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07章 引領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技術

當顧萍所說的3D列印技術,進入到李逸帆的耳朵里的時候,李逸帆只感覺自己的腦袋是轟隆一聲,彷彿突然被推開了嶄新的一道門。

3D列印技術啊,這可是號稱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開端的一種技術,自己居然把這麼重要的技術給忘了,真是太……

還好這邊無意間顧萍提起了這麼一個說法,要不然自己還真是會把這麼重要的一項技術給忘到腦後去了。

說起這3D列印技術,最早還是興起於美國,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的一家公司就率先搞出來一台所謂的3D印表機,不過那不過就是個噱頭。

真正把這種技術發展成熟,並且展開應用的是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的那幫怪胎,並且在1993年,他們就完成了一系列的成熟技術,而且申請了專利。

不過當時因為一些技術和材料方面的限制,那時候的3D列印技術,更多的也就是應用於一些不太實用的領域。

而全世界的大型工業製造商們,都不太重視這項技術,畢竟這項技術剛剛誕生,大規模應用的條件還不成熟,而且成本頗高,所以大家都對這項技術不太感興趣。

而在金屬新世紀之後,隨著全球範圍的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人力成本的升高,越來越多的工作崗位流逝到華國,美國的製造業一度對這樣的情形十分揪心,都在琢磨著到底該怎麼才能把這些工作機會,給奪回來。

而這也就促進了他們對3D列印技術的加大投入,後來當奧小黑擔任美國第二人總統的時候,在宣讀當年的國情咨文的時候,他甚至一度把3D大一技術列為是美國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契機,讓各大企業都加大對這項技術的研發力度。

而也就是在那之後,美國人的3D列印技術開始猛然間突飛猛進,在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十年的末段,這種3D列印技術,開始迅速的被宣揚開來,而且在很多低端和高端的製造業領域,開始大範圍的應用起來。

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很多比較低端的需要大量手工製造的工作崗位,開始迴流到美國,而在美國,這些工作也不再是人工製造了,而是由3D列印技術來完成了,就比如制衣,玩具製造等等這些製造業的低端種類,已經由華國製造,開始大範圍的向美國製造開始轉變了。

這3D列印技術到底有和神奇之處,會讓人如此著迷?並且把它列為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開端技術呢?

其實主要還是源自於這種新型製造技術的精度,和生產效率,哪怕是和那些高端的工業機床比起來,也是不遑多讓的。

從最基本的一點來講,從成本節省方面,這種技術也要比,現在在大面積使用的機加工行業,要強大的多。

現在工業主流應用的機加工技術,大面積使用的都是減量加工,而這種加工方式就會產生極大的浪費,而3D列印技術採用的是增量加工,這樣一來,光是在材料成本的節省方面,就會比現有的加工方式,剩下一大筆的開銷。

就比如美國人製造的F22戰鬥機的鈦合金框架,因為形狀特殊,不能一體加工成型,所以需要使用大塊的特合金,來進行機加工,到最後還要使用非常特殊的激光焊接技術來進行焊接。

這樣加工的程序進行下來,就會造成戰鬥機的成本飆升,據說一架戰鬥機,光是生產這種鈦合金框架的原材料,在加工中浪費的材料,就高達百分之九十二,再加上其他的損耗,最後的材料利用率,還不到百分之四。

也就是說一架F22戰鬥機的鈦合金整體框架的重量,才不過是一百多公斤而已,可是最後要用來加工這個框架所需要的原材料,卻高達一噸左右,由此可見傳統的機加工行業,對材料的浪費的嚴重性。

而反之如果使用這種3D列印技術,就不會出現這樣的材料浪費問題,而且如果操作得當,完全可以摒棄裡面所需要使用的激光焊接技術,直接做到一體成型,這樣不但省時省力,省材料,還可以保證這個整體框架的強度更高。

