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開門紅

西市與長安其它的里坊一樣,也是封閉式的。東貴西富,朱雀大街是長安的中軸,朱雀大街以東屬萬年縣,而以西屬長安縣。東城的北部,都是勛貴官僚宅邸。而西城,尤其是西市邊上,則多是富商居住之地。

外郭城的東西兩城的南部一帶,則多是普通的市井百姓。

雖然西城不如東城勛貴雲集,但卻勝在熱鬧。

張超隨著老爹繞著長安城牆,從東繞南城到西城,經西城三門中的南門延平門入城。門口站著一隊守門士兵,這些士兵也是番上的府兵。對於入城的百姓,也不是很嚴。多數都是直接放行,只有一些惹眼的才會被叫到一邊問話。而那些帶著貨物的商販,也要叫到一邊檢查,並且交稅。

張超和老爹各只背了一個柳筐,算不得什麼很多貨物。但老爹挎著橫刀,張超的襆頭則掩不住他的短髮。

「哪裡人,進城幹什麼,背上筐里是什麼?」

一名很年青,但身上卻穿了一件山文字甲的軍官叫住了兩人。

「有過所嗎?」

過所相當於明朝的路引,也是一種通行證。一般離家百里,都是要過所的。

「我是參旗軍下灞上白鹿車騎府的府兵,隊副張鐵槍。這是我兒,張超。」老爹倒是不卑不亢的自報身份。

一面說著,老爹一面掏出了自己的官印。

銅製的官印並不大,但上面卻有老爹的官職和名字。

年青軍官接過仔細查驗過,然後遞還,笑道,「原來是我們參旗軍的同袍,老哥好。」

「我也是參旗軍的,就是萬年的驃騎府兵,現任旅帥,我叫崔琰,老哥可以稱為我五郎。」

「長官好。」老爹行了個禮。

參旗軍正是大唐關中十二道中的萬年道的軍,關中十二道,每道一軍。萬年道這一軍正是參旗軍。

大唐現在的兵馬系統其實有些亂,名義上軍隊系統是十二衛。但實際上,大唐立國開始就恢複了十二衛的名字,也授任了許多將領為十二衛軍官。不過實際上嘛,大唐十二衛四府,現在僅僅就是個空頭名字。

大唐真正的軍隊實際上是分成了好幾塊,第一塊就是十二道十二軍。這十二道就相當於把關中地區劃為了十二個軍分區,每個軍區分下有一個軍,各領大約一二十個驃騎府和車騎府。

十二道和十二衛最大的區別在於,隋朝的十二衛,是各衛摻雜,同一個地區內,也許有二十個軍府,但這二十個府並不只隸屬於一衛,而是隸屬於多衛,可能每衛都轄一兩個軍府。這樣的做法,大大防範地方將領擁兵自重,形成割據,可以有效的互相監督。

但如今是初唐,是要爭天下。關中是大唐的核心,而當初周邊也不太平。因此才把關中分設十二道,設十二軍。這樣就能集中力量進行防禦,更加有效。

十二道十二軍就是大唐府兵的一支重要力量,擁有二百餘個衛府,名義上有十幾萬府兵。

但除了這十二軍,大唐還有好幾支重要的軍隊力量,這就是李淵父子四人手裡的軍隊。李淵稱帝後,把自己當年帶著起家的那支軍隊中,挑選了三萬精銳常駐京師,這支軍隊也叫元從禁軍。

太子李建成也有自己的東宮兵馬,稱為東宮六率,以及東宮親勛翊衛三衛五府。東宮六率和衛府的兵數量不少,也是一支精銳力量。

此外秦王李世民和齊民李建成,也各有自己的王府兵馬,稱為左右六護軍府,另還有親事府和帳內府,數量也都有數萬。

當然,李家的那些宗室,手裡也還握著或多或少的兵馬,比如正南征的李孝恭,以及李神通等人,連長平公主的駙馬柴紹手裡也握著一支軍隊。

另外那些歸附李唐的隋末反王,不少也還是擁兵一方,如燕王李藝、吳王杜伏威等。

名義上,大唐所有的軍隊都隸屬於十二衛,但具體上,卻還是分屬好幾個山頭。十二軍,算是名義上歸屬朝廷統轄的軍隊了,比太子和二王的軍隊更中立些。

參旗軍,隸屬萬年道下,關中的萬年、灞上等數縣都歸屬萬年道,各府都歸參旗軍統領。老爹的白鹿府也是參旗軍下,而這個崔琰很明顯也是參旗軍的。

不過老爹都五十多才是個隊副,而人家看上去不到三十,卻已經是旅帥了。不過張超聽到對方姓崔,便覺得這不算什麼了。

崔氏,可是隋唐時期最頂級的豪門之一,號稱為五姓七高門的崔氏,可是在裡面佔了兩宗。博陵崔氏,清河崔氏,不論是哪個崔氏,都是了不得的。

七宗之中,李氏也有兩個,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大唐皇族就是隴西李氏的一支。

崔琰倒沒有那些二代的傲氣,對只是個小隊副的老爹也很客氣,還多聊了幾句。

「原來你就是上次虎牢之戰中,持鐵槍沖入河北軍中奪得先鋒之功的鐵槍將啊,聞名已久啊。」崔琰看來是個崇拜勇士的年輕人,知道了老爹就是本軍上次立功的那人後,更加熱情了。

