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六十九章 出手

承乾手握一枚金元寶陷入沉思。

一枚金元寶含金八錢,卻價值銅元寶百貫。而實際黃金的價值,卻僅是一兩金十貫左右,比過去黃金一兩直八貫銅錢,稍漲了一點。

但金元寶和黃金,卻依然是八倍價格之差。

通過鑄幣,把黃金鑄成金幣,除去人工成本加上銅成本等,依然是六七倍的利潤。

過去黃金少,這鑄金幣的利潤還不顯,可如今隨著不斷有金礦被發現,以及從海外貿易交換回來的黃金,讓大唐的黃金儲量大增,鑄造的金幣量也大增。

每鑄一枚金幣,能賺六七十貫錢。

鑄金幣,簡直成了最暴利的產業,甚至比朝廷專賣鹽酒不差多少。朝廷的鹽稅,是在鹽價上加價十倍。而這鑄金幣,也有七倍之利。

如此高的鑄幣利潤,被人稱為鑄幣稅,但現在這鑄幣權卻並不完全掌握在朝廷手裡,朝廷流失大量的鑄幣稅。

銀元寶和銅元寶也差不多,銀幣比銀值錢,銅幣也一樣值錢,當二十的銅元寶,實際上更是達到十幾倍的利潤,比賣鹽還賺錢。

每年朝廷因開放鑄幣,而流失的收入,不知道多少。而流失的這些收入,大多數卻是流進了張家的口袋。

因為鑄幣技術雖然現在不止張家一家有,朝廷和幾大銀行也都從張家這裡買了技術,可是,光有技術不夠,還得有黃金白銀有銅料。

張家有最大的私營銀行,還有最大的典當業、保險業,加上他們龐大的商業產業,張家不但有錢,而且金銀銅也不缺。

錢錢錢,朝廷要強大,必須有錢。

一年億貫的財稅,可承乾並不滿足。

鑄幣歷來多為官鑄,也常偶有開放私鑄。但多數時期,都是官鑄,甚至歷朝都頒布不少律令,盜鑄諸金錢罪皆死,私鑄作泉布者,與妻子沒入為官奴婢。

過去私鑄,靠的是降低成色而獲利。又獲者把銅錢熔鑄銅器以得利。

而如今,則是因為採用過去類似重寶這種,以少標多的方式來提高幣值,官方減少含金銀銅量。

張家等不是私鑄,是獲得過朝廷允許的鑄幣。他們堂堂正正的鑄幣,賺取暴利。

「陛下,長孫相國和高議長到。」

「嗯。」

長孫無忌和高士廉甥舅倆進來。

「臣拜見陛下。」

承乾招呼著兩人坐下,一位是舅父,一位是舅公,也是他如今比較信任的兩人。為了避免朝堂上儘是張黨,現在皇帝特別倚重與張超關係不算好的長孫等人。

他把手裡的金元寶遞給長孫。

「舅父,如今朝廷一年金元寶的鑄幣量是多少?」

「這幾年,每年都在十萬枚金幣以上,今年統一發行新的金元寶,目前估計半年時間已經鑄造發行了差不多三十萬枚。」長孫無忌回答道。

半年多點的時間,發行了三十多萬枚金幣,這是相當驚人的。一枚金幣用金八錢,三十萬金幣就得用黃金二十四萬兩。

在貞觀以前,朝廷每年的黃金和白銀的開採量,僅為萬兩左右。這些年,發現了不少金礦銀礦,開採量也大增。

半年多時間鑄了三十多萬枚金幣,值銅錢三千多萬貫了。通過鑄幣,利潤就達到不下兩千萬。

不過三十多萬金元寶,由朝廷鑄幣局鑄造發行的,卻只有個零頭。

只有幾萬枚,朝廷賺到的鑄幣稅也才幾百萬貫而已。

真正的大頭,卻是張家等鑄幣廠生產的。僅張家一家,就鑄幣了超過二十萬枚金元寶,超過一千五百萬貫利潤。

這簡直是搶錢。

搶朝廷的錢,公然的搶錢。

哪怕朝廷還要從張家征一筆特別鑄幣稅,高達兩成,那也才拿回三百萬貫。張家依然有一千二百萬貫的利潤,再征他兩成的營業所得稅,也只再拿回三百萬,張家依然還有九百萬的利潤呢。

這錢給張家,那是讓他又有更多錢招兵買馬了啊。

承乾心不安啊。

「舅父,自古以來,鑄幣之權都應當歸屬朝廷。私人鑄幣,這不符合規矩。」

朝廷連鹽都要加稅十倍,鑄幣這麼賺錢,豈能給私人?

過去鑄幣,金幣比黃金多值了點錢,也僅是用兩成銅代替兩成金,賺了兩成差價,減去加工費用等,利潤只有一成左右。

而現在,利潤起碼七倍,這是暴漲七十倍啊。

朝廷怎麼還能交給私人呢?

