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九十章 搶班奪權

張超坐在太子右側下首,聽著承乾的話,感覺到了一絲極不好的苗頭。

太子年紀輕輕,居然已經開始想搞平衡術了。原本都已經商議好的事情,現在承乾卻又要這樣問長孫無忌。

「咳咳!」

張超咳嗽兩聲。

承乾面色微微變化,臉上的笑容也變的僵硬了些。

在組閣這樣的重要事情上,張超不打算退讓。現在退一步,以後長孫無忌更會得寸進尺,那以後什麼事情都得扯皮,全部精力都要耗費在內鬥之中,根本不可能做事情了。

戰爭雖平息,但要做的事情還太多。

朝廷要迅速救援南方受災百姓。

各地遭破壞的經濟生產要恢複,朝廷還得讓各地常平倉放糧,平抑物價,得儘快把四大銀在各地開放,投放新鈔。

一些不當的律法要廢除。

各地議會得重建。

事情這麼多,張超哪有空跟長孫無忌在這裡扯皮。

「長孫相國、房相,諸位,我們今天能共濟一堂,而不是在漢京城下兩軍對陣,這是說明我們都是帶著求同存異之心,帶著捍衛大唐之心。某以為,眼下當儘快結束紛爭,不要搞對立。讓朝廷中樞儘快的運轉起來,讓天下重新恢複秩序才是當務之急。」

長孫無忌冷笑。

「既然說要儘快恢複中樞運轉,那何必還要這樣折騰?」

馬周站出來為張超說話,「過去的制度還是有些瑕疵的,而內閣制在此前也得到試行,效果非常好。」

長孫無忌一人對噴數人,毫不退縮。

承乾坐在那裡看著。

房玄齡一直沒開口,這個時候也不得不站出來了。

要不然,兩邊這樣互噴,根本不是解決之法。

「殿下,臣贊成安國趙王的提議,也支持殿下的決定。朝廷可改為內閣和議會制!」

長孫無忌扭頭,怒瞪著房玄齡。

他覺得房玄齡在關鍵的時候,背叛了他。

張超卻只是抬頭望著承乾。

承乾道,「既然房相也支持,那麼此事就此定下。」

「接下來,再商議一下六部和諸寺監的人事調整。」

長孫無忌被重挫,憤憤的坐在那裡。

接下來的各項朝廷中樞部衙的人事調整中,長孫無忌已經沒有興趣再爭了。沒有房玄齡支持他,爭也爭不過。

等各項人事議定,長孫無忌卻又起身開口。

「臣以為,如今並無戰事,那麼就應當儘快讓徵召的戰士返回鄉里。大量士兵聚集,軍費開銷大,也容易滋生事端。」

在剛才。

張超搶先爭下了軍方最重要的各個位置的人事任命。

樞密使、兵部尚書、五軍大都督,南北衙大帥,還有一個新設的海軍大帥。

張超沒有馬上提出改革軍制,這個可以放到太子登基之後,先定下軍方各個重要位置就好。

屈突通降為副樞密使、李績也降為兵部尚書,劉弘基、殷開山、段志玄這些大將,也都改為副樞密使或者兵部侍郎等職。

而南北衙大帥和五軍大都督加上新設的海軍大帥,張超則都選憑了自己人。

先佔據上層頂峰,回頭再改軍制也要容易的多。

現在長孫無忌提出要解散張超帶來的兵,張超豈會同意。

「臣以為,當重新整編軍隊。」張超也提出一條。

整編,其實就是南軍吞併京畿的南北衙軍隊。

剛剛皇帝已經通過了內閣的組閣,所以眼下坐在這裡的兩班宰相,實際上只剩下了內閣的九位宰相,其餘的要麼入翰林,要麼入御史台、大理寺,或者入議會,要麼成為內閣下屬的樞密院和各部官員。

在新的內閣制下,其實張超已經相當於集過去三省長官權於一身。輔相長孫無忌,毫無跟張超對乾的權力。

連次相都不能跟首相相爭,更別說輔相了。

首相與其它諸相的權力之差,體現在於身為首相的張超擁有票擬之權。

這就類似於後世的常委會上,張超就是那個班長,而其它的常委可就差遠了。

票擬之權,就是朝廷各部衙和地方的奏章,都要先送到內閣。首相張超召集諸相商議,最終由首相張超負責給出處置意見。這個票擬,實際上就是代擬的御批,供皇帝採納。

皇帝在翰林院學士們的協助下,對內閣給出票擬的奏章做出最後批複。多數情況下,肯定是採納內閣票擬的決定。翰林院學士里,也有一個負責代筆批紅的學士,這就是翰林院長了,其它學士則跟其它宰相差不多,是給意見的。

但翰林院長是代批,批紅的大權是在皇帝手裡。

所以說,皇帝是最高權力,而內閣首相是朝廷日常運轉的主持人。

內閣首相權力大小,最終還是體現在於皇帝對票擬的採納度。

而眼下張超的票擬,承乾豈能不採納?

