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八十七章 安國趙王、天策上將

九月十九,玄武門後第十天。

皇帝在甘露殿下詔,廢除李治太子之位,降為晉王,重立承乾為太子。

九月二十,皇帝再次下詔,令太子承乾監國。

二十一日,皇帝再下詔,以張超為中書令、房玄齡為侍中、長孫無忌為尚書令、馬周為翰林院學士承旨。

……

鄂州,江夏。

駐守江夏的宗正卿李神符率文武出城迎接太子。

李神符是李神通之弟,也是高祖李淵的堂弟,是承乾的堂叔祖,皇族中輩份很高,特別是在李神通和李孝恭等去世後,李世民委他以宗正卿重任。這次李道宗守漢中,李神符守江夏。

三萬兵馬守鄂州江夏,可此時承乾又成了監國太子,這三萬兵馬自然也就是友非敵。

張超沒讓承乾急著入城,甚至沒打算入城。

江夏城外的江中船上。

張超和承乾一見接見江夏的文官武將們。

「襄邑縣公,江夏的兵馬請移交。」

會面後,張超非常不客氣的直接開口。

李神符有些猶豫,他接到長孫無忌的信,是讓他繼續控制江夏的三萬兵馬。可現在張超卻直接伸手要,「這個……」

張超不客氣的道,「這是監國太子的令,縣公難道還要抗旨?」

他聲音陡然提高了幾度,甲板上一隊侍衛已經目光齊齊望來,手都按到了劍柄之上。

這殺氣,讓李神符面色微變,不敢再多說。

當下江夏諸將紛紛交出兵權,張超派出自己南軍將校前去接管諸營。接收很順利,有江夏諸將帶著人過去,又有太子令旨。

這三萬人馬接收過來後,張超很不客氣的把他們打散,然後分散編入到南軍諸軍之中。

在江夏城停了三天,然後張超留下了一軍兩萬人駐守江夏,艦隊繼續北上。

漢京,長孫無忌接到消息,在家中氣的吹鬍子瞪眼。

最擔心什麼,就來了什麼。

張超果然如此不要臉,公然搶奪兵權。

「沖兒。」

「父親!」

長孫無忌對兒子問道,「最近北衙諸軍掌握的如何?」

「北衙六軍人心惶惶。」

「得想辦法,拉攏禁軍將校們,張超馬上要入京了,我們得防著他點。北衙禁軍是我們長孫家唯一的資本了。」

「爹,張超不敢亂來吧?」

長孫無忌哼了一聲,「張超還有什麼是不敢亂來的?看他在江夏的動作,吃相十分難看,我很擔心,張超會想把持朝政。承乾還年輕,沒什麼經驗,我們必須幫他。不能讓朝廷大權盡落張超之手!」

「可惜南衙諸軍現在握在李靖手裡,偏偏李靖與張超關係極好。哎!」長孫無忌嘆惜。

玄武門當天,長孫無忌迅速安排長孫家的人去接管北衙禁軍諸軍,也算是早做了提防準備,可是還是不夠。

襄陽駐守的是朝廷北衙禁軍中的水師兵營,也有南衙的府兵,那裡足有五萬人馬,是集結起來要南征的,現在,估計這支兵馬又要被張超給吃掉了。

思慮一晚。

長孫無忌第二天見了張公謹。

這位原本是禁軍大將,玄武門當天跑的快,後來也沒人去追究他,但禁軍里已經被排除出來。

「張將軍。」

「魏國公。」

兩人見面,都有點尷尬。

「我開門見山吧,朝廷打算調你去襄陽,負責襄陽的那五萬兵馬指揮。」

張公謹意外。

這個時候了,襄陽的兵不解散嗎?

