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卷 誅仙隱事 第五章 共三光而永光

共工撞不周山,以天柱折斷為標誌,此前為天地玄黃世,此後為宇宙洪荒史。

天柱折,是道紀起始。

自天柱折到姜子牙封神,雷火瘟斗、三山五嶽、周天群星列宿三百六十五位正神俱都在位,天庭正式統治三界,這段時間便是釋迦摩尼如來所說過去莊嚴劫,是過去諸聖的歷史。

自封神而後,到耶穌降世,並於十字架上受難復活,這段歷史,便是現在賢劫。

在現在賢劫,神仙兩道的衝突並未結束,是在衝突中融合,融合中衝突。

由於炎黃和東夷在周朝時已經融合,華夏民族已經形成,這次衝突其實是外來的,根源在被驅逐的三苗西戎一系。

且說西周末年,犬戎攻破鎬京,這個犬戎就是三苗所化西戎的一個分支。

在這次事件中,有一個勢力脫穎而出,就是後來的秦。

秦的先人是非子,他是給周王室放馬的,因為養馬養的好,所以周王室賜給了他一小塊封地,這就是秦的起源,最初秦只是一個王室附庸,地位很低,除了養馬之外,秦整天就忙著和戎的作戰,因為周王室賜給的這塊封地在甘肅天水,和當年帝舜遷三苗的地方靠的很近,西戎在這裡仍然保持著強大的實力,秦必須得不斷的打仗,才能生存下去。

當時秦受戎的文化影響非常大,後來秦東遷後,被山東國家看著是野蠻人,非諸夏之國,有很重的西戎文化烙印,也就是三苗西戎一支傳承下來的東西。

犬戎攻破鎬京的時候,是秦為當時的平王東遷提供了武力保護,平王很感激,把秦的地位從附庸提高為國,從此,秦在名義上就和山東國家平齊了,都是周王室的諸侯國,可以平等的打交道了。

而且秦還得到了一個更大的實質性收益,因為周王室東遷,犬戎又被打退了,原來的鎬京地區就無主了,這是原來周王室統治的核心地區,西周在這裡經營了多年,雖然遭到了戰亂的破壞,但是剩下來的還是很可觀的,這些都歸了秦。

隨著秦的東遷,他接收了周王室遷都後留下的政治遺產。

從此秦就不怎麼和比秦更野蠻的戎打交道了,而是一心和當時被認為是文明之國的山東國家打交道。

因為接收了周王室的政治遺產,所以在春秋戰國時期,秦一出場就是霸氣十足,而且隨著諸侯兼并戰爭的不斷進行,秦的力量越來越大,到了後來戰國只剩七雄,明顯以秦為首。

後來始皇帝嬴政掃平六國,一天下,建立了秦朝。

秦朝也有祭祀,他的祭祀和周朝不同,周朝講的是敬天法祖,天是洪鈞所立之天,祖可以追溯到伏羲女媧,是神仙合流的,秦朝不是,他是祭的天帝,因為秦自認居水德,所以只祭四方天帝,不祭黑帝。

這個很明顯是從西戎學來的,因為當時東方的文明程度已經很高了,所以大規模的超自然力量已經徹底退出了舞台,不再是堯舜禹時代那樣神人混居。

春秋戰國便是佛門所說現在賢劫,事實上就是神仙末世,當時對這種超自然力量,便已是將信將疑,到了後世,明朝的時候修賀知章廟,在地下挖出了七尺長的一截小腿骨,根據《會稽書》記載,防風氏身長一丈,刑者不及,乃築高塘臨之,故曰刑塘,發現小腿骨的地方剛好和傳說中夏禹殺防風氏的刑塘對上,當時人便認為這就是夏禹所殺防風氏的小腿骨,但再到了後世,便被人嘲笑,說這小腿骨,其實是恐龍骨,哪有那麼大的巨人。

有信不足,有不信。

現在賢劫時便已是如此。

諸子百家,都是講的思想競爭,最牛的是老子,他根本就不傳道,還要人家哭求跪求裸身求,才碼了五千字,就開了道門一脈,真是牛的沒邊了。

更牛的是,他還在做圖書館館長的時候,一個字沒碼,大家就公認他是聖人了。

對比其他,釋迦摩尼還要講經四十九年,耶穌老是搞一些神跡糊弄百姓,死後還有人罵他死而復活是作偽,真是不能比啊。

太上,真聖人也。

且說因為沒有直接的神通對抗,在當時的東方,要看雙方勢力消長,看祭祀對象便可以了,祭天帝就是人皇一脈佔了上風,祭天就是人道一脈佔了上風。

秦朝祭天帝,是人皇一脈佔了上風。

更通俗一些說,秦朝是法家主導,山東六國是儒家主導。

兩者在治國思想上是截然不同的。

此後中國政治文明,就有兩個淵源,一個是長安,代表的是秦朝的傳統,一個是洛陽,代表的是西周的傳統。

這兩個又各有所本。

儒家創始人孔子是魯國人,夫子述而不作,他述的是周公之禮,也就是周朝的政治文化制度,他曾向老子問道,不知道老子當時是怎麼回答的,但道德經中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這應該便是老子對此的所有觀點了。

