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四章

大理寺卿鄭善果看著算快面前的王太監,聽著他一臉微笑的說出侯君集死了的消息,心裡想罵娘。

大理寺是他的衙門,結果侯君集自殺了這消息居然是一個太監來告訴他。這可是內侍監的太監啊,誰不知道他是皇帝身邊的宮廷總管。

「侯君集怎麼死的?」

「暴斃!」

王太監依然是那副彷彿人畜無害的笑容。

暴斃。鄭善果也笑了笑,這個消息真是有意思。

「好的,我明白了。」

「鄭國公真的明白了嗎?」王太監提醒。

「事已至此,某當然明白了。」

王太監滿意的離開了。

鄭善果立即叫來了監獄的官吏,一個個的詢問。最後明白了一切,侯君集果然不是好死的,事情很清楚,皇帝親自到牢里見了侯君集,然後賜了一杯金屑酒。

至於為何不明說賜死而是暴斃,老官場的鄭善果也是非常明白的。

為了一個侯君集,天下輿論洶洶,甚至前後四位宰相辭職,還捎帶一位樞密使。這已經不是簡單的殺侯的事情了,而是涉及到了更深層次的鬥爭。

現在皇帝已經騎虎難下,眼看著繼續僵持下去,就下不來台。可如果殺侯,皇帝則將威望掃地。

皇帝也不簡單啊,關鍵時候來了個暴斃。

侯君集就這麼突然暴斃了。

皇帝也不用被迫打自己臉了。

侯君集這一暴斃,死的最是時候,連方式也最好。

「總算是死了,某也可以輕鬆些了。」鄭善果提起筆,開始寫報告。

中書門下。

鄭善果的報告很快呈到這裡。

「侯君集死了。」

房玄齡驚嘆著道。

「死了?怎麼死的?」

「鄭善果說侯君集突然腸絞痛,暴斃!」

杜如晦沉默了一會。

「死了也好。」

好端端的一個人,怎麼可能說死就死。早不死晚不死,這個時候死,肯定有內情的。

「奏報陛下吧。」

「鄭國公說侯君集暴斃還是王太監通知他的。」這句話就說的非常有內涵了,一下子就把大理寺的責任給摘除了,同時也隱晦的表明了侯君集暴斃的真正內情。

宮中是知情的。

「這樣也挺好的。」

一件棘手的事情,以這種方式解決,也算是不錯的結果了。

李世民派人去衛國公府請李靖回去,結果李靖拒絕。

「衛國公說舊疾發作,傷痛不能理事。」

「加封李靖太尉!」

旨意送到衛國公府,李靖倒是接下了這太尉的三公銜,可就是不肯繼續回樞密院。

一天之內,李世民三次下旨請李靖回去,李靖三次拒絕。

李世民無奈。

「授屈突通為樞密使,以劉弘基、柴紹、段志玄為樞密副使。」

武當山。

李超聽說侯君集暴斃獄中時,只是點了點頭。侯君集突然暴斃,內情當然瞞不過李超,鄭善果可是他丈人呢,再說柯慶手下的那支刺客隊伍如今已經帶出來了,收集點情報完全沒問題。

李超把消息告訴了程咬金。

老程倒是興奮不已,「狗日的,總算是死了。」

「讓他多活了三個月。」李超很平靜的道。

候君集肯定活不了的,只是沒料到最後是這麼一個死法,李世民賜死侯君集,然後對外說是暴斃,這麼看來,李世民其實還是不肯認錯的。

倒是時報和半月談遭了池魚之災,居然被李世民給封了。

這也是他沒料到的,不過又在意料之中。

時報和半月談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連朝廷自己辦的漢京報都完全比不過。早前這兩份報紙,還比較遵照李超的話,盡量別涉政,只做新聞。但現在,李超沒有太多精力卻管他們的時候,這兩份報紙,還是不可避免的涉及了。

民間輿論涉及朝政,早晚會被收拾的。

這次李世民一怒之下,封禁了,他也不意外。只是意外李世民把李靖也給弄的辭職了。

「可惜了。」馬周感嘆著道。

這兩份報紙,在他看來,是民間御史,對於朝廷廣開言論,勸諫君王有很大的作用,甚至還能監督朝廷百官呢。

不但如此,報紙還有開啟民智,弘揚聖賢道德之好處,但現在卻被封了。

「不用擔心,封了還可以解禁嘛。我這就比房杜幾位宰相去信,時報和半月談好好的辦報,沒有觸及王法國規,陛下憑什麼封禁?這天下總得有講理的地方,我相信朝廷能給我一個答覆的。」

