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叱吒風雲湖西市 第895章 戰敗就死

歐陽志遠受傷了。

遠處的寒萬重和喬立春一看歐陽隊長受傷了,兩人就想開槍,但兩人被歐陽志遠和邦德強大的壓力,壓的抬不起手臂來。

歐陽志遠和邦德的對抗,雖然沒有搏擊那樣激烈,但兩人心神的戰鬥,讓寒萬重這個初級催眠師,知道了什麼是心神的戰鬥。

邦德一看這個年輕的中國人吐血受傷,他頓時信心百倍,獰笑著一步跨了過來,讓人恐怖的心神攻擊,瞬間攻到。

歐陽志遠看到,空中猛然多出了一個發出耀眼光芒的聖杯,聖杯上的幾十顆神秘的寶石,剎那間化作一隻只讓人毛骨悚然的詭異眼睛,每隻眼睛中,散發出道道光芒萬丈的恐怖漩渦,漩渦里發出強大的吸力,在瘋狂地撕扯著自己的意識。

同時,陣陣恐怖古老的魔咒,在自己的耳邊響起,讓自己的靈魂幾乎飛出體外。

歐陽志遠感覺到,自己的意識在沉淪鬆動,彷彿瞬間就要被扯出腦海。只要自己的意識扯進那恐怖的眼睛,自己就死定了。

聖杯是西方基督教的聖物,這人的催眠術,竟然能讓意識化為聖物,來攻擊自己,這人真是恐怖呀。

聖杯有無數個傳說,或稱為聖爵(古代一種飲酒的器具),原是克爾特(Celtic西歐)神話中的一隻具有魔法的大鍋(caldron),名為「豐饒之鍋」,裡面的食物永遠食之不盡,但只有勇者與具備高尚美德的人才能夠使用它。西歐另一個家喻戶曉的神話,就是成立圓桌武士的亞瑟王(King Arthur),曾3次駕駛他的魔船環繞死亡島航行,島上有6000名士兵把守,亞瑟王的武士與島上的士兵爭戰,最後只剩下亞瑟王與他的7名武士生還,但他們成功奪得那隻大鍋。由於圓桌武士後來的墮落,那隻大鍋從他們當中消失了。

直等到圓桌武士蘭斯洛(La)之子,十全十美的加拉赫特爵士(Sir Galahad),因著他的純潔,成功尋回聖物,但故事來到這裡大鍋搖身一變,成了聖杯。加拉赫特把聖杯從不列顛(英國)帶到地中海的薩拉斯島。加拉赫特逝世時,聖杯也升到天上去,今後沒有人再看見它。

對聖杯最傳統的解釋是在耶穌受難時,用來盛放耶穌鮮血的聖餐杯。

但歷史上對聖杯有著各種各樣的解釋。最新的流行解釋來自丹·布朗的《達·芬奇密碼》。書中說,聖杯並不像羅馬教廷宣稱的那樣,是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中使用的杯子,而是一個隱喻。聖杯實際上指的是耶穌的配偶,象徵著神聖的女神。

基督教最為常見的禮儀之一是「聖餐」,儀式中人們飲用紅葡萄酒來代表的基督之血。亞瑟王版本的傳奇基於一段故事,說的是羅馬將官朗吉諾斯曾用長矛插入基督身側,以確認他的死亡。當時,亞利馬太的約瑟夫拿來基督在最後晚餐中用過的酒杯,承接流出的血液。

這具酒杯,一般被認為就是聖杯。基督的屍身,據說被放置在亞利馬太約瑟夫家族的葬室內。愛德華一世率領的英格蘭軍隊在十字軍遠征中幾近潰敗,於公元1274年從巴勒斯坦返國後需要重整士氣。亞瑟王的騎士們被描繪成純為正義事業獻身的鬥士。搜索聖杯可以更理想化這個目的。

由於亞利馬太的約瑟夫是基督的追隨者,他在基督殉難後不久便遭到羅馬人的監禁。他理應是保存下了聖杯,隨身攜帶它旅經羅馬到達法蘭西南部,在那裡的朗格多克省與抹大拉的瑪利亞以及其他信徒們共同生活了一段時間。據說他(可能與基督本人一道,很多人相信基督並未死在十字架上,所以作者才附加這種猜測。)前往英格蘭,終生定居在現在英國南部的格拉斯頓伯里城。不列顛的第一座基督教堂就建在這個地方,現在仍然可見修道院的廢墟,而聖杯或許就曾藏在這裡。它從那時起就消失了,這成為亞瑟王和他的騎士們走上尋找聖杯之旅的起點。

人們相信,聖杯曾在義大利停留了300年,先由羅馬教廷的執事——聖勞倫斯僧侶保管。據說臨近公元3世紀末,他派了兩名西班牙軍團士兵將它送回了他在比利牛斯山的家鄉烏埃斯卡城。

他的結局凄慘不堪——他的好友教皇西克斯圖斯二世。羅馬基督教會早期殉教聖徒之一,被羅馬皇帝瓦雷利尤斯殺害。本書作者引用的日期屬於傳言,西克斯圖斯教皇的殉難日應為公元258年。被處決數日後,他也被烤死在鐵烤架上。