儒家思想其實是和老子之道一脈相承的。

而法家的思想,韓非子集大成,曰法、術、勢,這三塊內容加起來,其實就是帝王術,而且秦國祖先的來歷也非常有意思,據說是吞了一枚玄鳥蛋後產下來的,開創秦國的第一代王也叫非子,很能引起聯想,這個「非」,看字型很有點傳說中六翼熾天使的模樣啊。

至於為什麼表現為法家,可能和帝俊原來是日神有關,日神管理太陽運行,那是一刻都不能差的,要求非常嚴格,一切都要制度化,不能錯亂。

結合神話傳說中帝俊和上帝的性格形象,主要有兩點,一是嚴厲高傲,有時候不近人情到殘酷,二是非常講究守法立約,表現是和猶太人立約,要求他們守他的法,而且言出必行,的確有法家的模樣。

到了劉邦建立西漢,定都長安,也跟著祭祀天帝,而且加了一個,五方天帝都全了,因為劉邦沒嬴政那麼狂妄,他自稱是赤帝子,地位比天帝低,而嬴政那個,只祭四方天帝,根本就是自居黑帝啊,後來漢武帝又加上了后土、太一兩位神祗,一共七位神。

如此說來,豈不是西漢的時候也是人皇一脈佔了上風。

那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是怎麼回事,儒家的大一統又是怎麼回事,漢武帝設五經博士又是怎麼回事,漢時的儒法合流又是怎麼回事,便說不清楚。

其實當時的確是人皇一脈佔了上風,看鹽鐵論一書,是記載漢武帝一朝時朝野關於政策的分歧的,法家和儒家的支持者爭論的很厲害,觀點針鋒相對,而且看上去還是儒家一方佔了上風,但是請注意,當時法家支持者一方才是當權派,儒家一方的,用後來的話來說就是在野派,只是聲音大,其實沒用。

實際西漢政府執行的政策是法家的政策,當時儒法合流是法家吸收儒家,而不是後來認為的儒家吸收法家,後世董仲舒的地位很高,但當時,董仲舒就是個學者型官僚,武帝時候執政的是桑弘羊之流,都是法家,要不就是衛青霍去病這種開拓進取型的兵家,武帝的朝廷中儒家其實是說不上話的。

在秦和西漢時期,人皇一脈的力量其實要比人道一脈更強。

這時,人道一脈的絕地反擊開始了,信號是祭祀對象的變化。

成帝的時候,首次改天帝祭祀為祭天,不再祭天帝了,雖然中間有反覆,但是最後還是向祭天改變,然後,然後西漢就事實上滅亡了。

這個成帝,雖然後面還有兩個皇帝,但那兩個和傀儡差不多,其實這個漢成帝就是實質上的西漢的末代皇帝,西漢就是亡在了他手上,整件事情的經過,和商末舊事有七八分相似。

先是,有美女進宮,這就是名傳後世的趙飛燕,她也和妲己一樣,有個妹妹,叫趙合德,因為武帝的時候擴張太甚,當時不同後世,這種擴張只能帶來政治上的影響,不能帶來實質的經濟利益,所以武帝時是漢人最強盛的時期,但武帝末年,漢朝攢下來的底子就撐不住了,國庫沒錢了。

內部爭議很大,武帝一朝末期,事實上漢朝已經開始收縮,在中亞佔下的地盤也不要了,反應在祭祀上,先是開始消減對天帝的祭祀,最後乾脆就不祭天帝,改為祭天,理由是這樣比較省錢。

再然後,成帝做出了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和當年商紂一模一樣,因為寵愛趙飛燕,害怕自己兩個兒子將來危及到這兩個妃子,所以成帝殺了自己的兩個兒子。

趙飛燕卻沒能給漢成帝生下兒子,為了求子,成帝又開始恢複祭祀天帝,但不久後又改了回去,開始祭天。

求子一事,在後來看來頗為荒謬,但是在漢成帝之前,卻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公元之前,無論東西方,都有一種流傳很廣的傳說,就是王朝的始祖,他的誕生都是上承天命,都是他的母親忽然就受孕了,這種傳說公然的記載在正史上,例如中國的玄鳥生商和西方的耶穌降世。

而且這其中還有更奇怪的一件事情,就是他們都是有感而孕,所感的東西都近乎相同,在東方是玄鳥,玄鳥就是黑色的鳥,說玄鳥生商,接著,秦朝的祖先,也是吞了玄鳥蛋後產下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