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八章

晚上,登門拜訪的人絡繹不絕。

李超辭職了,但不會有人覺得李家就敗落了。李家聲勢擺在那,李超的功績擺在那呢,大家都認為,李超不過是在跟皇帝賭氣,過幾天肯定學要回朝的。

「相國真不幹了?」馬周驚訝的望著李超。

「這朝廷有我不多,沒我不少,少了我張屠夫,也不用吃帶毛豬啊。」李超把李世民的那句話搬了出來。

馬周笑笑。

「這朝廷新政變法改革,你可是帶頭人呢。」

「新政早已經提出推行,沒有我也一樣啊。」

馬周低下頭,端起茶杯細品著。

過了會,他抬頭,「你真有退隱之心?」

「我如今功名爵位都有了,錢財也夠了,何必還那麼辛苦拚命,是時候歸隱養老了。」

「可你今年才二十六。」馬周有些無語,二十六你就喊歸隱養老,你有想過我們的感受嗎,我可比你還大呢。

對馬周,李超是沒什麼保留的。

很直接的道,「我得陛下信任,這幾年是出將入相,有了不少聲名,我覺得是時候功成身退了。」

「陛下是個寬容大量之明君。」馬周說了一句。

「我知道,所以我現在退隱。」

馬周無語搖頭。

「跟你相識相知幾年,說實話,我到現在都還沒看明白你。」

「你也別勸我了,我不是一時衝動,也不是什麼意氣用事。是真的想退隱,天下沒有我李超,照樣繼續。」

馬周不再勸說,兩人喝茶,聊李超的詩。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這是你的新詩?」馬周看到李超客廳牆上掛了一副字畫,上面的字一看就是李超的。不過這首詩沒見過,這首詩既有苦悶愁結,又有豪邁雄放,有些糾結矛盾,但卻是一首好詩。

「這是李白寫的。」李超道。

馬周哦了一聲。

「你以李白之名在半月談和時報上發過的詩文不少,這首又是一首佳作啊,只不過你愁悶什麼啊,其實你若想施展胸中抱負,又為何要自我束縛呢?」

李超無奈的笑笑。

他當初給半月談和時報發文助陣,確實用過李白的不少詩,當時用李白這個名投稿,本意也是複雜的,誰料最後這事還是沒隱藏住,結果李白成了李超的一個別名,現在大唐的文人都知道,李白和李太白、青蓮居士、謫仙人這幾個名號所作的詩,其實都是相國李超所寫的。

李超有嘴也說不清,乾脆也就算是默認了。

與馬周談了許多,最後不免又喝酒,馬周喝到醉去。對馬周來說,李超這個時候退隱,讓他意料不及,也想像不通。他覺得,李超這個人有的時候就跟他寫的那首詩一樣的充滿矛盾。

胸中有無數抱負,可有時卻又不願意為之全力以赴。

一面雄才大略,可一面又總想著妻妾兒女情長,想著悠然南山的生活。

馬周甚至妒忌李超,如果他有李超的才華,肯定是要為之全部付出投入的,不管結果如何,都要拚命一把,最後博個青史留名。

文人,不就是應當以此為奮鬥目標嗎?

可李超卻老想著激流勇退,如今正是他大顯身手的時候,他卻主動的要歸隱,要去那狼山北的封地,去那鳥不拉屎的偏僻塞外建設那三百里的荒蕪領地,簡直就是浪費了那一身本事。

馬周最後大醉。

醉的不省人事。

這一晚馬周在李府夜宿,天亮之後,馬周醒來,更衣過後沒去打擾李超,直接出府上朝。路上,聽著報童清脆的賣報之聲,馬周叫停馬車。

「郎君,要報紙嗎?今天剛出的半月談和時報,還有漢京報呢,來一份吧。」

馬周掏出錢袋,抽了一張一百文錢的庄票,遞了過去,「一樣給我來一份,不用找了。」

報童歡天喜地的道謝,手腳麻利的從布袋裡掏出三份報紙遞給馬周。

馬車繼續前行,馬周坐在車廂里翻看起報紙來。

半月談和時報,都是李家的產業,辦的早,如今名聲大,銷量廣。半月談五天一期,而時報一天一期,都是破萬份的大報。漢京報則是今年新辦的報,由禮部發行,算是官方喉舌,發行量也不小。