「某隻是一老卒而已,不敢稱將。」老爹客氣道。

「老哥過謙了,老哥這是來長安幹啥呢。」

「沒啥,做點買賣。」老爹在自己的崇拜者面前,沒多說什麼。

不過張超倒看出這個崔旅帥是個高富帥,年輕多金,性格也很真爽。當下便在一邊道,「我們爺倆做了些黃饃饃來長安賣,這饃可好吃了,不酸還甜,最能充饑。五郎哥哥在這裡當班也餓了吧,不如拿兩個去吃。」

一面說,張超一面已經直接掀開柳筐,從裡面取出兩個還帶著熱氣的黃饃饃。

「哦,好香。」

崔琰忍不住贊道,「這不是蒸餅嗎,怎麼叫黃饃饃?」

「五郎哥,這可不是普通的蒸餅,你看我們的黃饃饃,一拿出來隔老遠就有股清香。而且你看,這饃是不是好大,你看這裂開的口子,裡面的紅豆棗沙都露出來了。還有你拿在手裡捏下,你就知道,這饃有多鬆軟了。」

崔琰本來一看是黃色的蒸餅,就知道是糜子做的,便沒啥胃口。平時他吃的可都是白面蒸餅,裡面的餡都是羊肉的。

不過黃饃饃被塞到手裡,他手一按上去,發現果然很鬆軟,軟的不像話。

「五郎哥,你吃一個試試,包你吃了一個想倆,不好吃你罵我。」

「我倒想試試是不是真有這麼好吃。」崔琰聽張超這麼一說,也不好推辭了,當下拿起一個咬了一口。

他本來還想,若是不好吃,立即就不吃了。

可一口下去。

哇,好鬆軟,而且,為什麼這蒸餅不酸?

又松又軟,不但不酸,而且好像還有甜味。再咬一口,咬到裡面的紅豆沙了,紅豆和大棗蒸熟做成的沙餡,有豆香也有棗甜,給這黃色的蒸餅帶來了一份極難得的口感味覺。

「好吃。」

說了一句好吃後,崔琰忍不住又大口吃了起來,一個黃饃饃,也就五十多克出頭,唐朝一兩多點的樣子。

唐人食量普遍較大,男子差不多都能吃十幾個。

一兩多的黃饃饃,崔琰居然幾口就吃掉了,他忍不住又把第二個也給吃了。等發現兩個都下了肚,他才有些不好意思的對著張超父子兩笑笑。

「讓兩位見笑了,今天真有些餓了。不過這個黃饃饃真是好吃,從沒吃過這麼好吃的蒸餅。」

「崔大哥餓就再多吃幾個。」

崔琰笑笑,「這個饃是你們自己做的嗎?帶了多少來賣啊?」

「五百個。」

「這樣吧,五百個我全包了,正好請當班的手下弟兄填填肚子,也讓他們償償這麼好吃的蒸餅。」

「是黃饃饃。」張超糾正。

「對,黃饃饃,這麼好吃可比那些蒸餅好吃多了,比羊肉白面蒸餅都好吃。你們賣多少錢一個啊?」

「五文一個。」張超沒漫天叫價。

「啊,這麼好吃才賣五文一個?普通的蒸餅都賣五文一個了,那白面帶肉餡的可是賣十文一個。」

張超笑笑,再次重申五文一個。同樣大小的糜子蒸餅也賣五文,但是黃饃饃可是很鬆軟的,比起普通輕,因此用料節省了許多。況且這一個黃饃饃里還有許多成本更便宜的紅豆沙呢。

普通蒸餅賣五文一個,肉餡蒸餅十文一個,利潤可遠不及五文一個的黃饃饃。

五文一個,五百個就是兩千五百文。

崔琰雖是高富帥,可也不能隨身帶著十幾斤銅錢在身上。不過高富帥人家自然不會帶銅錢,他掏的是銀子。

一根小銀條,剛好是二兩重。

一兩銀子當銅錢一千六,二兩就是三千二。

老爹還準備拿刀切一點下來找給崔琰,結果崔琰卻揮著手道,「老哥這蒸餅……」

「黃饃饃。」

張超再次在旁邊糾正。於是崔琰笑著接道,「對,老哥這黃饃饃太好吃了,五文一個真是太便宜了。這二兩銀條子就別找了,那麼客氣幹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