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血戰南洋 第261章 出訪韓國

韓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將作為黃曆牽制日本的一枚棋子,而且韓國人有比較激進的愛國主義,與日本又是世仇。他們抵制日本,可不是只打雷不下雨,至於日後年輕一代有哈日的另當別論。

同南洋聯邦的教育相仿,或者是學習於南洋聯邦的做法,在韓國的政治生活中,愛國主義始終是與反日聯繫在一起的。為不忘「亡國」之恥,激發國民的愛國精神,韓國也始終抓住兩條線不放:一是清算歷史,剷除「親日派」,為抗日功臣正名。

在韓國,凡是「親日」派人物,一律不許進入政界。在國家機構中,和南洋聯邦的「英雄表彰慰問局」相似,韓國政府也專門設有一個特殊的部級機構「國家報勛處」,其職責是表彰在抗日獨立運動中湧現出來的抗日英雄和為國家作出巨大貢獻的人。這些人在乘坐飛機時可拿經濟艙的票坐頭等艙,還可以免交高速公路費和停車費等。

其二是通過歷史博物館、學校教科書以及每年舉行的抗日紀念活動對青少年和國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種教育從幼兒園開始,韓國人的觀點是,日本在統治朝鮮半島的幾十年中,從幼兒園開始對當地的孩子進行奴化教育,現在韓國必須從這個時候開始對孩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在歷史教科書問題上,韓國主張「用史實說話」,書中有大量的照片、史料、其他物證和對當事人的採訪。書中對日本的稱呼有「加害者」、「日本軍國主義」、「日本鬼子」和「日本敵人」等。同南洋聯邦一樣,在中國教科書中常說的要將日本軍國主義分子與日本人民區分開的觀點在韓國教科書中也基本沒有。韓國一位歷史學家對記者說:「日本不真正脫胎換骨,我們警惕的眼睛將永遠瞪得溜圓。」

同時,按照韓國人的說法,在日本統治時期,為徹底消除朝鮮半島人民的民族意識,日本人在半島的名山大川和重要地點釘上了巨大的鐵釘,藉以切斷當地人所說的「龍脈」。有不少韓國人認為,日本人埋下鐵釘後,朝鮮半島就沒有再出現過偉大人物。韓國政府曾根據有關線索,清除日本埋下的大鐵釘,但據說很難清理乾淨。這件事或許是韓國人在找被日本人統治的借口,但卻能夠形象地概括出韓日兩國的狀態,即韓國人的心經常被日本的「鐵釘」刺痛,由此引發的反應也是空前激烈的。

鑒於韓國與日本的這種關係,黃曆一直對韓國予以關注,只是李承晚太過昏庸老邁,又搞獨裁專制,難以取得韓國人民的擁戴。對於這樣一個國家,黃曆也就只能等待,畢竟插手他國內政是大忌,很容易破壞掉他和南洋聯邦軍隊因為仁川登陸挽救韓國而在韓國官員和民眾中形成的好感。

至於朴正熙,儘管現在在韓國實行軍政管理,也相當於獨裁,但通過金正濂表達的觀點卻讓黃曆很讚賞。有振興國民經濟的決心和想法,有出兵越南用「鮮血換髮展」的魄力,是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傢伙。至於獨裁,黃曆也有自己的看法,他一直認為什麼事物都有一個度,要掌握一個平衡,包括民主也一樣。而當民主作為一種意識形態高於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目標,成為統治一個國家的執政理念時,其實並不比專制好多少。而開明的獨裁或專制,對國家發展的作用往往要好於民主,特別是在國家中產階級不佔多數的情況下,全面的民主可能意味著一場災難。

出訪韓國,黃曆很快便做了決定。這讓金正濂喜出望外,趕緊向朴正熙發了電報,朴正熙迅速回了電報,盛情邀請黃曆參加韓國慶祝仁川登陸十周年的活動,為仁川港的紀念碑揭幕。

為了國家利益,黃曆並不在意屈尊紆貴。但朴正熙卻要給予他最正式、最盛情的邀請,這是禮貌,也是尊重。自從仁川登陸之後,黃曆並未再踏上過韓國的土地,借著這具有紀念意義的時間,朴正熙正可以借著黃曆來訪,鞏固自己的統治。

於是,就在美國大選如火如荼的時候,黃曆已經登上了總統專機,直飛韓國首爾。

如果說韓國首任總統李承晚老邁昏庸,倒也是黃曆看得片面了,當然,在他眼裡,能讓他佩服的國家領導人根本就沒有幾個。而李承晚能當十幾年總統,也有他的過人之處,起碼「養寇自重」這套把戲玩得熟練無比,權謀之術也十分厲害。