只要你在電腦上車技好程序,然後就可以使用大型印表機,加上激光燒結技術,開始工作,也許只需要幾個小時的功夫,就可以完成這項工作了。

這樣的加工過程聽起來很是有些天方夜譚,但是在十年之後,這樣的技術,卻真真切切的出現了,而且率先被美國人應用在他們的戰鬥機加工領域。

而且不光是美國人在用,我們也一樣在用,在十年之後,我國戰鬥機的研發速度不斷的提速,很快就推出了第五代戰鬥機。

正是因為這種3D列印技術的出現,才平衡了我國在某些精密加工領域的短板,讓我們可以快速的彎道超車,在某個領域可以快速的完成製造,甩開傳統的精密加工行業,可以達到國際領先的水準。

不過即便如此,在十年之後,玩3D列印技術玩的最好的,依舊是美國人,當時全世界每年四分之三的3D列印的產品是出自於美國的,而剩下的四分之一,才是全世界其他國家來分。

當時的華國的3D列印技術出產的產品,不過才佔到全世界市場總分的百分之三點七,和美國人的份額完全無法相比,不過萬幸的是,日本人和德國人也在這次工業革命的初期走在了後面,他們的份額甚至還不及咱們。

但是在歐洲,以色列人倒是走的比較遠,當然這和他們和美國一貫保持親密的聯繫,有著極大的關係。

這樣的情況,當然是和國內對技術的一貫不重視,還有對技術人才的一貫不重視,有著很大的關係。

其實這3D列印技術,在李逸帆看來,是我們國家在精密加工領域,追趕發達的精密加工製造業國家比如,德國,日本的一次非常好的機會。

因為這種技術,不同於傳統的利用數控加工中心進行傳統的減量加工的模式,這是一種全新的加工模式。

而且不同於傳統加工模式的是,他不但可以在材料上大面積的節省材料,而且在製造工藝上,還要比傳統的加工模式,節省時間,提高效率,甚至節省成本。

就比如某些比較複雜的曲面工件,這樣的工件,就不可能由那些機床一次加工成型,必須要分成幾個零部件分段加工,而在加工完畢之後,在使用不同的焊接手段來進行焊接。

而且在加工和後期的焊接工程中,還必須要付出很大的關注,來保證工件加工出來後的整體精度。

而使用3D列印技術,則完全不用擔心這一點,只要你在電腦上設計好了操控的程序,然後就可以讓3D印表機來自行工作。

他會按照增量的模式,來一步步的進行加工處理,這樣的過程,就好像是你看到一件工業作品,像農業作物,那樣按照他們的DNA排序的標準,然後在3D印表機的噴頭裡生長出來一樣。

整個過程,不但不浪費材料,而且還會節省很多繁複的加工工序,大大的提升了加工的效率,節省了成本。

就比如我國後世所推出的第五代戰機,所使用的起落架,和那戰鬥座艙的鈦合金框架,就是用這種技術加工出來的。

鈦合金因為硬度大,所以非常難以加工,這是加工領域眾所周知的,而我們一向是在這精加工的領域,因為技術的限制,有著很大的缺陷短板,而這種3D列印技術的出現,則正好彌補了我們的短板和不足。

但是畢竟我國的科技基礎,和對這種新技術的重視沒有美國人那麼強,所以在很多領域,我們還是要比美國人落後的多。

而這輩子,當顧萍在李逸帆面前很偶然的提起這項技術的時候,李逸帆都熱按之間,感覺上帝在自己的面前給自己推開了一扇門。

一扇可以讓自己在實業領域,彎道超車,快速追趕國際頂尖企業的大門。

這3D列印技術可確實是夠好啊,雖然這種技術即便是在發展了十年之後,也依舊很難取代傳統的製造業,尤其是那些加工中心。

但是那隻不過是因為材料的限制而已,相信這種新技術,取代傳統的製造加工中心,只不過是遲早的事情,這都是有識之士們的一貫認識。

而在十年之後,國內也有很多人認識到了這一點,開始轟轟烈烈的投入到這個行業當中來,只不過在那個時候,才開始投入這個新領域的研發,好像有點晚了。

這樣的好事,在李逸帆看來,可是絕對趕早不趕晚的。

越是早一步進入到這個行當,那麼在未來就越是能夠吃到蛋糕上最大的那一塊奶油。

更何況這3D列印技術,和他未來所要從事的行業,可是息息相關的。

就比如他非常看重的汽車製造行業,或者是顧萍剛剛所提起的醫療領域,這種技術,可都是會給這兩個行業,帶來革命性的影響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