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一章 王牌

濡水東岸,一處高坡之上。

年輕的高句麗少帥淵蓋蘇文駐馬坡上,遠眺著對面。

天氣晴好,濡水兩岸又都是一馬平川,站在高坡之上,極目遠眺,甚至能望到百里之遠。

三萬五千唐軍已經渡河。

淵蓋蘇文沒急著去攔截,河上都是厚厚的冰面,又不是湍急的河水,因此守河攔截其實沒必要,他只要攔著通往平州的大路就行了。

手裡拿著一支千里鏡,讓淵蓋蘇文的視野更遠。

數十里外的唐軍,他都能看的較清。

僅看那個規模,確實有三四萬人。這些兵馬,卻分為兩色,白色居多,紅色居少。

唐軍的軍服都是紅色,怎麼現在來這麼多白袍兵?

淵蓋蘇文有些意外,這個尉遲恭不會真的弄來了許多民夫充數吧。

「傳令,布陣迎敵!」

雖然已經確認唐軍確實有三四萬之眾,可淵蓋蘇文那張大餅臉上卻沒有半點的慌亂。

他手下有五萬大軍,在平城下有兩萬,還有一萬在平州四處攻村破寨,收集糧食,擄奪金銀人口。

此時在這裡,依然有兩萬人馬。

兩萬人,一半靺鞨騎士,一半高句麗騎士。

兩萬對三萬餘,綽綽有餘了。

晴朗的陽光下。

兩支大軍在移動著,看似兩軍隔的近,不過望山跑死馬,兩軍相隔數十里,真要靠近了,卻也還得大半天的功夫。這還得是兩軍同時向前移動,要不然,一天可能還接陣不了。

唐軍順利渡過了濡河。

兩軍的輕騎哨探開始不斷的往來,探察對方軍情,相互越逼越近,兩邊也開始互派出小股騎兵,開始攔截對方的哨騎。

在雙方之間的數十里平原上,一隊隊的唐高騎兵開始交戰,這種小規模的斥候騎戰,更加考量斥候們的本事。

隨著這一隊隊的交鋒,越來越多的情報也傳到兩軍的主將手裡。

「高麗兵馬兩萬,已經出營列陣,向我方靠近!」

高句麗立國很早,早在西漢之時就已經立國,李超記得是公元前三十七年,中原是西漢元帝時候。

如今唐貞觀二年,真正歷史上應當是武德八年,公元六二五年,這麼一年,高句麗建國已經有六百六十二年之久,也算是非常的了得了。

西漢元帝,夫餘人朱蒙在西漢的玄菟郡高句麗縣,就是後世遼寧新賓縣境內建國,故稱高句麗國。

高句麗的第一個國王朱蒙,其實是扶餘國的王子,因與其它王子不和,逃離扶余建立高句麗。

高句麗國在最早的時候,是由遼東土著濊貊人和部分遷移到這一地區的扶餘人組成的。

濊貊人算不是一個特定的民族,而僅僅是指當時生活在東北那一片地區的許多古代土著的泛指。

扶餘國在高句麗之北,是遼東的一個土著王國,公元前二世紀立國,一直到五世紀末,也就是一百三十年前被高句麗滅亡,前後存在了近七百年時間。

扶餘國的具體位置就是在松嫩平原。

高句麗建國者是扶餘國王子,但立國後卻長期與扶余對抗。

扶餘國當時與中原關係極好,因為高句麗是在漢朝的遼東四郡上立國,因此扶余聯合中原,一起協同打擊高句麗。

高句麗在早期,都是在往三韓半島上擴張,一直擴張到漢江流域,後來高句麗太祖王所高句麗五個部落,劃分為五個省,實行集權化統治,很快兵強馬壯,不斷的對漢朝的遼東幾郡發起攻勢。

漢滅後,高句麗又與曹魏聯合,一起攻打佔據院落割據的漢族豪強勢力。曹魏攻下遼東後,高句麗反目,襲擊遼東西部,引起曹軍反擊,摧毀高句麗的都城,高句麗王逃跑。

此後的幾百年里,高句麗屢屢與中原王朝交戰,不過每當中原強盛之時,都要吃敗仗,最終稱臣。但等到中原內亂之時,他們便又開始蠶食擴張中原疆土。兼之,不斷的向周邊的小國進攻,征服了許多靺鞨、扶余、契丹等部族,實力大增。

