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故居阿什菲爾德

1

我以為,人生最大的幸福莫過於有一個幸福的童年。我的童年幸福快樂。

我有一個可愛的家庭和宅院,一位聰穎耐心的保姆;父母情意甚篤,是一對恩愛夫妻和稱職的家長。

回首往事,我感到家庭里充滿了歡樂。這要歸功於父親,他為人隨和。如今,人們不大看重隨和的品性,注重的大多是某個男人是否機敏、勤奮,是否有益於社會,並且說話算數。

至於父親,公正地說,他是一位非常隨和的人。這種隨和給與他相處的人帶來無盡的歡愉。

按現代的觀點看,父親也許不會受到人們的推崇。他生性懶惰。那年月,不少人都有不必工作而能維持生活的收入,因此無須為生計而操勞。社會也不指望他們做什麼事。

我想,假如真的要父親工作,他也未必能幹得出色。

那時我們住在托基。父親每天上午離家去俱樂部,中午乘馬車回家吃午飯,午後又去俱樂部,整個下午都打惠斯特牌。傍晚準時回家,換晚禮服去赴宴。在打板球的季節,他整日泡在板球俱樂部里,他是這個俱樂部的主任,偶爾也組織安排幾場業餘戲劇演出。他交遊甚廣,樂於款待客人。家裡每周舉行一次大型晚宴。除此之外,他和母親每周有兩三個晚上外出赴宴。

我不知道父親屬於哪一類性格,他沒有鮮明的個性。在我看來他不很聰明,但卻有一顆質樸慈愛的心,很會體貼同伴。他極富幽默感,能輕而易舉地逗得人開懷大笑。他沒有壞心眼,從不妒忌別人,出奇的慷慨大方,是個天生的樂天派。

母親的性格截然相反。她個性突出,有些乖僻。比起父親來要倔強些。她才思敏捷,靦腆害羞。說到底,生性抑鬱。

家裡的孩子和傭人都對她唯命是從。她一開口,別人總得肅然聽命。她完全有可能成為第一流的教育家。任何事情一經她的口,就變得激動人心和富有新意。她討厭談話內容單調乏味,說話時總是從一個主題忽然跳到另一個主題,有時讓人感到如墜五里霧中。

她比父親大約小十歲。從十歲起,她就執著地愛上了他。那時候,父親還是個生活放蕩的小夥子,往來於紐約和法國南部之間,母親當時是位嫻靜、羞澀的小姑娘,坐在家中思念著他,在她的邪詩集」中寫幾句小詩或偶感,為他繡花荷包。這隻荷包一直保留在父親的身邊。

真是典型的維多利亞式的羅曼史,這當中蘊含著深情厚意。

母親克拉拉·貝默童年不幸。她的父親是阿蓋爾高地聯隊的一位軍官,從馬背上摔了下來,受了致命傷,撇下年輕漂亮的妻子和四個孩子,離開了人世。當時,外祖母才二十六歲,孤兒寡母,只能依靠為數不多的撫恤金生活。那時候外祖母的姐姐剛剛結婚,給一位美國富翁作填房。她寫信給外祖母,主動提出收養一個孩子。對於一個在憂愁中度日,拚命地做針線活來維持生計和孩子教育的寡婦,這樣的救助是求之不得的。在三個男孩和一個女孩中,她選擇了女兒,因為她似乎覺得男孩子將來可以獨身在世間闖蕩,而女孩子卻需要生活安逸。也許像母親常說的那樣,外祖母更喜歡男孩子。母親離開澤西後,來到英格蘭北部的一個陌生人家。我想正是她這種怨恨和被遺棄的心靈創傷,給她的人生觀染上了灰暗的色調,使她缺乏自信,懷疑別人的愛。她的姨母和藹寬容,富有幽默感,但是卻不會體察兒童的情感。

母親享受到一個舒適家庭所能提供的一切,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惟一失去的而又無法彌補的,就是在自己的家裡與親兄弟們在一起的無拘無束的生活。

母親在這種新的環境中感到異常痛苦,每晚都是哭著入睡。她面色蒼白,日漸消瘦,終於一病不起。姨婆請來了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大夫。大夫跟這位小姑娘交談之後,對姨婆說:「這孩子很想家。」

姨婆十分驚訝。「哦,不,」她說,「這不可能。克拉拉是個極乖的孩子,從不調皮,她生活得很快樂。」大夫坐到母親跟前,又跟她聊了起來:「有兄弟嗎?有幾個?都叫什麼名字?」不一會,她就失聲痛哭起來,吐露出內心的憂悶。儘管道出了苦衷,她那緊繃著的神經鬆弛下來,但「被遺棄」的悲涼之感卻一直留在她的心底。這種對外祖母的抵觸情緒一直存留到她去世。她漸漸喜歡起她那位「美國姨父」。他也愛文靜的小克拉拉。當時他已患病,小克拉拉經常給他讀一本名叫《金河之王》的書。她非常喜歡書中的故事。不過,生活中真正使她快慰的是姨父前妻的兒子弗雷德·米勒的定期來訪。她稱他「弗雷德表哥」。那時,他已是一位二十歲的小夥子,對自己的「表妹」格外親熱。

