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 鐵蹄踏處,即吾疆域!

張超在洮州其實官當的挺滋潤。

他來上任的時候,洮州其實就是個空殼子,人沒幾個,官也沒幾個。既沒有什麼根深蒂固,勢力極深的地方豪強,也沒有什麼世代把持地方吏治的胥吏,更沒有什麼數的上的鄉里大族。

這裡簡直就是一塊處0女地啊。

戰爭有的時候也有些積極的作用,比如不破不立。若是張超到中原去當個州刺史,肯定沒這麼瀟洒,光是和地方士族豪強們扯皮,就得累死,說不定還得被那些胥吏給架空。

但在洮州,這裡是邊關,他既掌兵也管民。

擁有種種便宜處置,先斬後奏的權力。不但掌握著行政權,還握著軍事權、財賦權、人事權。

有以前元從禁軍為主的洮州一萬府兵,洮州的安全得到保證。有江心市這個隴右獨家的商埠,洮州膽大吃了螃蟹,錢上不缺。

洮州衙門和洮州都督府,那都是張超自己的人,連內部的掣肘都沒有,這官當的還不舒坦?

現在新立了一個級別更高的都護府,新來了一個副都護,結果好傢夥,是個相當聰明會做人的。聽說韋雲起年輕時也是個噴子,相當的耿直。

當年柳機是隋文帝楊堅的好友,後來幫楊堅當了皇帝,楊堅對他也很不錯。把女兒蘭陵公主嫁給了柳機的兒子柳述,甚至後來還讓年紀輕輕的柳述當上了兵部尚書。

柳述公子哥兒出身,皮囊好,真本事沒什麼。當時韋雲起只是個符璽直長的小侍從官,楊堅讓他說些建議,結果他直接就噴站在楊堅身邊的柳述,說柳述沒本事沒能力,全靠吃軟飯才當上兵部尚書云云,弄的柳述恨的牙痒痒。

後來韋雲起有機會向突厥借兵平突厥叛亂,就是因為柳述公報私仇藉機把他扔到突厥去的,只是沒料到他本事挺大,居然還成就了他的名聲。入唐後,韋雲起在益州和竇軌、段綸搭班子,也跟那兩位皇親國戚不和。

好幾次竇軌都想找個機會弄死他。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年紀大了,吃的虧多了,韋雲起現在倒沒有噴子的樣了。或者只是張超對他胃口,畢竟韋雲起自己名門出身,卻最討厭那些皇親國戚,嫌人家都是吃軟飯上位的。而張超真正的草根出身,能走到今天這步,靠的是本事。

允文允武。

不管怎麼說,張超和韋雲起一開始搭檔,還挺和諧的。

張超把他的用兵計畫對韋雲起一說,韋雲起連連稱讚,表示支持。其實張超看來,打個冶利部,哪怕他們有六部,也不用擔心。冶利部處於吐谷渾的東邊,再往東就是党項諸部,然後是大雪山,翻過山就是大唐的蜀中,往南就是西羌以及逐漸統一強大起來的吐蕃,往西才是吐谷渾的大本營呢。

其實張超在洮州,對於軍事方面,也挺放手的。

他這個都督,是都督諸軍事,但他只提些綱領性的東西,掌握的是人事和財權。他喜歡提目標,把目標分成多個任務分給屬下們,然後自己都督檢查就行了。

具體的什麼偵察啊、練兵啊、什麼訂製軍械,什麼籌集糧草,什麼總結軍情,分析敵情,制定作戰計畫等等,張超幾乎都不參與,只是定期檢查。

他其實對很多事情都見解很獨到,知道到了他這個位置,不能事無巨細的都自己去操持,那就成了諸葛亮了。再有本事,也得累死。

張超只負責統籌,具體細節有下面的人去分領。

其實張超覺得府兵制度很強,帶起來很省心。

平時有一個個的軍府,軍府里的軍官們就是鎮守官也是訓練教官,他們都是專業的。張超甚至都不太需要太操心軍餉、糧草的問題,府兵不需要軍餉、糧草,日常都是輪流訓練,訓練時才提供點伙食、津貼。

連軍械,大部都是府兵自備的。

多省事啊,而且府兵多素質很好。

歷史上,多少厲害的將領,結果分到一群扶不上牆的慫兵,結果一世英名不保。比如明末之時的孫傳庭,一度打的李自成剩下十八騎逃跑。結果坐了幾年牢出來,他自信滿滿的認為有個幾千人就能再把手下敗將李自成收拾了,結果等他看到了自己的兵,看到了自己的糧草軍械,也不由的哭瞎了。

一群叫花子,還是剩飯都沒有的叫花子,讓他們拿著打狗棍去打仗,這不是坑爹嗎?

