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七章 三百個床位不鏽鋼

李超自己曾經想過辦個軍官培訓班或者是講武堂什麼的,但後來想了想,還是算了。

跟兵馬、武力這些東西沾上邊的,都比較敏感,這不是辦個書院什麼的。就算辦書院,在唐朝都其實也不容易,當初他辦白鹿書院,要不是因為他也算是特權階層的一份子,有不少過硬的靠山。

兼之,他當時辦的其實是個家塾性質的小私塾,因此才算沒遇太大的阻力。後來再辦臨潭書院,那已經屬於官學了。

推行文教,那是地方官員的一項基本任務。

但辦講武堂就不一樣了。

你辦個書院當個山長,還能說是桃李滿天下、教化百姓。你辦個講武堂,教一群軍官,當這些軍官們的老師,你想幹嘛,你想過皇帝的感受了嗎?

李超沒想到,自己早打消的那個念頭,皇帝倒是有心了。

寧遠長安相距近兩千里路,若是大軍行進,起碼也得半個多月。但如果只是傳遞消息,卻用不了幾天。

尤其得利益於如今商貿的發達,水陸交通投入了不少錢,李超在朔方推行的主幹線驛站系統,如今也全面鋪設,有了完整的驛站線路,信使們休息、換馬都得到保證,消息傳遞更快。

消息到了寧遠,照例是王內侍前來傳旨的。

「三百名武官?」

李超還是被這個數字嚇了一跳。

王內侍笑呵呵的道,「嗯,三百人已經在路上了,都是左右羽林衛的軍官們。」

「這似乎不妥吧?」

羽林軍就算擴編了,那也不過兩萬人。這軍官能有多少?一下子送了五百個人過來,這也太那什麼了。

而且這羽林軍可是天子親軍,五百軍官是自己的門生,這很犯忌的吧。

李超想著要推。

這時,王內侍又道,「陛下一共選了九百武官,三百個送來你這裡,李靖和李績將軍那裡各選了二百個,另外秦瓊將軍和尉遲恭將軍那裡各一百個。」

五個教官?

九百個受訓武官?

這個規模有點略牛啊。

不過,這九百個武官,這到底是什麼級別的啊,整那麼多?

「全都是從九品武官,隊副。」

隊副,從九品。

武官中的最低一級,但也確實是武官了,畢竟人家有品有級。雖然隊副之下還有伙長伍長,但那些沒品級,不算真正的武官。

羽林軍兩萬人編製,按五十人一隊來算,那就有四百個隊。隊正就有四百個,隊副也有四百個。

當然,九品的武官肯定不止八百個的。

羽林軍一個隊,有隊正隊副,還有旗頭一名和傔旗兩名,旗頭就是旗手,傔旗就是護旗手,這種都是一個隊里的老兵,類似於士官了,有些也會是有品級的。

另外在百人的旅一級,除了旅帥外,一般還會有別將、押官,這些也都是低級武官。再往上,各級部隊里,也都還會有一些低級的武官。

因此雖說羽林軍有四百個隊,正副隊官才八百,但九品的武官卻絕對是過千的。

一下子選九百九品武官,到五位大將名下學習兵法,這也依然還是相當大的手筆。李超猜測著李世民的用意,估摸李世民是想要搞一個中央軍官團,把羽林軍這個天子親軍,當成是個搖籃。

裡面的軍官畢竟都是天子親軍,從裡面選出來的人肯定是忠心可靠的。這些忠誠衛士送到五個大將那裡培訓,回來後肯定大大增強羽林的戰鬥力。甚至這些人以後還可以外放到其它的南衙諸衛去,那對皇帝掌控軍隊也是大有好處的。

至於李世民為什麼不親自教,或者說直接在長安搞個講武堂,李超估計一來可能李世民也沒那個精力時間,二來搞講武堂,關鍵也還是要有好老師。

而好的軍官老師,如今誰還比的過這軍中的五神呢。而李超他們五個又都要出鎮地方,沒空呆京師,於是李世民便把人送到各地上門學習了。

另外,李超不無惡意的猜想著,也許李世民在派了王內侍這樣的眼線來監督自己外,這三百學徒也是來加強對朔方鎮的監督控制的。萬一李超哪天有失控跡像,說不定王內侍就要帶著這三百學徒來個強行控制了。

三百個武官學生,估計也不全是隊正隊副,也許還有一些表現優秀的伙長什麼的也被送來了,算是晉級前的培訓了。

既然情況如此。

那麼李超也沒有反對的理由了啊。

他要是反對,那豈不是反對皇帝對他的監督,反對皇帝對他的信任了嗎?

