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注釋⑴

1)佛:佛陀之略,譯作覺者或智者。覺有覺察、覺悟二義:覺察煩惱,使之不為害,乃一切智也;覺知諸法之事理而了了分明,如睡夢之寤,名覺悟,乃一切種智也。覺復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義:自覺者,簡別於凡夫、外道;覺他者,簡別於二乘;覺行圓滿者,簡別於菩薩。又,經中通常以此稱本師釋迦牟尼佛。

2)阿彌陀:阿彌陀,譯作無量。譯名有三:無量壽、無量光、甘露,以此三名依次為法、報、應三身之稱號,此為密教之說,顯教唯取無量壽、無量光二名。依《無量壽經》,阿彌陀佛有十三稱號。《無量壽經》云:「是故無量壽佛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焰王光佛、清凈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又,以「阿」為「本不生」之義,名「空諦」;「彌」為「吾我」之義,名隨緣之「假諦」;「陀」為「如」之義,名「中諦」。故以「阿彌陀」之三字名空、假、中之「三諦」也。密教之阿彌陀,為大日如來五智之妙觀察智所現。

3)經:通題也,契經之簡稱也。佛所說經,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眾生所具之機,故稱契經。經者,徑也,入道之通途也;經者,經緯也,以種種理令萬事經緯分明,有條不紊也;經者,常也,歷萬世而不變之真理也;經者,線也,貫串種種事理以成文者也;經者,攝化也,攝化種種根機眾生令入佛道也。復有,湧泉:義味無窮,至心持誦,可得無量義味也;出生:能生妙善,常誦經者,自可依仗經力,化剛為柔,變愚成智,罪滅福生,成就善法也;繩墨:能為世出世間之楷模,猶木匠之繩墨,立定規矩方圓,以楷定正邪也;顯示:能示正性,令讀誦者因之而開示悟入也。

4)姚秦:歷史上屬「東晉十六國」時期,時間上處於公元304--439年間。其時,除東晉外,先後建立一些封建政權,其中有:漢(前趙)、成(成漢)、前涼、後趙(魏)、前燕、前秦、後燕、後秦、西秦、後涼、南涼、北涼、南燕、西涼、北燕、夏等國,歷史上稱為「十六國」。姚秦所指乃後秦姚興所建之國,以區別於前秦符萇所建之秦國,故名姚秦。

5)三藏法師:三藏,經律論也。經詮定學,律詮戒學,論詮慧學。戒、定、慧三無漏學為出苦海之津梁,超凡入聖之良藥。出家人能通三藏,自利利他者,稱三藏法師。

6)鳩摩羅什:具名鳩摩羅什婆,譯曰童壽,其父為天竺人,出家至龜茲國,婚於國王之妹,生什。頃之,其母出家,得道果。什年七歲,隨母出家,遍游西域,總貫群藉,最善於大乘。時在龜茲秦主符堅建元十九年,使大將呂光伐龜茲,獲什而還。至涼州,聞符堅敗,因自立。其後,後秦姚興伐涼降之,什始入長安。興以國師之禮禮之,仍使入西明閣及逍遙園譯出眾經,宣譯凡三百八十餘卷。秦弘始十一年寂於長安,火化之,薪滅形碎,唯舌不壞。

7)如是我聞:「如是」為佛語。「如」者,真如,如如不動,表佛說之法義萬劫不變也;「是」者,真實,表佛說之法乃「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我」為阿難。「如是」為信成就,「我聞」為聞成就。加「時」、「主」(佛)、「地」、「眾」,共成「六成就」,為一切經之首。

8)一時:某一時刻或某一時期。由於歷史(時間)的差異及地域(空間)的差異,不可能指出確切的時間來。這正體現佛法廣大無邊,它所指的時空隨不同世界而異,模糊反是正確。此「一時」,正表佛願顯現、眾生機熟,感應道交之時也。此「一時」亦「六成就」之一也。

9)舍衛國:或雲舍婆提,此翻「聞物」,謂寶物多出此城;又翻「豐德」,以此城多出名聲之人。天台雲,舍衛城又名「舍婆提」者,昔有二仙,弟名舍婆,此雲「幼小」;兄名阿跋提,此雲「不可害」,合此二名以名此城也。佛在世時,波斯匿王曾居於此,城內有祗園精舍,其地即今印度西北部拉普的河南岸,烏德之東,尼泊爾之南。

10)祗樹給孤獨園:佛在世時有長者,梵名「須達多」,譯曰善施,別號「給孤獨」,建祗洹精舍之人。中印度喬薩羅國舍衛城之豪商,性慈善,好施孤獨,故得此名。在王舍城聽釋迦牟尼佛說法,深歸依之,請至其國,購太子祗多之園林,以贈釋迦,使之說法。太子戲言,能以黃金布地方出讓。須達多以金布地,而太子以祗樹施之,此園遂因之而得名曰:「祗樹給孤獨園」。

