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六十一章 1189年

呂宋灣。

李世民看了都想霸佔,這地方真的非常不錯,以他的眼光一下子就看上了這裡。平靜的海灣,兩個半島環繞。

從澎湖到呂宋灣和到海南瓊州的距離幾乎是一樣的。

優良的港灣,肥沃的平原。

河流眾多,雨水充沛。

而按張超說的,這裡漁業資源豐富,而且礦產資源也豐富,又極適合農耕。別說李治不想走了,他都不想走了。

現在他的那兩萬多人,要是就往這裡安營紮寨,今年還能再種兩季稻子呢。

這裡幾乎沒有冬天,甚至沒有春夏秋冬的分別,只有旱季雨季。稻子一年能三熟!

光是那個巨大的海灣里,就有無數的魚。

那個巨大的內湖,聽說有百多萬畝之大,相當於洞庭湖的三分之一大。

「你要在這裡築城嗎?」

李世民問張超。

「嗯,就在呂宋灣和呂宋湖之間的呂宋河邊築一座城。」

張超說的呂宋河,是巴石河,連接馬尼拉灣與內湖。張超計畫把他的王城建在呂宋灣港邊,西接呂宋灣最天然的優良海港,南臨巴石河。

臨海靠河,這無疑會非常便於運輸。

古人築城,都要傍水而居,既利於運輸,也利於生活。

選在河北面,是因為北面就是呂宋最大的平原。南面也是平原,但相對就要小些。

臨河築城,等以後人口多了,甚至可以把南岸也規劃為新城區,甚至可以包進城區,讓巴石河成為城中內河。

距離灣口百里。

「真想不到,海外還有如此肥沃的無主之地。」

張超提醒李世民,「並非無主之地,這裡有土人的。」

呂宋島作為一個極大的島嶼,尤其是島上還有這麼肥沃的平原,這裡當然就容易產生比較強大的部族的。

這片平原上,擁有大大小小的部落不計其數。

鬆散而混亂,原始又落後,十分野蠻。

有些部落,甚至能有上萬人口,也有上千人的大村子。

張超選好的王城地址上,就有一個好幾千人的部族。

這次張超來,可是一手刀劍,一手儒經的。他們若願意歸化,張超會善待他們,若是不懂事,那就沒辦法了。

優良的深水港,讓大船不須小船轉運,直接登陸。

上岸第一件事情。

張超讓人在修了幾個廟。

文廟、武廟、龍王廟。

文廟、武廟,甚至是龍王廟裡的龍王,都是得到大唐皇帝加封的。文廟裡祭祀的是文宣王孔聖,武廟裡祭祀的武成王姜太公。龍王廟裡祭祀的則是四海龍王。

尊王崇武,同時又抑制佛道,這是朝廷貞觀以來不曾動搖的政策。釋道儒三家,獨尊儒家。

對朝廷來說,形成了文廟、武廟兩大體系,也正是一種全新的思想指導體系。儒是統一,武是開拓。

文廟有文宣王和四聖十哲七十二賢。武廟也有四配十哲七十二名將,後來承乾繼位後,又把武廟的四配也改為了四聖。

武廟四聖中,就有張超。

張超是真正的肉身成聖。武廟十哲里,則有李靖李績秦瓊尉遲恭,七十二名將里,也有許多大唐名將。

一登陸,張超就讓人先建這三座廟,自然也是有深意的。

這代表著華夏的文明,至於龍王廟嘛,畢竟是從海上過來,這裡又是海邊,算是對大海的一種敬畏了。等城池建起來,還會有城隍廟、土地廟、財神廟等諸神廟,甚至有送子觀音廟的。