有過白鹿書院山長、臨潭書院山長、崇文館館主等經驗,李超倒不認為自己教三百個低階武官有什麼難的。

蘇定方跟著自己學習兵法,不就很有成績嘛。

雖然尉遲寶琳、程處默、崔琰他們幾個也是李超的兵法門生,或者還要加上一個平陽長公主,這些人李超就不說了,蘇定方還是學的很好的,這證明自己教學還是有一套的。

一個是教,三百個也是教啊。

這麼一來,寧遠城倒是可以成立一個軍官教導營了。

「陛下聽說相國寫了一本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很想一睹為快啊。」

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這本兵書,其實就與五經正義一樣,算的上是一本對孫子兵法的註解書了。但也不是單純的註解,而是增加了許多內容的。

三十六計這個詞南北朝時就有了,李超的這本書里把三十六計加以總結。特別是引證唐代以前的實戰戰例,並用孫武的兵法精闢語句,另外也還引用了吳起、尉繚子等大家的見解。

這套兵書能讓將領們對於孫子兵法更容易理解,對於軍事計謀、軍事謀略學有更好的總結。當然,裡面也有不少李超的私貨,比如參謀制度等。

這本兵書分為好幾篇,不僅僅只是前人兵法的總結,也不僅僅是寫軍事謀略學,還寫到軍隊的組織、紀律,甚至是後勤準備,乃至於軍隊與政治等多方面。

不打無準備的仗,不打無謂的仗。

這本兵書不但低級的軍官看了用益處,能學到軍隊組織等,中高級軍官也有益處,他們能從中學到軍隊的指揮、用兵的謀略。甚至連皇帝都能從中得到益處,這書里會有軍隊和政治的辨證等。

總之,這是一篇很詳細,很有實用性,處處都有實例,從組織、訓練、後勤到指揮、謀略等各個層次都有寫到的書,不完全只是一本兵法書。

書很長,分成多卷,如果只是教導九品武官,那隻需要拿出其中的幾捲來就行了,太過高階的他們暫時也接觸不到。

但如果李世民想看,李超當然不能藏著掖著。

好在如今的印刷技術高超,要精美可以直接上雕版,要成本低就上活字,若是少量那就直接請人抄。

書早已經編好,全書一共分為九卷,一共三百多萬字。絕對是本大部頭,不過主要還是因為裡面引用了大量的實例,有大量的分析計算等,這也是這本書的一個特色了,真實戰例的講解,不但講解計謀,也講解交戰方的戰法、戰陣,還有雙方的後勤準備,甚至是當時雙方的後方朝野的政治情況等。

空談是不行的,但拿真實的戰例來講解分析,並圍繞當時雙方的詳細局勢,方方面面的來講一場戰爭,而不僅僅只是戰場上的那點事情。

以往的兵家,他們的兵書基本上都不會脫離打仗、軍隊,講的更多的還是謀略,少數會講指揮,講組織,極少人會把後勤這些講的太多。至於朝堂上的格局,外交等對戰爭的影響,卻講的更少了。

而且他們講戰法,也很少會拿出這些實戰例子,深入淺出的講解,各種數據分析,公式計算等等。

但李超不同,他來自後世。

兵法也好,商業企劃案也罷,都得拿出詳盡的數字來說話。

數字是最公正,最不會說謊的。

一場戰爭,或者一場戰役,如果能把各種數據都採集到了,那麼就能把整個戰役剖析的清清楚楚。

為什麼能勝,為什麼會敗,也就一清二楚了。

這也是李超帶兵的核心思想,準備、計算。打仗不能只靠某個將軍的智謀,更不會完全期望靠他的指揮藝術。

一個再厲害的將軍,如果沒有紮實的後勤,沒有訓練有素的士兵,那都打不贏戰鬥。因為再好的決策,沒有執行力,都是扯蛋。

決策、執行,缺一不可。

決策,就涉及到將領的指揮能力、軍事謀略。在這方面,李超是推崇建立參謀制度,群策群力,而不只是依靠某個將領一人之力的。畢竟,一個人總無法面面俱到的。而一個參謀團,卻是能夠大大幫助提升這個指揮官的決策力。

執行,就涉及到軍隊需要有嚴明的軍紀、有素的訓練,而要做到有素的訓練,嚴明的軍紀,又涉及到需要充足的後勤保障,還得能夠兌現賞賜等等。

大唐的府兵為什麼能戰?

首先是兵源素質好,府兵點選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