長孫無忌眼前一亮。

張家勢力極強,有個關鍵就是他們有錢。現在皇帝提出要收回鑄幣權,那也是削弱張家財勢的一個不錯辦法。

而且這事情也站的住腳,畢竟自古以來,鑄幣權就在朝廷手中嘛。

「禁私人鑄幣,也禁私人藏儲大量金銀銅,設定一個底限,超過者須售賣給朝廷。」

如果僅是收回鑄幣權,而朝廷手裡沒金銀銅那也不行。

還得設一個線,就如鹽鐵專營專賣一樣。

金銀銅礦還是允許私人開採,跟鐵礦一樣,但開採出來的金銀銅必須要納課,且只能專賣給朝廷。那些外貿商人帶回來的金銀,也不得超過私人可擁有的上限,多餘的要賣給朝廷。

這樣朝廷收回了鑄幣權,又有了鑄幣的材料。

壟斷鑄幣權,也收到了所有鑄幣稅。

若是保持每年起碼三十萬金幣鑄造量,那朝廷光是這金幣鑄幣稅,一年都能收入兩千萬貫。

朝廷現在的財收中,鹽專賣一年得四千萬,茶酒糖一年得兩千萬,商稅關稅兩千萬,朝廷的兩稅正稅大約折三千萬左右。

收入過億,但工商關稅和專賣稅佔大頭。

另外,皇家也有不少經營,主要是搞些和買和賣,弄些壟斷經營,也有自己的商隊船隊,還有在張家等大商行里占的股份等。這些收入都是算在皇家的內庫裡面,不計入國庫,承乾一年的內庫收入大約也有兩千萬。

說來承乾這個皇帝還是比較有錢的,國庫收入頗豐,自己的小金庫也一直很不錯。

可誰嫌錢多呢。

再說,皇帝花錢的地方也多,各種賞賜,經常要皇帝自掏腰包的。特別是皇家宗室諸王分封,他們分封邊地,又不如其它諸侯那樣有錢,朝廷也不會掏多少錢給這些封王,還是得承乾給自己兄弟兒子們掏錢,為他們建設領地。

如果鑄金幣一年能獲利兩千萬,這當然要收回來。

銀幣現在的鑄造量也差不多,比金幣稍多些,一年能鑄個一百萬左右,但銀幣沒那麼值錢,鑄一枚得利七倍,也只七貫左右。一百萬枚,也才得利七百萬。

倒是銅錢,利潤高。

當二十銅錢,當十銅錢,當五銅錢,當二銅錢。

「自今年發行銅元寶來,我們回收了大量舊銅錢,目前已經總共鑄造了約十億個銅元寶。」

其中大約五億當二銅錢,三億當五銅錢,一億當十銅錢,一億當二十銅錢。

十億個各種面額銅錢,也不過摺合四百五十萬貫錢。利潤雖高,但還是不如金幣賺錢。

如果保持現在的鑄幣量,鑄幣權全都收歸朝廷,那朝廷一年能得到三千萬左右的鑄幣稅。

這幾乎能趕上食鹽專賣的收入了。

而張家一年也要減少起碼兩千萬的收入,就算是稅後,也要少一千六百萬。

承乾認為非常有必要。

一直以來,他都愁困不已,現在他終於找到了一個突破口。

將鑄幣權收歸朝廷所有,通過發行含金量少,而面額高的金幣,以及銀幣、當十銅錢等,直接搶錢。

搶的是誰的錢?

當然是那些最有錢人的錢。

這是一種很不要臉的手段,但他認為非常可行。

如張超,他就是通過各種技術和規模壟斷市場賺錢,比如張家的造船廠,他家的鋼鐵廠還有他家的銀行、典當等。

高士廉提醒皇帝,這會有風險。

一來,本來元寶貨幣發行,是因為當初紙鈔信用受損,而朝廷的金銀銅儲量不足,所以不得以下才通過減少成色,和提高面值這種方式,來拯救貨幣信用。按當初的計畫,以後朝廷等形勢好轉,會發行新的貨幣,到時增加成色,以及降低面額,來保障貨幣的信用。

畢竟,金幣比黃金價高七八倍,這裡面是有嚴重隱患的。

原先大家有技術有黃金的都能鑄幣,現在只能朝廷鑄了,如張家損失這麼大,他又偏偏有技術私鑄。

那如果張超自己私下鑄造,朝廷能制止的了嗎?

而且就算張家不私鑄,那按之前的約定,是要等這波過去後,朝廷就要再發行新貨幣的,這次的元寶貨幣,其實只算是救市的過渡貨幣。

「幣值虛高,甚至有可能再次危及到紙鈔的信用。一旦紙鈔信用再次出現動搖,那可是非常危險的。」

紙鈔能通行,最大原因是朝廷宣布紙鈔隨時能兌換成金銀銅鈔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