「去了襄陽,你只有一個任務,控制好這支兵馬,不要讓張超奪了兵權。」

張公謹面色變了變,想不到長孫無忌讓他去襄陽,居然是這麼個任務。他也知道張超剛把江夏的三萬兵馬給收編了。

「魏公,如今太子監國,張超又是中書令,到時太子一道令旨,讓我交出兵權,我又能奈何?此事,還請魏公另請高明。」

張公謹並不打算去跟張超做對,誰都知道如今張超是大贏家啊。

長孫無忌眯起眼睛,可張公謹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式。

回到府中,長孫無忌找來了自己的叔父長孫順德。

長孫既是家族長輩,又在朝廷資歷威望很高,這個時候,也只有自己人信的過了。

「讓我去襄陽?」長孫順德愣了下,然後搖頭道,「輔機啊,叔父明白你的想法,可眼下我們連北衙都可以握不住,就別說襄陽的兵了。張超不會肯,其它大臣也未必支持啊。」

「要想遏制張超,這手段不行,得在朝堂上聯合其它大臣壓制他,武力不行。」

「可沒有兵馬在手,如何跟張超斗,他隨時能掀桌子。」長孫無忌看透了本質。

這一次張超能贏,不就因為他有兵嗎。

「張超也不敢隨意掀桌子的,他也得遵守一些規則。說到底,張超現在也還是唐臣,他不敢自立,也沒有多少人會坐看他篡奪大唐自立的。這就是底線,所以我們在這個規則里可以跟他斗。但如果我們去爭奪兵權,這就是率先不講規則,如果張超也不講規則,那我們肯定鬥不過他。」

長孫順德當初早早追隨李淵,也是一把經驗。他知道侄子有些過於心急了,心急則亂。居然想跟張超爭奪兵權,這能爭的過嗎?

「襄陽的兵就別管了,北衙的兵我們也不可能真的握的住的,趁張超還沒入京,趕緊與房相等多商議商議吧。相信,其實朝中大臣們,也一樣不願意看到張超一家獨大,手握天下兵馬的。」

襄陽。

張超和長公主兩軍在襄陽城下會師。

長公主自漢中而來,領軍十萬。

張超自江南而來,此時已經擁兵二十萬。

襄陽城下,就如同一個巨大的兵營。

這座曾經的臨時都城,江漢重鎮,倒沒有什麼烏雲壓城城欲摧的驚惶。襄陽城的守將殷開山、段志玄早早的就打開了城門,他們甚至主動的交出了襄陽五萬兵馬的指揮大權。

襄陽的百姓也早盼著太子北上,商人、百姓們主動的來軍營慰軍勞師,送來各種各樣的物品。

有的只是一籃子雞蛋,還有送把青菜的,送條魚的。

軍營井然有序,軍民魚水一家歡。

襄陽、魚梁洲,原來的臨時宮城。

承乾在這裡會見西北軍和襄陽軍將官員。

「孤加封太師、趙王超為安國趙王,加封平陽長公主為鎮國長公主。加封馬周為南陽郡王、司徒!」

「加封羅士信為金城郡王、單雄信為靈武郡王、牛進達為朔方郡王!」

「加封張鐵槍為遼西郡王、張仲堅為南海郡王!」

「加封李靖為馮翊郡王!」

「加封房玄齡為襄城郡王,加封長孫無忌為上黨郡王,加封杜淹為天水郡王、李君羨為北地郡王、青鸞為青海郡王!」

殿上。

內侍高聲宣讀太子令。

一口氣封了十二位郡王。

若加上此前封的八王,那大唐的異姓王一下子增加到了二十位。一位親王,十九位郡王。

不過最驚人的,還是太子對張超和平陽長公主的加封。

張超被加封為安國趙王,而長公主被加封為鎮國長公主。

加封的十二位郡王里,也以這次南軍為主,馬周、張仲堅、羅士信、單雄信、牛進達、張鐵槍、青鸞,七人封王。同時,太子也照顧了漢京這邊。

房玄齡、長孫無忌、杜淹、李靖,這四位玄武門領導者也都封王,另外宮變時守衛玄武門起到關鍵作用的李君羨也好運得封王。

原來朝廷分封的八王,趙王張超、齊郡王秦瓊、魯郡王程咬金、絳郡王蘇定方、蜀郡王郭孝恪,這五人也是南軍陣營的。

魏郡王尉遲恭、東郡王李績、巴郡王屈突通,這三個這次是站在皇帝這邊的。

算來,如今二十個異姓王,張超這邊有十二個,那邊才八個。

承乾待內侍宣讀完。

朗聲道,「太師有再造大唐之功,此次雖加安國之銜,實難以酬謝趙王之功。孤將效仿高祖昔日封陛下之例,再設天策府,授封安國趙王為天策上將,可開府置僚。天策上將僅在三師之下,位在三公、宰相、諸王之上。天策府統領天下兵馬!」

此話一出,殿中驚呼聲起。

連張超都大為意外。

此前對於封王之事,承乾問過自己。張超也贊成封幾個王,就連歷史上武則天被宮變後,五位大臣不也都官加宰相併賜封郡王嗎。

上次勤王,朝廷封了八王,這次,也封幾個,兩邊都封,也是獎賞功臣。

有功得賞嘛。

但剛才承乾封張超為安國趙王,封李秀寧為鎮國長公主,這個確是沒有跟他商議過的。

現在承乾又放大招,直接封他天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