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八章 天子鏡

長安。

東宮。

端午節一大早,李世民早早起來,宮人們給李世民穿衣的時候,特意為他穿上了帶有五色絲線編成的彩帶。這種五色絲線編織成的彩帶,被稱為長命縷、五色縷、續命縷。

李世民佩帶的這彩帶,就是長孫氏親手編織而成。

長孫氏編織了好幾條五色縷,除了給皇帝丈夫一條,還給太上皇一條,給哥哥魏國公長孫無忌送了條,另外還給趙國公李超也編了一條,由皇帝派人賞賜給靈州的李超。

李世民甚至還讓長樂公主李麗質親手用七彩絲帶,編織了一條圓圓的手鐲模樣的彩帶,隨同皇后織的長命縷送去靈州。

崔氏已經懷胎八月,馬上就要生產。如果崔氏生下的是兒子,那這個小子不但一出生就是臨洮郡開國公,而且還會與長樂公主訂婚,將來就是他的駙馬。

讓李麗質給她未來公公送點端午禮物,也是應當的。

雖然最終,李超叫停了對突厥的反擊戰,這讓李世民有些遺憾。但現在,李世民卻反而更對李超信任有加。之前開戰,確實還是有些條件不成熟。李超能夠在那個時候停下來,充分說明了他並不只有功名之心,而是真正為朝廷為大唐考慮的。

有幾個大臣,能夠在拿到了統領整個大唐北方,幾十萬軍隊的指揮決策權後,還能夠沒衝動的。

近日朝中有大臣開始彈劾李超,說李超把軍國大事當成兒戲,之前一力要打,結果朝廷大動干戈,調兵遣將,都已經準備妥當,箭在弦上了,李超卻又說不打了。這不是把軍國大事當成兒戲是什麼?

還有人彈劾李超在朔方,不奏報朝廷,就直接招降納叛了五萬降卒,使得朔方鎮的兵額從五萬暴增到了十萬。

李超想幹什麼?私自招降納叛,增兵至十萬,他真的只是為了對付突厥人?他有沒有其它心思?

也有人彈劾李超在朔方鎮私設兵制,不用朝廷的總管營將等,而用兵馬使、指揮使等職名,不用軍、團、旅、隊,而用什麼廂、軍、營、都、隊、伙,兵制職名,那是朝廷才能變動的,李超一鎮節帥,憑什麼這樣改動?

更有人認為,既然李超不打突厥了,而朔方又收回了,那朝廷沒有絲毫必要再保留朔方鎮這個區劃,朔方八州應當歸入關內道,要麼就乾脆再設一個朔方道。而不是保留這個朔方鎮,朔方鎮的職權太重了,這跟原來的行台有什麼區別?李超一人把朔方八州的軍政財賦人事等統統都管了,這不正常。

既然朔方平定了,那李超這個主帥就應當回朝,繳還兵符印信。

彈劾李超的奏章很多,各種各樣的問題。

有些,只是胡亂攻擊。有一些,則也確實說到了一些問題。

比如說,朔方鎮還有無保留的必要?李超在朔方鎮招降納叛,擴軍那麼多是否有必要?還有李超為何要用一套新的兵制和武職名?

不過這些疑問,李世民在仔細的考慮了朔方的局勢,還有唐突的勢態之後,還是拋到了一邊。

對於彈劾李超的那些奏章也全都留中不發了。

一個月收復朔方的是李超。

而直接用談判,就把河曲地全都收復,沒有引起大唐和突厥現在就開戰的也是李超。

現在唐收復了朔方收復了河曲,滅了梁師都這個心腹之患的同時,卻還沒跟突厥鬧翻,也算是奇蹟了,這些都是李超的功勞。

換一個人去朔方,或者說現在就撤消朔方鎮,這還有些為時太早。當初設立朔方鎮,授李超朔方節度使,當然不是為了弄出一個不受朝廷管束的地方來。

那只是為了李超在收復朔方之時,能夠事權更加統一,避免千里之外,還事事奏報朝廷,等候處置,免得貽誤了戰機。

現在雖然說朔方已經收復了,但他還是覺得那邊依然需要李超繼續穩固。

也許應當再過幾年吧,再過幾年那邊徹底穩固了,就調李超回來。或者,幾年後,大唐準備妥當了,依然還是要由李超這個用兵鬼才,來挂帥北伐。

「陛下,今天曲池有龍舟競賽,陛下說好要去觀看的,什麼時候起駕?」內侍進來詢問。

李世民張開手臂轉了幾下身體,看著佩帶在身上的彩帶飄動。

「去問下太上皇,看他何時動身。今天是端午佳節,說好了請太上皇一起去觀看龍舟比賽的。」

「是,陛下。」

內侍低頭彎腰準備退下,李世民又叫住了他。

「派人去長平長公主府上,請她來陪太上皇。哦,還有,派車輦去趙國公府上,把榮國夫人崔氏也請上。」

「陛下,榮國夫人一早還差人送了兩件裹肚入宮呢。」

送裹肚,也是唐人的一個端午習俗。裹肚其實就是肚兜,也叫護肚。唐人的裹肚是用紅布剪成橢圓形,上面繡花,大小剛好能摭住孩子的腹部。裹肚上有帶子,可以系在孩子的脖子上,左右用帶子捆經腰間。

