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五十五章 天賜

琉求。

十幾萬山夷下山投降,場面確實還挺壯觀的。

上千個寨主社長什麼的大小首領們,排著隊來向張璟宣誓效忠。張超坐在一邊看呵呵的看著這個熱鬧場面,李世民今天居然又來了。

他就坐張超旁邊,看著這一切,挺平靜。

「十餘年時間,琉求一個蠻荒之地,被你張家經營成了一個聚寶盆,了不得。」李世民感嘆著。「文遠,你說朕到了美洲,能否也和張家經營琉求一樣順利?」

張超搖頭。

他很直接的告訴太上皇不會。

「琉求能有這麼大的變化,說實在的,張家投入的本錢大是其中一點。但還有最關鍵的一個原因,是這裡距離中原極近。不過二百裏海峽而已,一天就能往返一趟。」

「背靠大樹好乘涼,琉求背靠中原大陸,才有今天的發展。靠著中原,才有著大量的漢民遷移而來,我們在這裡建港口、碼頭、城堡、屯庄,前期我們運人、用磚、運水泥、運牲畜、耕具等等,吃的穿的用的,基本上都是從中原運來的。」

「而我們開墾這裡後,富餘的糧食、加工的蔗糖,甚至是收購來的鹿皮鹿皮草藥,開採的硫磺、金子、煤、鐵等,也能迅速的運回中原變現。」

美洲就不同了。

一年能往返一趟就不得了,而且往返的船只有限,萬一遇上風暴什麼的耽誤了,可能就得兩年一趟了。

每次又能運去多少東西呢?

李世民這次帶去的人口、牲畜、物資較多,但他以後很長時間都只能靠這些東西來經營發展了。

說句難聽點的,萬一李世民在金山半島遇上個瘟疫什麼的,如果沒有找到合適的藥方藥材醫治,那麼他們等不及從中原找葯回去,他們說不定就團滅了。

歷史上,英國人最早殖民北美,當時最先過去的一萬人里,甚至很快就死掉了八千。

要不是當時歐洲大亂,許多百姓想逃離,要去新大陸重新開始,前仆後繼的,美洲殖民肯定早就停止了。

北美那個地方,其實也不算特別好。

雖說東部平原,五大湖地區肥沃。但那個地方,因為缺少大的山脈,所以氣候易變,天氣災害較多。什麼突然冷空氣降溫、風災等等,對於剛開始去經營的殖民者來說,這可是相當難承受的災害,一不小心就會團滅。

畢竟北美不比琉求,張家開發琉求,前期什麼都能從中原運過去。但在北美,萬一遇災沒了收成,他們連填飽肚子都是問題。

從中原運糧過去,這可是相當難的。

更別說,還有那麼多印第安人,也是隨時的威脅。

這年頭別說殖民北美,就是歷史上大唐經營西域,都是無比艱難。大唐前中期,先後移民幾十萬人去西域,號稱長征健兒,花費極大物力人物,都才勉強站住腳。

可當中原安史之亂一起,朝廷軍隊撤回之後,留下的大唐西域開拓者,斷了中原的支持後,很快就被湮滅於西域諸胡中了。

去美洲,這是在賭命運。

張超希望李世民命運好一些,希望他為大唐能夠建立起一個登陸據點。

「多種些土豆玉米紅薯!」張超給太上皇建議。

土豆玉米紅薯這些作物,雖說是美洲作物,但實際上都是南美或中美產物。大唐的探險船隊,有張超的指點,還是花了許多時間才找到這些寶貝的。

現在的北美,應當還沒有。

這些作物既然是美洲作物,在北美應當比較能適應。比起麥子水稻糜子這些,土豆玉米肯定更好種植,產量也更高一些。

「耕種、畜牧立腳。」

只要殷人不先來侵犯,張超建議李世民別急著想什麼征服,大殺四方,殷人紛紛臣服什麼的。

張家經營琉求這麼多年,猛龍過江,可一開始都還是跟山夷先貿易的。

「臣建議陛下到了金山,先安心耕種畜牧,建立據點,起碼也得先立穩腳跟,適應了那邊的情況再說。若是有機會,先跟殷人結交,與他們貿易。用絲綢、布匹,卻換他們的皮毛肉乾等,建立交易關係,先結交幾個土著朋友。」