馬周笑笑,「這可是陛下封的。」

「確實,但陛下封禁兩份報紙,卻沒經過朝廷。」

馬周搖搖頭。

他不再說那個,「文遠,你對現在朝局怎麼看?」

「挺好的啊,今年風調雨順,糧食豐收,糧價下調,斗米不過二十文錢,已經恢複到了一個很低的價位了。另一方面,朝廷通過佛道整頓和大普查,再加上之前的奴隸放免和贖身,現在朝廷的人口已經達到了近五千萬之眾。最讓人驚嘆的還是課戶。」

「武德四年,朝廷總戶數不過三百萬,課戶不過百萬,課丁更只有一百餘萬。但現在,朝廷的戶數已經達到一千萬戶,課丁更是多達一千五百萬。戶籍翻了三倍,課丁翻了十倍。國力大增啊,要不陛下怎麼會開始那樣瞎折騰呢。」

這幾年,朝廷又是整頓佛道,又是借大災清理豪強的隱戶逃丁,又搞戶口普查,折大戶為小戶,搞移民分地,放免奴隸自由等等。基本上把過去隱匿的人口都掃出來了。

加上戰爭俘虜過來的,還有突厥歸附的,當年戰亂時落入突厥等地方的漢民,還有西南等地土蠻獠人等歸附,使得現在朝廷戶籍上的數字,是相當的驚人。

一千萬出頭的總戶數,還有超過一千五百萬的課丁。

總人口多達五千萬。

這實力,甚至比前朝的開皇盛世時的官方戶籍人口還多,李世民也正因此才有些飄飄然。

對外,朝廷數次用兵,屢戰屢勝,有點無敵天下的意思了。

突厥也看著要完,高句麗也大敗一次。

吐蕃和高句麗先後請降,契丹和奚內附。

這讓天可汗李世民飄飄然,才會那麼作。

「大唐還沒有到那地步吧?」馬周當過戶部尚書,雖然當的時間不久,可是掌過大唐的家,知道家底的,財政赤字不少呢。

「大唐確實還沒有進入盛世,可這局勢也是開國以來最好的了,陛下還年輕,一時飄了,也正常。等過些時候,他發現朝廷還是那個空殼子,空虛的家底後,他就高興不起來了。」

治國哪有這麼簡單的。

大唐現在連點積蓄都沒有,今年風調雨順自然是一切都好。可只要一場天災,或者一次敵人入侵,都可能導致朝廷的困窘。

不但朝廷國庫空虛,現在大部份的百姓,都沒有積蓄存糧。尤其是各地邊疆上的新移民們,要在那些立足開拓,自給自足,還得有不少時間呢。

都說三年風調雨順,才可能有一年之積。九年風調雨順,才有三年之糧。而一場大災,可能就要耗費掉好不容易積攢下好幾年的積蓄。

沒有個十年的安穩,怎麼可能有盛世。

更別說國富民安了。

而且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朝廷現在推行新政,普通百姓不用交兩稅,倒不怎麼反對了,可那些地主豪強們卻是實打實的被觸犯了利益的,他們能安安心心的?

李世民高興的太早了。

「老程。」李超叫程咬金,「跟你商量個事,讓處默去南詔如何?」

「去南詔幹嘛?」

「我打算讓處默當鎮南都護,去南詔歷練歷練。」李超笑著道。

朝廷原本是打算讓侯君集去的,現在侯君集暴斃了,這個位置還空著呢。

「你又有什麼鬼主意,跟我說明白點,要不我可不放心讓處默去那麼遠的地方。」

「其實也沒什麼,一來讓處默出去歷練歷練,他這些年一直跟著我,本事是學了不少,可缺少獨當一面的機會,去南詔正好。再則,南詔那地方不錯的,四季如春,氣候好,雖然天高路遠,地處偏僻,但那裡很有商機啊。」

「屁的商機啊,全是些未開化的獠夷。」程咬金不屑的道,要說商機,他現在只對琉求島有興趣。上千里的大島,離中原又近,打下來那就是個聚寶盆啊。

「你啊,什麼都不懂。南詔那邊雖然遠,雖然偏,但他們資源啊。蠻獠多是沒錯,不開化也沒錯,但越是這樣,這錢就越好賺。種茶、採藥、挖礦,甚至直接挑動那些蠻獠們內鬥,我們直接跟他們買奴隸,這不好?」

「偏遠也不怕,修條路去就好了。」

「你還真打算讓我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