,張行成就問。

「一來一返,要花費太多時間,今年就不進京了。」

「朝廷那邊,會不會有什麼關係?」

「沒事,好多人巴不得我不入京,甚至希望我這輩子就老死在這呂宋島不出去了。」張超笑著說道。

「那今年朝集使派誰去呢,要送些什麼土產貢物?」

「你們兩位肯定不能去,這裡千頭萬緒離不開你們呢。隨便派個人去好了,至於土產貢物,送點椰子糖、香蕉片、香料、呂宋稻米就好了,再加兩塊狗頭金和一百斤金砂吧。」

張超不回京,倒不是真的沒時間,而是想要讓他和承乾和關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