聖杯在舊聖彼得羅教堂保存到公元711年。教堂的羅馬式走廊上有一些可暗示聖杯存在的圖案,其中有一位天使向耶穌交遞酒杯。

卒於公元1230年的沃爾夫拉姆·封·埃申巴赫,被普遍認為是中世紀最傑出的日耳曼敘事詩人。他的主要作品之一為《波西佛》,日後成為理查·瓦格納的歌劇主題。他所用素材的一大來源是克蕾蒂安的作品,融會由普羅旺斯省基奧特提供的其他材料。

基奧特的敘述多半基於他在西班牙的見聞,那裡居住著穆斯林和猶太的哲學家,以及托利多城,那是當時科學與文化的中心。沃爾夫拉姆堅持認為,聖杯是類似「豐饒角」的一塊靈石,它能提供無盡的食品和永恆的青春。

聖杯的最終棲身之地(我們迄今仍能在那裡看到它),是西班牙瓦蘭西亞大教堂的一所附設禮拜堂。雖然羅馬天主教廷從未把它崇為聖物,但他們承認它是最後晚餐中獲基督賜福的酒杯,在聖勞倫斯把它送到西班牙之前曾為教皇們使用。

聖杯如今保存在防彈玻璃之內。公元1437年3月18日,納瓦拉,公元9世紀在比利牛斯山脈西南地區形成的王國。興盛時期是11—12世紀,通過聯姻這一家族曾佔據加斯底爾、阿拉貢、里昂等國的王位,並在13世紀獲得對法蘭西的統治權。

16世紀初,南部被西班牙王國佔領,西部因納瓦雷的亨利三世變成法蘭西的亨利四世而被兼并。的國王派人將聖杯送到瓦蘭西亞天主大教堂,爾後只於反法獨立戰爭和西班牙內戰時,因安全起見而兩度短暫遷移別處。

聖杯的純金底托上鑲嵌著28顆珍珠、兩塊紅寶石和兩塊綠寶石。它的杯體高5.5厘米,直徑9.5厘米,壁厚3毫米。包括底托,杯高17厘米,寬14.5厘米。傑出的考古學家安東尼奧·貝爾特蘭說,我們今天看到的聖杯製作於佩尼亞的聖胡安修道院,製作者大概是來自拜占庭的金匠。聖杯的上部原制於近東地區,不是埃及的亞歷山大便是敘利亞的安提奧克。

貝爾特蘭說,毫無疑問,聖杯是在公元前最後一個世紀的最後半期與公元第一個世紀的第一個半期之間造成。該時期恰好就是耶穌基督的生活時代。

安東尼奧·貝爾特蘭解釋說,石質底托才是真正聖杯的組成部分。在這容器的立足之處,刻有一段無人能夠完全確切翻譯的阿拉伯語銘文。不同的譯文有:「贈給攜來輝煌之人」;「讚美瑪利亞」;「慈悲之主」(這是阿拉伯人對安拉的稱謂);「繁榮之主」,等等。根據一些傳奇,銘文「LAPIS EXCILLIS」(超凡之石)有時也出現在上面。

我們大概永遠也不會知道聖杯的真實模樣,但我們今天可以觀賞到的那精緻而美麗的物品,可能就是耶穌基督在兩千年前用過的真杯,而它在很大的程度上奠定了西方神話與浪漫主義的基礎。「聖杯」如今依舊引人入勝,它是我們文化結構的一個部分。就此而言,尋找聖杯的內涵不只是發現這物品本身,還要認同聖杯是什麼和意味著什麼。

有一個有關聖杯傳說的故事是法國詩人克雷蒂安(Chretiaroyes)在12世紀末寫成的。到了13世紀,聖杯傳說就與聖經中為耶穌安排殮葬的亞利馬太的約瑟(Joseph of Arimathea)扯上關係。話說亞利馬太的約瑟與馬利亞瑪達肋納,用一個盤子盛載耶穌在十架上流出的血,(但新約聖經從未有此記錄),這盤子具有神奇力量,可以使人死而復活云云。1218年,德國詩人艾森巴克(Wolfram von Esbach)寫德文版史詩《巴斯庫》(Perceval),又將聖殿騎士(Knights Templars)加入其中,成為聖杯守護人。到了15世紀末,馬洛禮爵士(Sir Thomas Malory)寫《亞瑟王之死》(La Morte d''Arthur),以上雖然都是耳熟能詳的虛構故事,但也是當代社會很受歡迎的文學作品,用意不在描述歷史史實。

到了20世紀,聖杯傳說拜導演史匹堡的一套《Indiana Jones聖戰奇兵》所賜,重現江湖。來到21世紀初,丹·布朗將聖杯與騎士再度包裝,大灑中世紀與古代世界的玄秘典藉元素作為餡料,烘製出一個令他名利雙收的「豐饒之鍋」。

聖杯從中世紀開始,已經以各種可能的形式存在,對聖杯的尋求讓很多的人著迷。那麼我們對於聖杯的起源又知道些什麼呢?

關於聖杯的傳統觀點認為它是一隻聖餐杯,曾經盛放基督的血液。後來阿里瑪西亞的約瑟夫把聖杯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