11)比丘僧:出家男眾稱比丘,出家女眾稱比丘尼。比丘者,受具足戒之出家人通稱比丘。譯作乞士,除饉男,道士等。其義為:乞士,上於佛菩薩乞法以資慧命,下於萬民乞衣食以種福田,故名乞士。破煩惱:以修聖道而能破煩惱也。怖魔:以出家剃頭著染衣而令魔王、魔民恐怖,怖其能行正道,能入涅盤也。凈持戒:以受持盡形壽凈戒故名凈持戒。除饉男:以其為眾生種福田,令眾生得福而除眾生之饑饉也;又以其為眾生布法,令眾生慧命得法水以資養,除慧命之饑饉也。道士者,舉凡修道之士皆可稱為道士,古時不分,非比現時以道家修道之人為道士也。僧之意為「眾」也,比丘僧,即比丘大眾也。

12)大阿羅漢:阿羅漢,譯作「殺賊」(殺煩惱之賊)、「應供」(以其果報大,當受人天供養)、「不生」(永斷生死,不再受生)。斷色界、無色界一切修惑,跳出三界,不再受生。未斷盡前之位為「向」,已斷盡者為「果」(此為無學果)。不生無生,諸漏已盡,無復煩惱,生盡行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應受人天的供養,是聲聞乘的最高果位。大阿羅漢,按圓瑛老法師在《首楞嚴經講義》中所述,應為「外現聲聞跡、內秘菩薩行」之早已了斷分段生死、即將斷盡變易生死之大菩薩也。

13)眾所知識:「眾」為天人大眾。「知識」含二義:約天人大眾而言,聞名仰德為「知」,見面聆教為「識」;約羅漢本身而言,「知」者,如實了知真如諦理,「識」者,博通識達唯識學之名相。

14)長老:德臘(臘為出家之年份)俱高的美稱。分為三種:德高臘久,有修持者,位居眾僧之上,稱「上座」,亦稱耆年長老;德學俱優,智慧深廣,斷惑證真者,稱法性長老;福大緣廣,為眾推崇者,為福德長老。

15)舍利弗:又作舍利弗多,新作舍利弗多羅。舍利為母之名,古來二譯:一為鳥名,譯作秋鷺,以其母之眼如彼鳥故,或以其母之辯才如秋鷺故;一為「身」、「珠」,以其母之身形妙好,故名「身」,又其母之聰明在眼珠,故名「珠」。「弗」譯作「子」。《法華文句》曰:「身子久成佛,號金龍陀,跡助釋迦為右面智慧弟子。」《大智度論》云:「一切眾生智,唯除佛世尊,欲比舍利弗,智慧及多聞,於十六分中,猶尚不及一。」

16)摩訶:梵語,譯作大。「大」有三種:即願大(願作佛),行大(六度萬行),度眾生大(度盡一切眾生也)。又有三種「大」:發心大,能發菩提大心也;精進大,能勇猛精進不止也;不退大,能得不退轉之果位也。

17)目犍連:略作目連,新稱摩訶沒特迦羅,譯作大讚頌、大萊茯根、大胡豆、大采菽等。佛十大弟子之一,稱為神通第一。神通為定力所使,故配之於左方,為佛左面弟子。《智度論》云:「舍利弗是佛右面弟子,目犍連是佛左面弟子。」初與舍利弗同為六師外道之一人,頗精通教學,各領一百弟子。後聞佛說法,各領一百弟子皆歸入佛門。

18)迦葉:具曰摩訶迦葉波,迦葉波譯作龜或飲光,婆羅門種姓之一,名畢波羅,以其父母禱於畢波羅樹神而生,故名。為大富長者之子,能舍大財,能修頭陀之大行,為大人所識,故以大冠名,以異於十力、優樓頻羅等之迦葉姓。龜之意,以其先代學道,靈龜負仙圖而應,從德命族。飲光者,以古仙人身光焰涌,能令餘光不現。此尊者之身光亦能映物,又能行頭陀之行,於世尊十大弟子中,頭陀行第一。又,世尊於靈鷲山拈花示眾,眾皆不識其意,獨迦葉破顏微笑,佛故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傳於迦葉,為禪門始祖。

19)迦旃延:佛十大弟子中論議第一之摩訶迦旃延子。迦旃延譯曰剪剃、扇繩、好肩,婆羅門十姓中之一姓。辯才極好,善於文飾,能用文采修飾句子,所說之語文雅動聽,令聞者歡喜。

20)俱希羅:又作拘瑟恥羅,羅漢名,譯曰膝。《玄應音義》云:「俱瑟恥羅」,舊言俱希羅,譯雲膝也,言膝骨大也。此即舍利弗舅,長爪梵志是也。與其姐論議不如,憤而出家,作梵志,入南天竺國,始讀經書,發誓不剪指爪,盡讀諸經,故名長爪梵志。後學成返國,趣佛所,欲與舍利弗辯論,為佛所折服,斷其邪見而得聖果。

21)離婆多:又雲梨婆多、離曰,羅漢名,二十八宿中室宿之名,祈星而得之子。或名假和合,彼遇二鬼爭屍,悟人身假和合之理而為出家得道之因緣也。佛弟子中坐禪第一、無倒亂第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