其實張超認為,打仗不是什麼非常高深的事情。打仗跟做生意一樣,其實很簡單。

只要熟讀一本孫子兵法,都能成為一個大將。就跟趙普只靠半本論語,都能當好大宋第一宰相一樣。

孫子兵法裡面,就有極大的篇幅都是在講一件事情,計。不是計謀,而是計算。計算各種各樣的因素,最後等各項都做好了準備,算出有七成以上的勝算時,就可以去打仗了。

沒有很高的勝算,就別去浪。

孫子甚至反對百戰百勝,因為打了一百次勝仗,都還沒有完,就說明這仗打的糊塗,打的沒效率。孫子其實很講究效率的,要打,就一次打贏。

不但要打贏,而且還得要保證贏的同時,自己沒什麼太大的損失。

這其實就跟做生意很像,不管做什麼,得考慮成本,得考慮收益。

張超不喜歡把自己當成一個統帥,他更喜歡把自己當成一個總經理,他提出目標,分配任務給各部門,各部門都要拿出詳細的計畫。

一切算的精準,一切準備妥當之後,才會展開項目。

張超把這次出兵,拖了近兩個月,就是在做準備,各方面的算計,知彼,更要知已,算計敵人,更算清自己實力。

為了這次出兵,張超準備了兩個月,整整兩個月。

當各部門方方面面的準備工作,都達到了張超的預期後,他才同意了這次出兵。

偵察敵情、制訂作戰計畫、做好備用計畫、籌集好糧草軍械、準備好時間,預設好戰場,把士兵訓練好……

兩個月後,萬事俱備,項目立了兩個月,一切就緒,終於開始。

韋雲起一路上一直在跟張超聊天,看似閑聊,但往往不經意中問出的一個問題,卻包含著他深思熟慮好的問題。

一個個問題得到張超的解答,韋雲起也對這場作戰,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了解的越多,他對張超就越發的佩服。若說一開始見面時的那番客氣,還只是禮貌性居多,為了能夠在洮州有個好的開始而已。但慢慢的,他對張超的佩服越來越深。

因為他發現,一切盡在張三郎的掌握之中,是真的一切盡在掌握。

連行軍都早規劃好了,行軍路線,行軍多少里,行軍的速度等等。

「你怎麼做到這些的?」

「多計算,多準備,自然就不是問題。其實打仗在我看來,出兵之前,已經決定了七成的結果,而行軍又佔了兩成影響,真正面對面的開打了,就只佔了最後一成影響結果的因素了。」

「我們現在這樣殺過去,不再派人先給冶利部人下最後通牒嗎?」韋雲起道。

「我聞當年韋公借突厥之兵征討契丹之時,就是打著借道突厥去與高句麗交易的名頭靠近契丹,然後突其不意的發起了進攻,最後大獲全勝的,對吧?」

「確實如此。」

「那就是了,突襲是一個很有用的戰術。我們對冶利部人可是早就有警告通牒的,兩個月了,不知道警告通牒他們多少次了。」

「你這是故意麻痹他們啊。」韋雲起搖頭笑道。

「不管怎麼說,我都是有言在先,並非是不宣而戰。馮利人不顧勸戒警告,越過邊界,侵犯我大唐疆土,我身為大唐邊關官員,守土有責,既然多次勸告不聽,那就只能發兵征討了。」

韋雲起看著身後的這支大軍,呵呵的笑。

這就是一起精心準備的戰爭,唐軍一直在戲耍錯誤的誘導冶利部,就是為了今天。整整七千多唐軍出動。

除了一軍留守,張超出動了整整三個軍。

數量看起來似乎不多,但見識過這支軍隊的裝備和素質後,韋雲騎啥也不想多說。人人騎馬的七千多府兵,還是配雙馬,這麼豪華的府兵,就算天子的元從禁軍都達不到。

弓的裝備率達到了百分之一百二,弩達到了百分之四十。

鐵甲裝備百分之四十,皮甲百分之六十。橫刀百分百裝備!

這已經不是裝備好,而是相當的豪華了。

連輔兵都穿著皮甲掛著橫刀背著弓,騎著馬,這樣的裝備,還有那軍伍整齊的樣子,精銳之師啊。

「都護,洮州府兵如何做到這般模樣的?也才幾個月時間吧,而且據我所知這軍里的輔兵,半年前還只是一群少年工匠學徒、農夫子弟吧?」

「唯有八個字,賞罰分明,嚴明軍紀爾。做到這八個字,自然就有士氣!」

七千多殺氣騰騰的洮州府兵,看的韋雲起都有股熱氣沸騰的感覺。

秋風拂面,旌旗獵獵,騎著膘壯的戰馬,韋雲起覺得自己來到了地方。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