原來李世民時的三院制,是分權制,中樞權力比較分散。而現在,內閣首相票擬制度則比原來輔佐君主處理政務時更加細緻、周到。

中樞大權歸於內閣,內閣大權歸於首輔。

這種制度還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在於哪怕皇帝不勤政,甚至不聰明都沒關係,外面有內閣,內有翰林院。

君逸臣勞,哪怕皇帝一點正事不幹,朝廷依然能夠正常運轉。

而如果皇帝比較賢明能幹,那麼內閣的權力也就變弱。如果皇帝不關心政事,那麼實際政務還是由內閣決定。

相輔相成。

不過比之明代的內閣,大唐內閣卻只有一半的封駁權,議會上院也得到了封駁大權。對於內閣,多了些制衡。

但是,樞密院卻是歸於內閣統領,皇帝是軍隊的最高統領者,但內閣也是有很大的管轄權。

原來李世民的三院制,分權。

最主要的決策還是在御前三院聯席會議,三院二十七個宰相,除不在京的,都是群相議政,然後皇帝拍板決定。

這個制度,皇帝比較累,親自決策。

而現在,首相張超代皇帝先做出決策建議。

也可以是皇帝與大臣們商議。

無疑,得到承乾支持的張超,現在確實無往不利,長孫無忌一個輔相,除非得到多數宰相們的支持,否則,他根本影響不了內閣決策。

內閣九相,褚遂良、岑文本、于志寧、楊師道那都是張超的人,長孫無忌頂多得到房玄齡、杜淹、戴胄三人支持,五比四,他也占不了多數。

長孫無忌很火。

但在這個鬼內閣里,毫無辦法。

內閣不比過去的中書門下,過去中書門下沒有樞密院的管轄權,而現在,內閣直接統領了樞密院。

內閣也就擁有了對軍事方面的決策權。

張超反對長孫無忌提出的解散南軍,而提出要整編京畿軍隊,輔相岑文本、褚遂良、楊師道、于志寧立即表態支持。

房玄齡很平靜的也出聲支持。

於是乎,連次相都支持了,內閣里六比一,還有兩個沒表態。

不需要那兩人表態,承乾也知道了內閣的態度了。

「那就由內閣拿出一個整編的章程來。」承乾道。

內閣做了決定,皇帝是有最終否決權的,另外議會上院也有封駁權。可皇帝現在會反對張超嗎?

議會上院新上任的院長,是張超的親家魏徵。而且這個魏徵,行事向來有些古板,對事不對人。

想說動他讓科院封駁內閣的這個整編京畿軍隊的計畫,根本不可能。

第一次議事就此結束。

當天,以皇帝李世民的名義,詔令天下。

改組中樞,設立內閣,給予票擬之權,任命了九位內閣宰相,並授張超為首相、房玄齡為輔相。又設翰林院,授翰林院批紅之權,同樣任命了九位翰林學士,其中馬周為翰林學士承旨,成為翰林院長。

重設議會。

魏徵成為上院院長,上院設六科議員,每科九名科議員,握有都督彈劾、封駁大權。

宇文士及出任下院院長,下院也擁有監督彈劾權。

中樞這的些官員五年一任,最高連任兩屆。

後面又有中樞六部、樞密院、御史台等部衙的重要人事調整。

京師人事大調整。

這道詔令過後,緊接著是皇帝下詔宣布退位,從此皇帝退位為太上皇,而監國太子承乾繼位皇帝。

承乾的登基就在十月十一日。

時間很緊,但漢京和張超這邊其實早就在做準備了,因此倒也不倉促。

用皇帝的名義下完這兩道詔書,皇帝也算完成了使命了。

從今以後,這天下就正式是承乾的了。

當然,京畿許多人在仔細研讀了這兩道詔書之後,也算是明白了內閣首相跟過去的中書令有什麼區別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