美國人有個老毛病——「老子天下第一」、「人人都得向我看齊」,無視別人的客觀條件,順我昌,逆我者亡。要知道,美國的政治民主經歷了兩百多年的漫長進程,從佔全國人口1/4的少數白種富人起步,逐步擴大到全民,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告完成,卻要求所有的國家「馬上按我的樣子辦」。比如二戰之後被其佔領的日本和韓國,馬上就得建立起美式民主政權。當時連美國的黑人還沒有取得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印第安人也才在當年取得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李承晚深諳韓國國情,知道在這塊土壤上搞美式政治民主,成不了氣候。韓國儒家傳統深厚,人人只知有家、不知有國,恰恰是日本的侵略和殖民統治,才喚醒韓國人的民族意識。韓國人沒有民主傳統,習慣於皇上、長官或家長說了算,人民一貧如洗。一旦搞起美式民主,多數不保護少數,少數不服從多數,只知爭鬥不知妥協,因而只適合威權統治。可是整個國家在美國人佔領下,知道又能怎樣?

好在這時南北分立,國家的另一半成立了金日成為首的共產黨政權。美國人再橫,權力也過不去三八線。南北關係越緊張,美國人就越是得倚重韓國政府。在美蘇對抗的大背景下,李承晚馬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那就是堅決反蘇反共,使用種種手腕把美國拉住,幫助他鞏固政權,排除異己,建立獨裁統治。

面對咄咄逼人的紅潮滾滾,美國人也只好對李承晚獨裁睜一眼閉一眼。在整個冷戰時代,這也是全球獨裁者的拿手好戲——「養寇自重」。這些人都看透了美國人——我支持你反共,你就會支持我獨裁。

然而,在搞權術方面李承晚是能手,對經濟建設他卻是白痴。在整個李承晚統治期間,韓國經濟停滯不前,僅靠美援度日。因此,經濟秩序混亂,物價飛漲,農村破產,使大批農村青年流入城市,壯大了已經龐大的失業大軍。他們要工作,要吃飯,社會問題成堆,人民群眾對李承晚普遍感到不滿和厭惡。

李承晚之所以下台,腐敗也是其中一個因素。權力失去制約,美國的大筆援助落入各級貪官污吏的私人腰包。官商勾結盛行,引起人民的強烈不滿。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家罷市,人民運動一浪高過一浪。然而,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文官和黨人軟弱無力,各派勢力你爭我奪,政壇難以穩定,少壯派軍人朴正熙以不到四千人的兵力,乾淨利落地發動政變,開啟了長達二十多年的軍政府時代。

朴正熙之所以能迅速穩定住韓國局勢,主要原因一是戰後韓國政府大量裁軍,中下層軍官人心惶惶,急盼有人替他們做主;二是示威學生自恃有功,不滿文官和黨人「竊取革命果實」;三是朴正熙個人在軍中屬非主流派系,不滿高層腐敗,早就聲言「政變凈軍」,團結了一大批少壯軍人。

存在便有道理,任何事情的產生都有其內在的原因,在很多偶然背後也包含著一定的必然性。黃曆雖然佩服的人不多,但也很少輕視與他打交道的人物。朴正熙能領導韓國在經濟上崛起,創造「漢江奇蹟」,當然不會是個無能的傢伙。

當然,此時的朴正熙剛剛上台,腳跟未穩,對黃曆那是相當的恭敬,歡迎儀式異常的隆重。而令黃曆感到得意的是在仁川港竟然立起了一座他的全身雕像,以紀念他指揮的仁川登陸挽救了韓國的命運。

朴正熙對黃曆的訪問是極盡熱情的招待,真應了那句老話:禮下於人,必有所求。當第一次私下會談後,黃曆總算是知道了朴正熙的真實打算。

可以向越南派遣戰鬥部隊,但要求參戰費用由美國或南洋聯邦「買單」,而且作戰指揮權要在韓軍手裡,韓軍只根據聯軍的總體部署進行協同作戰;要求提供一筆高達五億美元的長期低息貸款,以便使現政府能夠正常運轉,並作為經濟發展項目的啟動資金;邀請南洋聯邦的企業來韓國投資建廠,以解決失業嚴重的問題;請南洋聯邦派遣經濟專家,幫助韓國製定一份長期的,適合韓國現實情況的發展策略;請南洋聯邦派遣技術和管理人才,對韓國現有的大企業進行技術指導並和管理培訓……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