李世民認真的想了想,覺得雖然如此做,有點丟了他大唐天子的氣度身份。但遠在美洲,確實有些孤立無援。

「多謝你的建議。」

李世民難得的對張超說了句謝謝。

「這只是臣的本份職責。」

「美洲金山平原,是塊發展的好地方,天府之地。陛下若以耕戰立國,當能強盛。」

到了美洲,且耕且戰,全民皆兵,採用農兵制,這是必然的。畢竟李世民的人這麼少,單獨建立常備軍,也不現實。

青壯男子平時務農,戰時打仗,若立功,就授田賜地,相信大家的熱情能很高漲。

當年戰國之時,秦國本來偏居一隅,算是弱小的。但最終卻靠著耕戰這一套制度,反而擊敗六國一統天下。

秦國的耕戰和軍功爵制度,其實有些類似於游牧民族。

游牧民,平時是牧民,逐水草而居,放牛牧羊。一旦打仗,受徵召出兵,自備乾糧武器這些,反正他們打仗也沒有什麼糧餉這些,全靠劫掠和分戰利品。

因此作戰比較頑強,打起仗來積極性很高。

張超建議李世民在美洲也實行這一套,到了那邊,實行均田制和府兵制。

「均田制和府兵制?」李世民皺眉。

這一套在中原已經罷除了,提出罷除的還正是眼前的張超,可現在張超卻讓他在美洲推行這一套?

「陛下,制度沒有好壞,而是得考慮實際條件。陛下此去美洲,那裡地大物博,土地多的是,因此這是有充足的均田條件。因為人口少,所有沒必要建常備軍,直接農兵合一。」

給他們均田,然後租庸調。

李世民要建城堡,打造軍械什麼的,也可以在每年農閑時期,召集他的子民去服勞役,按制,每丁每年都有二十天免費勞役要服的。

在美洲,實行均田制和府兵制,可以說有最好的條件。

先分田授地,等打仗了,給立功的士兵再分田授地。甚至是官員們,也可以不給俸祿,直接給田。連衙門都不用給辦公經費,給公廨田。

如果建立學校,直接給學校學田。

全都可以用田解決。

朝廷也不用收什麼錢幣,徵收實物稅。百姓種什麼,就收什麼,養什麼,就收什麼。

府庫充實,多好。

金銀錢幣這些,就當成是給功臣們的賞賜好了。

自給自足的古典農業社會,甚至是許多中原儒生眼裡最完美的一種狀態了。

張超給的這些建議,很真誠。

他希望李世民能在美洲立足腳跟,希望他能在那裡開拓出一片天地。

「一下子得了幾十萬山夷,張家這次出兵算是賺大了。出兵兩萬,獲得幾十萬山夷人口,如此大的收穫,不如給朕萬八千人口如何?」李世民打蛇隨棍上,很不要臉的提出一個要求。

張超愣了一下。

「當然也可以,只是一時間恐怕弄不到那麼多船了。」

「每條船多塞點,甚至可以往載牲畜的船上也塞點。我們這麼多船,再塞個萬把人應當不成問題吧?」李世民笑道。

「一萬人肯定塞不下了。」

去美洲的船隊,大的船也才裝五百多人,小的船才裝一百來人。一萬人,就算是大號的蓋世船,也得二十條。

「擠一擠,八千總行的。」李世民討價還價。

「陛下,就算能多擠點人,可這些人要吃要喝的,糧食、淡水都得增加啊。」

「少吃點,這些人又不是什麼貴人,食物和水減半,艙里多塞點人。」

「海上航行,尤其是長途遠洋航行,船艙里人多容易生病。」

「病了就扔下船就是了。」李世民剛才聽了張超一席話,覺得在美洲生存真的並不是想像那麼容易,他覺得他很缺人。

與其想著在美洲攻打俘虜殷人,還不如先多帶點人過去。

「三千吧,這差不多是增加了一成人數了,船隊負荷增大了許多。再多,就危及船隊了。」

「好,三千就三千,不過最好是有家口的,還得以青壯居多的。」這樣的山夷,肯定比較安穩一些。

山夷首領們誠惶誠恐的跪拜張璟,向他宣誓效忠。而張璟也向他們承諾,會善待他們。

……

信度,坦尼沙城下。

雨下起來就沒完沒了,城外的營地雖然挖了排水溝,可還是到處積水。這樣的天,別說從後方運來的火炮沒法用,就是營中連生火做飯都不行了。

連根乾柴都找不到,甚至士兵們的衣服都潮的。

「這仗沒法打了,坦尼沙城裡的守兵比我們之前遇到的都要頑強,果然不愧是跟隨戒日王東征西討的禁衛軍,這些傢伙凶的很。」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