他對這位可愛的小表妹總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一直保存著她寫給他的那些充滿稚氣的書信和小詩。儘管他過去曾跟紐約的許多交際花有過輕浮的艷史,但最後終於回到家鄉,向嫻靜的小表妹求婚了。

就這樣,兩人結合了。我一直珍藏著她的一幅身著結婚禮服的照片,從照片上可以看到她那一頭烏髮下面的那張嚴肅得可愛的臉龐和一對迷茫的大眼睛。

在姐姐出生之前,我們家搬到了托基,住進一幢帶傢具的房子。在當時,那裡是上流社會的人們冬季療養的勝地,與里維埃拉①的假日旅遊勝地齊名。父親迷上了這個地方,他喜歡大海。他的朋友中有幾位是本地人,其餘都是來過冬天的美國人。我的姐姐麥琪就誕生在托基。她出生後不久,父親又去了美國,打算在那兒長期居祝父親的外祖父和外祖母當時還健在,自從他的生母在佛羅里達去世後,他就住在新英格蘭僻靜的鄉下,由外祖父和外祖母撫養成人。他很依戀二老,兩位老人也渴望見到孫媳和小曾孫女。我的哥哥出生在美國。後來,父親決定回英國。剛一到英國,生意上的麻煩事就又把他召回紐約。他建議母親在托基租一幢帶傢具的房子,先住下來。

--------

①里維埃拉:系指從法國東南的尼斯一直到義大利西北的拉斯拜扎的地中海沿岸地帶,為世界著名的避寒旅遊勝地。——譯註。

母親和她的姨母(也就是父親的繼母,我稱她為姨婆),便照此在托基尋找帶傢具的房子,可是母親回來時卻得意洋洋地宣布:「弗雷德,我買下了一幢房子!」

這是一幢普通的別墅,遠離托基富人區,地處鎮子的另一端。房子前面的道路幾乎直通富饒的德文郡。這幢房子的名字叫阿什菲爾德:在我的一生中,我時斷時續幾乎一直住在那裡。

父親後來畢竟沒有在美國安家。他非常喜歡托基,決定在這兒定居。他安下心來辦俱樂部,打惠斯特牌,交朋友。母親本來不喜歡住在海邊,討厭參加各種社交聚會、也不會玩牌。可是她在愛爾什菲德卻過得很稱心,舉辦大型晚宴,參加社交活動,甚至於當某天晚上沒有活動呆在家裡時,她總是急不可耐地向父親打聽目前劇院上演什麼,俱樂部里有什麼新的見聞。

2

要記住一個人記事的時間是困難的。我還清楚地記得我三歲的生日,就在那天,我開始意識到自我的價值。當時,全家人聚在院子里喝茶,院子里擺著一張茶桌。上面放著許多點心,中間是我的生日蛋糕。蛋糕上覆蓋著厚厚的一層奶油,中間插著蠟燭,一共三根,忽然,一件令人振奮的事件發生了——一隻赤色的小蜘蛛從潔白的檯布上爬了過去。

那蜘蛛小得叫人難以察覺。母親說:「這是吉兆,阿加莎,吉樣的蜘蛛來慶賀你的生日了……」以後發生的事情在記憶中淡漠了。只是隱約地記得哥哥為多得幾塊奶油巧克力小蛋糕而吵鬧不休。

童年的世界是那樣的美好、安寧和激動人心,最使我著迷的要算庭院了。年復一年,院子對我來說越來越重要。我熟悉院中一草一木。每棵樹都富有特殊的意義。從一開始,我就把院子劃分為三個截然不同的部分。

首先是菜園,它的外圍是毗鄰公路的高牆。這片菜園除了可以供給我一些木莓和青蘋果外,引不起我更多的興緻。

接著就是庭院的主要部分———直延至小山坡下面的草坪,一些有趣的樹木點綴其中。有聖櫟、雪松、高大的惠靈頓樹和兩棵冷杉。

第三部分是小樹林。至今在我的想像中,它仍然似乎大的像新森林。林中生長的大多是白楊樹,一條蜿蜒曲折的小徑橫穿林中。它使人聯想到真正的大森林,陰森神秘,漫無邊際。

順著林中小徑可以一直到達打網球和板球的草坪。走出樹林來到這裡,就會感到又回到了現實世界中。綠茵場上姑娘們一手提著寬大的裙擺,一手揮動著板球拍,或者頭戴著硬草帽,打著網球。

每當我在院子里玩得盡興之後,就要回到我跟姆媽住的幼兒室。屋子裡的一切都很單調,從未變動過。也許是年邁和患風濕症的緣故,姆媽從來都不加入我的遊戲,只是讓我在她的四周獨自玩耍。我玩什麼都很當真。從開始記事的時候起,就自編自導了各種各樣的夥伴。對於最早的一批夥伴;除了「基頓」一家人的名字,其它一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