現在中原也是如此,對這些各種神廟,朝廷是有管控,但不是一味的禁止。比起那些大佛寺、道觀不同,這些小廟其實已經超脫出佛道兩大體系,在民間百姓心裡,另有地位。

百姓修個城隍廟、土地廟的,花費不多,而且不會養很多和尚道士,而是安排一些殘疾之類的去打掃打掃,不收香火油錢,不大肆擁有廟產。

這些就不會成為隱患。

相比之下,朝廷對於文武兩廟是最重視的。

張超也重視。

上島第一件事情,修文武廟。

砍樹伐木,先建立臨時營地。

派出士兵去附近偵察巡邏。

文宣王孔子的雕像從船上運上來,大家小心翼翼充滿敬畏。

一間最簡易的原木小屋先立了起來,孔子的雕像先安置在裡面。

安放好之後,張超讓大家都停下了手頭的事情,全都聚焦在空地中間的這間小屋前。

「今天,是大唐開元二年。一千一百八十九年前,聖人孔子降生。」

張超站在這間簡陋的文廟之前,對著眾人高聲說道,三萬餘人匯聚在周邊。這些人都虔誠的跪坐在地上。

他們有退位的帝王,一代大帝李世民。

也有被廢的太子,如今的澳國公李治。

這些人中有許多是在中原獲罪的罪囚,他們因為發誓願意前往美洲、澳州,而被赦免罪行,此後終生不得再踏返中原,他們的一生都將在海外開拓。

也有許多異族的奴隸。

有北方的突厥人、鐵勒人、契丹人、奚人、室韋人、靺鞨人、高句麗人、百濟人、新羅人、東瀛人,也有南方的林邑人、真臘人、扶南人、驃國人、南詔人、吐蕃人、吐谷渾人,西域的高昌人、波斯人、羅馬人、阿拉伯人等等。

不管來自哪裡,他們此去海外,也將獲得自由,成為自由民。

許多人都已經正式皈依信奉儒家。

每個周末,他們都會去學校或者文廟聽經受道。

「今天,在孔聖降生的一千多年後,我們自中原來到了這裡,呂宋。我們將立足於此,將孔聖的儒家經典,將儒家的仁、愛宣揚傳播。」

「今天,我,大唐天子所授封的呂宋國王張超,在此地,在此刻,正式宣布,呂宋王國成立了,呂宋城也正式開始建設了!」

這是張超的立國宣言,也是呂宋國和呂宋城的建設口號,更是華夏文明登陸呂宋,將在這裡傳播的開始。

宣布完後。

張超站在那裡,親自為幾萬人講經佈道。

講解一篇儒家經典。

儒經包括十三經與十六史,原本儒經到唐初只有九經,後來陸續增添了四經,形成了儒家十三經。而官方指定的史書,從史記到資治通鑒,一共十六史。後來,也加入到了儒家的宣講佈道經書之列。

十三經與十六史,就是如今每個周末,儒士向百姓們宣講的內容。

講經論史,其實就是在宣揚華夏文明,宣揚的還有華夏文明一直以來形成的一套普世價值觀。

為什麼要抑制佛道,為何又要如此大力推行儒,甚至還在每個周末,在學校、文廟,讓百姓都去聽經受道呢。

為的就是統一思想,對漢家百姓來說,是統一思想,對異族來說,是同化思想。

百家爭鳴,在學術上當然是好的,但如果思想上也百家爭鳴,那就必然是要混亂的。

思想混亂,社會就會動亂。

普世價值觀,也就是社會道德標準,這也是法治社會的根基。律法,是建立在道德基礎上的。

其實這也是歷史上,一神教要比多神教更強大穩定的原因,多神教自己就亂了。

儒是思想的基礎,至於什麼城隍、土地公公、送子觀音、龍王爺、風神、雨神、山神、河神等等,這些並不會對思想產生什麼問題,所以朝廷才會允許。

而佛與道,對思想的影響很大,道家求長生還好些,佛家求來世,他們的思想相對影響更大。

在張超的呂宋王國,他以後是不會允許存在那些神佛寺觀、經文的。於國無益,反倒是讓人思想迷茫。

雖然這麼做,在後世肯定要被攻擊,可是在這個時代,張超卻認為是對的。要開拓呂宋,必須心往一處想,勁使一處使。

半個時辰的講經佈道結束,大家都鼓掌。

每個儒教門人,都可以講經佈道,把聖人的思想,把漢家的歷史宣揚給眾人。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推廣大唐核心價值觀。

佈道結束,大家開始殺豬宰羊,生火做飯。

來到島上的第一頓飯,肯定得吃好點。

「大王,那土著酋長收了我們的禮物,可卻不願意合作。他要求我們立即離開,否則就不客氣。」斥候隊長來報。

正吃著呂宋灣里剛收穫新鮮海鮮的張超聽了,只是微微一笑。

「看來他們的態度很明確,我們已經先禮了,那接下來就動兵吧。今晚,給他們一個回覆。」

「遵命!」

「如無必要,就少些殺戮。」張超交待,「我們以後會需要很多勞力的,這些人就算是第一批呂宋城的土著奴隸了。」

當夜。

張超派出一千五百名戰士,夜行三十里路突襲了最近的一個千人土著部落村子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