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血戰南洋 第269章 戰鬥的開始

越共沒有辦法再等下去,如果目前這種態勢持續下去,不出一年,南方殘存的武裝將因為孤立無援而被全部肅清,柬埔寨境內的也將沒有他們的落足之地,寮國的巴特寮也無法抵擋住擁有大量武裝直升機助陣的王寶的別動隊,以及得到美國軍援加強的寮國政府軍的聯合剿殺。

什麼也不做的後果是極其危險和嚴重的,如果寮國再倒向亞共體的懷抱,越南民主共和國將在印度支那成為一個孤立的地區,只能屈辱地忍受國家被分裂的結果。

如果說以前,越共還能保持著戰略上冷靜的邏輯思考,他們認定通過中立的寮國和柬埔寨進入南越,比起貿然揮師穿越17度線,遭遇到的國際阻力要小得多。即使寮國和柬埔寨的中立原則受到1954年的《日內瓦協議》所保障,河內也不會動搖自己的判斷。但現在,他們也只能進行一次軍事上的冒險,穿過北緯17度線進行一次攻擊行動。而且,他們選定了美國人,這將更有力地向寮國和柬埔寨證明他們的決心和實力,或許能使他們重新考慮自己的立場。

北越一直試圖對寮國和柬埔寨進行控制,寮國的「愛國戰線」黨便接受著他們的援助和支持,而在一九五九年,甚至有超過五千人的北越部隊進駐寮國,表面上的任務是支援寮國的「愛國戰線」,實際上是沿著越南邊境,強行建立的一支潛伏在寮國東北省份的游擊武力。

現在,北越開始了反擊「轟雷」計畫的軍事行動,儘管他們並不了解這個計畫的全部。寮國的越共武裝向正遭受攻擊的巴特寮武裝靠攏,以便保護胡志明小道的側背;北越的正規軍則分多批越過非軍事區,對靠近17度線的順化、廣治,還有峴港、朱萊、芙拜進行了佯攻和騷擾,當然,重點還是在溪山。

為了在輿論上有個交代,北越正規軍改頭換面,不對,只是換了個稱呼,叫做北方支援南方抵抗暴亂志願軍。這種掩耳盜鈴的手法在國際上是常用的,這樣能使所謂的志願軍的政府有迴旋的餘地,也能比較理直氣壯地迴避指責。

不管怎麼樣,北越人動了,這對黃曆來說,就是個最好的、最合理的機會。那個什麼志願軍啊?名字挺長,作用有限。玩外交辭令,嘿嘿,在絕對的實力面前,象小孩子把戲一樣。

「轟雷」行動第一階段順利完成,引誘北越派出了正規軍,與重火力裝備上占絕對優勢的聯軍進行血拚,雖然其毫無畏懼的精神值得讚賞,但現代戰爭已經不是憑血肉之軀和敢死精神就能進行的遊戲。

現在還要等一等,在溪山要讓北越流夠血,才能讓他們明白實力的差距,不是靠人數的優勢能夠彌補的。黃曆抿著嘴角,帶著絲冷笑,起草一份電報,給美國新上任的總統,那個被豬灣事件搞得有些疑神疑鬼的年輕人吃顆定心丸。

就在艾森豪威爾離任前夕,已經意識到寮國將成為他的心腹之患。他認為這個國家才是「多米諾理論」的關鍵。寮國的獨立至關重要,事實上,他已準備「無論有沒有我們的盟國的支持都要……開戰」。在艾森豪威爾卸任和交接期間,保衛寮國就成為了艾森豪威爾對新當選的肯尼迪總統最特別的建議了。

作為要對印度支那問題作出回答的第三任總統,肯尼迪繼承了一套已有的完備的政策措施。捲入越南問題是肯尼迪政府和他之後的約翰遜政府最好最明智的共謀,是兩個政黨的兩位總統十年來所追求的準則的實際應用。和他的前任一樣,肯尼迪也認為越南是美國整體地緣政治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他和杜魯門、艾森豪威爾都相信,阻止共產黨在越南取勝對美國的國家利益至關重要。他也看到了共產黨已經獲得了在河內和北京的統治權,並認為正如蘇聯政府所設計的一樣,河內的共產黨成為了克里姆林宮的代理人。

選擇越南作為攻破共產黨陣營擴張的陣地,保持越南王國的地位,對美國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新式的戰爭,使美國看到了使他們進退維谷的暗淡前景。如果政治策略的改變是打敗游擊戰的良方,那麼逐漸增強的游擊隊武力抵抗是否意味著美國的政治建議沒有被正確地採納,抑或這些建議至少在戰爭步驟的實踐上沒有切中要害?就象幾乎所有的美國領袖斷言的那樣,如果越南對全球的平衡來說真的很重要,這是否意味著地緣政治必然使美國一定要參與一場距離本土上萬里的戰爭呢?