端午節到了,天氣漸熱,孩子晚上睡覺戴裹肚既清涼又不會受涼。

崔氏的裹肚是送給長樂公主的,這是明顯把公主當成未來兒媳的。

「哈哈哈!看來崔氏懷的是兒子了,好,等她生了兒子,朕就把長樂公主許給他。」

「長樂公主剛好比臨洮郡公大三歲,趙國公也說過,女大三,抱金磚呢,這真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啊。再有一個月,臨洮郡公也就要出生了,不知道趙國公能否有空回京呢。」

李世民笑著道,「現在不打突厥了,跟突厥關係又恢複了,朔方應當也沒有什麼要事。讓文遠到時趕回來一趟,應當是沒什麼問題的。」

說話間,外面有宦官進來稟報。

「啟稟陛下,朔方節度使李超進貢天子鏡到!」

五月五,向天子進貢銅鏡,這算是自隋時開始的一個習俗。一開始,是隋朝的制鏡工匠在揚州的長江江心的船上鑄造銅鏡,然後專門獻給楊廣的,稱天子鏡。

後來,這習俗也傳了下來,每年工匠向皇帝貢鏡。再到如今,已經演變成地方封疆大吏每年也會請工匠制銅鏡,然後進貢給天子。

「李超什麼時候也搞這一套了?在朔州,還不忘給朕送面銅鏡啊?」

「把鏡子拿來,朕倒要看看李超送來的鏡子是什麼樣的。」

一群內侍小心翼翼的抬著一個大箱子進來。

李世民打量著這個箱子。

「嗯,箱子挺大,看來這面銅鏡也很大,起碼是等身高的大銅鏡,李超有心了。打開,讓朕看看。」

一面等身高的銅鏡雖然很大,也比較貴重,畢竟銅本身就是錢。但對於皇帝來說,倒不是什麼了不得的。

大木箱拆開,裡面填著許多谷糠。

扒開,裡面居然還填著很多絲絮。

再扒開絲絮,時面還有木箱。

打開一個,還有一個。再打開一個,又有一個。一連打開了九個木箱後,最后里面有一個小匣子。

打開。

突然,一道明光晃過。

李世民嚇了一跳,那光太明亮,一群內侍也嚇著了,紛紛攔到了李世民的身前,替皇帝擋著。

好一會,沒動靜。

李世民有些尷尬的擦了下額頭,這太尷尬了。

不過,也引起了他的好奇心,這裡面的難道是鏡子,可為什麼卻如此明亮的光。

「讓開!」

內侍們也一頭冷汗的讓開。

靠近,這時才發現,那層層保護著的是一面鏡子。

一面不大的鏡子,也就臉盤大小。

但是,這鏡子也太亮了一些吧。

「拿出來!小心一點。」李世民越發的驚訝好奇。

一面明亮的鏡子現身。

鏡子呈方形,邊上有非金百玉的材料做邊框,後面還有一個可打開的支架。

一個內侍小心翼翼的拿起,卻發現極輕極薄。

如果是一面這樣大銅鏡,那是會很沉重的。可現在,卻十分輕鬆。

李世民湊到鏡前,鏡子立即出現了一個李世民。

分毫畢現!

太清楚了!

清晰的連李世民臉上的毛孔都看的一清二楚,簡直如同另一個自己活生生的站在自己的面前。

直吸冷氣。

李世民都忍不住伸手去摸。

手指觸及鏡子,鏡中人也伸手,手指簡直就是碰觸在了一起。根本毫無阻隔,銅鏡根本不可能這樣。

「這是鏡子?」

王內侍也在一邊驚嘆連連,「陛下,這莫不就是傳說中的琉璃寶鏡?」

李世民也是震驚之中,「朕見過一些琉璃,可從未見過如此清晰的琉璃寶鏡。」

足足比人臉還大的鏡子,還是琉璃鏡子,如此的清晰明亮,不敢想像啊。還這麼的薄,這秀的清晰,鏡子邊框非金非玉,卻如水晶一樣的透明清澈,但摸上去手感又完全不同,甚至感覺還有點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