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血戰南洋 第243章 批評的目的

一九五九年三月,中共中央在鄭州舉行政治局擴大會議,毛澤東在會上指出:「我們在生產關係的改進方面,即是說,在公社所有制問題方面,前進得過遠了一點,造成同農民關係的緊張狀態,必須糾正平均主義傾向和過分集中傾向」;四月,中國在松遼盆地的二號井鑽出油流;四月下旬,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大會選舉劉少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五月,中共中央發出《關於調整1959年主要物資分配和基本建設計畫的緊急指示》;五月十六日,南洋聯邦大總統黃曆發出了對中國不顧經濟客觀規律的冒進政策的公開批評。

由於信息傳遞之間的時延,還沒等中國政府作出反應,五月十七日,黃曆再次在南洋聯邦主要媒體《南洋時報》發表了文章,題目是《近在眼前的教訓》。

「……正如世界上任何探索都可能要付出代價或者有成敗一樣,新中國的建設遇到了挫折,遭到了損失,而且這個損失非常沉重。我也相信,作為一個能在短時間內解決幾億人民溫飽,並致力於為人民服務的負責任的政府,即便是激烈的批評,他們也能有相當的氣度,進行冷靜地分析判斷,而不會惱羞成怒。因為很多批評正是對中共的執政能力有著更高的期待、更嚴格的要求,而周圍一片讚頌附和之聲,會蒙蔽雙眼,腐蝕心靈,恰恰是最甜的毒藥……」

在一段很有特點的開場白之後,黃曆逐條對大躍進、人民公社進行了分析和評價。首先是一平二調,就是「平均主義和無償調撥物資」的簡稱。黃曆對把農民的房屋、農具、家禽牲畜等都收歸集體所有,否認農民的私有財產權,對農民的個人生活物資,比如糧食等,實行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進行了全盤的否定。黃曆把這個政策比作「五光」政策,即「豬光、雞光、家什光、糧食光、樹木光。」並引用一首民歌,描述基層農民的反感:「電喇叭,電喇叭,你成天瞎哇哇。雞被抓,豬被殺,倉里沒有米,鐵鍋也被砸,半碗稀粥照影影兒,你還哇哇個啥?」

接著是對五風的分析和批判,即共產風、強迫命令風、浮誇風、瞎指揮風、幹部特殊化風。「五風」延續了戰爭年代思維方式,過高估計和無限誇大了人的作用,「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同時低估人的價值,與神聖的目標相比,什麼都能犧牲,對生命缺少應有的尊重;而且,五風是對科學的反動,對自然、對規律缺少起碼的敬畏。從願望出發,不尊重自然規律,不尊重經濟規律;浮誇和虛報風使國家徵購糧食任務的壓力沉重,而農業生產力難以適應,上層壓,基層騙,最終犧牲的是農民的口糧。

最後,黃曆指出了這一切的根源所在,沒有一個通暢順達的下情上達的渠道或者公開自由的媒體,再有一批噤若寒蟬、惟命是從的基層、中層官員充斥其中,堵塞了老百姓的言路,或者說是頻繁運動的環境扼殺了老百姓和官員說真話,說實話的勇氣。上層聽不到真話,不了解實情,而對巨大的公共危機而無從察覺。下面的官員唯令唯上,只要上級喜歡,只要保住烏紗,面對百姓的苦難無動於衷。

「……批評如果善加聽取,會轉變成一種鞭策的動力;教訓如果能夠吸取,會成為一種完善的財富。我敬告南洋聯邦的政府官員,你們要以此為戒,要說真話,要說實話,做一個腳踏實、有擔當、對人民切實負責的好公僕。」

兩次公開的批評,是否意味著南洋聯邦的外交政策的根本轉變?是否意味著南洋聯邦政府對一直默認的與中國的民間貿易要實行緊縮?是否意味著中國與南洋聯邦第一次大使級會談的成果化為烏有?中國又作何反應……這一系列問題都引來了世界的關注。

《紐約時報》首先轉載了黃曆的文章,並評論說:「黃總統的這番話是迄今為止一位國家領袖對中國的現行政策所作的最直率的公開批評,其中蘊含的意思耐心尋味,或許這意味著南洋聯邦內政外交政策的某些變化……」

改變,當然要有改變,黃曆不會做沒有理由的事情。首先,對於大躍進給中國和人民造成的傷害,他如鯁在喉,不吐不快,也真的希望自己的文章能給中國帶來改變;其次,目前與中國保持若即若離的姿態,對南洋聯邦是最有利的。要拉住南洋聯邦這個夥伴,山姆大叔就得不時要出點血,表示一下慷慨和親熱;另外,批評一下中國,為在美蘇緩和的大前提下與蘇聯建交,打開蘇聯及東歐市場創造一個良好的基礎;最後一點,批評中國,在爭奪中華傳統文化制高點中佔據有利的地位,吸引更多的海外華人入籍南洋聯邦,最好是那些華人科學家。

歷史上,新加坡、台灣都實行過「去中國化」的舉措,黃曆卻反其道而行之,爭取使正統的中華文化南移,使南洋聯邦成為世界公認的最合格的繼承者和發揚者。這與其正在推動的民族性格的塑造,又有著很緊密的聯繫。

而蘇聯的赫魯曉夫對中國「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也不再「沉默」,在黃曆之前便進行了公開評論。此時,黃曆接連的文章恰恰象是應和一樣,但有頭腦的人當然不會這麼想。可這個舉動畢竟給正在進行的蘇聯和南洋聯邦的建交談判製造了一個不錯的氣氛,並使談判能夠先達成一系列的商貿協定。

蘇聯的出口戰後雖有較大變化,但仍以燃料和原料為主,應該算是一個工業原料出口國。而重工業的畸形發展,使蘇聯的輕工發展滯後,國內的民用日常消費品十分單調,而且缺乏。比如新穎的服裝、鞋襪、玩具、五花八門的小玩藝等等,以致於在蘇聯國內常有趕時髦的青年男女追隨外國遊人,試圖從他們那兒買東西或以物易物。

南洋聯邦主要出口輕工產品及各種水果,而從蘇聯進口燃料和錳、鉻礦石、石棉和鉑族金屬以及生鐵等原料,雙方各取所需,皆大歡喜。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