雖然肯尼迪的越南政策在很多方面都是對杜魯門和艾森豪威爾政府的繼承,但是他們之間也有許多重要的不同之處。艾森豪威爾看待越戰是基於軍人的立場——這是發生在南越和北越兩個明確政治實體之間的戰爭。對肯尼迪政府來說,共產黨對南越的進攻並不是一場傳統的戰爭,倒有幾分類似於內戰的游擊戰爭。然而,艾森豪威爾卻以常規戰爭的角度看待越南受到的軍事威脅,肯尼迪政府以比他的前任們更多的預示災變似的話語表達了他的地緣政治觀點。

肯尼迪政府相信,美國和曾進行過常規戰爭的蘇聯之間已經陷入了核武器的僵局(其實,評估時機並不成熟),套用國防部長羅伯特·麥克納馬拉的話來說,這使得戰爭將「不堪設想」。肯尼迪政府堅信增加軍備將消解共產黨開展朝鮮式有限戰爭的機會。通過逐項排除,美國認為游擊戰會成為未來的戰爭浪潮,對抗游擊戰是對美國牽制共產黨能力的最後考驗。

而越南正是這樣一個絕佳的試驗場,在共產主義正在第三世界掀起所謂民族戰爭的「聖戰」時,美國必須幫助那些「嚮往自由」的新興國家對抗以游擊戰為主的共產主義勢力的顛覆活動。

在越南王國這幾年的反滲透和圍剿綏靖中,美國人確實學會了不少東西,武力震懾、懷柔分化、保甲戶籍、暗探耳目、遷民隔離、打入拉出、重獎舉報等等,令有反游擊戰專家的蘭斯代爾也感汗顏,在南洋聯邦的軍官面前絕口不提自己的這個稱號。即便是駐越南王國的美國顧問團也逐漸知趣地退出了對解放陣線打擊的指揮位置,而專心搞他們熟悉的正規作戰訓練。

但美國政府對「轟雷」行動的打擊範圍和規模是有異議和保留的,這使得黃曆不得不與美國方面劃定了各自的行動範圍,也是他要將美國人留在溪山的原因之一。美國的飛機將主要負責對圍困和攻擊溪山的北越軍隊進行空中打擊,並對溪山基地實施空中援助;而在亞共體聯軍登陸攻擊北越海防等城市時,美國則只出動B-52型轟炸機對北越的重要目標進行轟炸。因為據情報顯示,北越還沒有裝備地空導彈,對這種戰略轟炸機來說,就幾乎沒有威脅。

更為準確的情報是,目前北越的防空網是以簡陋的防空炮所組成。全境內只有20座防空預警雷達、1500門防空炮,沒有任何戰機及防空飛彈,可供噴射機起降的機場也只有兩座(分別在首都河內以及重港海防)。

以這樣的實力進行挑戰,實在是有些滑稽,但北越人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實際上就是這樣做的。他們依靠的是從中國學到的游擊戰術,依靠的是巨大的人力。

雖然歷史上有許多數據表明美軍在越南戰場上沒有輸過一場戰役,而且在整個越南戰爭中,越南的人員傷亡相當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幾個歐洲主要參戰國家的總和,超過美國數十倍,但是美國最終並沒有在越南贏得勝利。因為戰爭的勝負是各種力量綜合角逐的結果,而不僅僅是簡單的殺人比賽。而實際上,美國人是被自己的恐懼打敗的。

北越「志願軍」對溪山的圍攻在一九六一年九月三日展開,他們採取圍點打援的戰術,打算借圍困溪山要塞引誘敵軍大部隊前來增援,然後在九號公路通過伏擊戰把溪山守軍和援軍一起殲滅。為此,北越軍隊投入了兩個齊裝滿員的精銳步兵師——第304石和第325師,約兩萬三千人在溪山附近完成集結,並迅速將溪山基地包圍起來,一場空前激烈的大戰即將開始。

本著出其不意的戰術原則,北越軍隊在戰役開始時投入了第202坦克團展開攻擊。在一九五九年十月,越南人民軍從蘇聯引進了一批蘇制T-34-85中型坦克及PT-76型水陸坦克,並以此組建了一支也是唯一的一支坦克部隊——第202坦克團。

一九六一年九月三日夜,北越軍隊第24步兵團在第202坦克團第3連的16輛PT-76型水陸坦克配合下,藉助著夜色的掩護,向由五百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守衛的溪山要塞外圍的老村高地發起圍攻。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