當然,如今報紙早為大唐士人官員們接受,除了這三份大報,還有不少的小報。有半月一刊的,也有十天一刊,七五天一刊的。不過銷量上,都遠不如這三大報,多的也就千把份,有些甚至只是幾百份銷量而已。

但論起影響力,還是只有三大報。而且半月談的權威性最高,時報則時事性最強。

不過今天半月談和時報都同時發刊。

馬周先看時報。

結果時報頭版的時事新聞,正刊登著侯君集審理案。時報用了整個頭版,把這個案件前情以及現在的結果都刊登了。

報紙上,侯君集的種種無恥行為,都在上面。而且這報紙還難得的是很客觀,整個案情,各方角度描寫,人證物證等等齊全。

甚至連侯君集當庭襲擊李超之事都如實描述了。

最後,還附帶著刊登了李超辭職的消息。

看到這,馬周臉上微變。

這個時候,時報把這件事情公之於眾,甚至毫不客氣的把皇帝給扯了進去,這不是好事啊。

雖然沒有一句話是直接寫皇帝的,但李超為何辭職?這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了啊。

馬周眉頭緊皺,這個時候這個案情公布出來,只怕會讓事情更加麻煩啊。可他也知道,這上面寫的都是非常客觀公正的事實。

再看半月談,果然也把此案放在了頭條。

倒是漢京報,對此案根本沒有隻字片語,他們的頭版頭條,還是高句麗使團抵達襄陽,遞上降表的事情。

這天早上,襄陽城裡許多人都看了時報和半月談。

得益於李超的策略,半月談和時報一開始的辦報宗旨就是客觀公正,而且是以廣告創收,因此如今兩份報紙內容豐富,時事新鮮,但報紙卻賣的很便宜,簡直是跟送一樣。一份不過兩文錢。

襄陽作為臨時京城,各大衙門還有講武堂、國子監等學校也在,再加上那些酒樓茶肆里也都會訂有報紙,還請人念報,因此這兩份報紙在襄陽的影響力是極大的。

早上報紙一出來,到了中午的時候,差不多整個襄陽的人,都知道了侯君集案。

也都知道了李超辭職之事。

等到下午的時候,報紙的影響力進一步展現出來。

國子監作為大唐最高學府,同時也是勛戚官僚子弟們的貴族學校,加之這幾年朝廷重視教育,有把國子監作為吏員的培訓學校,因此國子監的生員極多。

如今整個國子監擁有生員八千餘,既有勛戚貴族官僚子弟,也有大量的寒門士人。他們在學校讀書,受如今朝廷改革影響,學員們對於時政更加關心,畢竟他們以後多數人要成為吏員,將來甚至成為官員,而這時政,正是他們以後參加吏員考試科舉考試重要的一環。

連國子監的老師們,都是當代有名的儒者以及不少衙門抽調來的能吏。

兩大報紙把侯君集案一披露,特別是李超因此案辭職,引發許多把李超視為偶像的學生們的極度不滿。

有學生號召,要聯名上奏朝廷,為李相說話,要嚴懲侯君集。

半天時間,他們的聯軍書上就有三千多學生的簽名手印。

然後講武堂的學生們也不甘寂寞了。

國子監學生視李超為偶像,認為李超是大文宗大文豪,可他們講武堂也一樣視李超為偶像啊。

李相國可是講武堂的總教官,而且還是大唐的軍神呢,戰無不勝,常勝將軍,這些講武堂的學員哪個不崇拜李超。

侯君集這樣的軍界恥辱,人渣、敗類,當然得受到一致聲討。

講武堂學生沒有國子監多,他們有中級軍官進修班,初級軍官培訓班,還有士官班以及少年班學員,加一起,也就千多號人。

可他們比國子監更團結,簽名單上,所有人都簽名按了手印。

為李相鳴不平,聲討敗類侯君集!

襄陽的街坊里巷,也都到處在熱議這件事情。

「李相這麼大的功臣,怎麼能辭職呢。」

「侯君集這樣的敗類不殺不足以平民憤!」

「殺侯君集!」

「支持李相!」

殺侯挺李,全城熱議。

輿論洶洶。

密切監視著民間輿論的六扇門第一時間上報,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