南北朝之時,高句麗擴張更是達到鼎盛,勢力一直向西越過了遼河。

隋一統中原,高句麗卻不臣服,最終引得隋發兵征討。三十餘年間,楊堅楊廣父子兩代,四征高句麗。

雖然沒能征服高句麗,卻也把他們打的是元氣大傷。

但隋屢屢遼東折戟沉沙,也算是徹底的讓中原看清楚了高句麗人的威脅。

經歷過隋朝的東征,沒人會再小瞧高句麗人只是遼東蠻子。

兩萬高句麗兵,還都是騎兵,這讓李超也很重視,但他依然沒有改變命令,繼續前進。

遼東的苦寒,造就了高句麗人的彪悍。同時半農耕半漁獵的方式,也讓這些人十分驍勇善戰。

濡河東岸。

淵蓋蘇文在彙集了一個又一個的最新情報之後,眉頭皺的更緊了。

他有些不明白了。

唐軍真的弄了兩萬民夫過來,嗯。

沒有鎧甲,連個頭盔都沒有,甚至連唐府軍最標誌性的百分百裝備弓箭這點也沒有,這些白袍兵,連一張弓都沒,他們甚至連軍袍都沒有。

只有一把長槍。

兩萬個長槍兵?

淵蓋蘇文雖然年輕,可也是久經戰陣,跟靺鞨部落人打,跟百濟軍隊打,跟新羅軍隊打,甚至跟百濟新羅的聯軍一起打,還跟什麼契丹等也打過,可是,他還真從沒有見過這樣的軍隊。

人手一把長槍,然後就這樣上來了?

這是來送死的吧?

難道唐軍準備搞個長槍大陣,用來克制自己的騎兵?

可這也太搞笑了,光有長槍兵,就算結成再密集的槍陣,可這不就成了活靶子,他們的騎兵,不但騎術好,可還非常擅長射箭的。

再說了,只有長槍兵,那是頂不住騎兵的。騎兵不用硬沖,可以圍著射,一層層的削皮一樣,再密集的槍陣也會削沒。

「報!」

「稟報大人,探到唐軍統兵之人並非尉遲恭,對面的帥旗打的是李字。」

「李字?莫非是李績?可也不對啊,李績是前軍大都督,負責的是河東一塊。河北是右軍大都督尉遲恭統領,怎麼李績跑到河北來了?」

淵蓋蘇文有些疑惑。

「再探,一定要探明白這個唐軍新主帥究竟是何人。」

距離高句麗人還有大約二十里,眼看著已經天近黃昏。

李超下令停止進攻,就地紮營。

這種一馬平川的平原上,對方又是騎兵,打野戰,還打夜戰,根本不可能,真打起來,唐軍也不會有半點勝算。

唐軍這邊一停,高句麗人那邊也停止了前進。

兩軍相隔二十里,各自紮營。

唐軍花了很大力氣,立起營壘,防衛森嚴。

淵蓋蘇文親自到騎馬過來觀看了許久後,沒有同意手下將領們提出的襲營計畫。

雖然他手下是騎兵,可唐營防禦森嚴,騎兵半夜沖營也沒有什麼便宜可占。

「休息一夜,明日與唐軍決戰,將他們踏平。」

唐營。

李超帶著諸將巡視了一遍營房之後,選派了值守將領,然後回營。

他剛坐下,尉遲恭就進來了。

進來後,尉遲恭一屁股坐在旁邊。

李超見他不說話,也就繼續看自己的地圖,不理會他。

等了一會,還是尉遲恭沉不住氣。

「相國,我剛才去高句麗大營外看了看,整整兩萬騎,十分彪悍,明天一戰,我們並沒有什麼勝算。」

「你是要勸我退兵嗎?」李超問。

尉遲恭搖頭,兩軍相距二十里,又是在野外平原,唐軍就算想退也來不及了。他只是覺得勝數很少,不知道李超一意要急著過河,究竟憑的是什麼。

「相國有什麼妙計明日可破敵?」

「沒有什麼妙計,兵來將擋,水來土淹。平州城危在旦夕,我們不得不救。」

「可如果為了救平州城,卻把眼下僅有的這點兵搭進去了,那幽薊都難保了。」

「放心吧,這一仗,我們不會輸的。」

李超那態度,讓尉遲恭很不滿,總說不會輸,口說無憑啊,總得拿出點真東西來才能讓人信服。

李超笑了笑,把手裡正看著的一張長卷遞給尉遲恭。

「你看看這個。」

尉遲恭半信半疑的接過,打開長卷。

宣紙做的捲軸,上等的好紙,打開,上面繪的是圖。

細看,卻是軍陣。

尉遲恭打鐵的出身,當然沒什麼藝術細胞,欣賞不來什麼字畫。但對於軍陣,卻是相當熟悉的,一看到紙上畫的一個巨大的軍陣,裡面一個個的方陣,有步兵有騎兵的,他就不由的來了精神。

「你看看這個軍陣如何,明天我打算布此陣對敵。」

「這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