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血戰南洋 第200章 「雷神」之怒

戰火在燃燒,怒火在升騰。登陸成功的英法聯軍遭到了埃及軍民前所未有的頑強抵抗,在向塞得港推進的道路上,每一所村莊,每一個城鎮,都成了抵抗侵略的殺敵戰場。

巷戰,地雷,狙擊,冷炮,英法聯軍的兩萬多登陸部隊在地面戰鬥中終於體會到了在別國作戰的滋味。埃及人拼起命來是可怕的,連十三四歲的孩子都拿起武器向敵人開火。推進的緩慢,傷亡的增加,英勇的抵抗,令英法聯軍迅速取勝的信心在一點點被消耗。

十一月六日黃昏,英法聯軍一個團的先頭部隊終於推進到塞得港以南二十七公里處的卡卜,一場激烈而短暫的巷戰之後,侵略軍打消了在城裡過夜的想法。只能等待大部隊到來,再開始更大規模的猛攻了。然而,這個夜晚卻將是英法聯軍噩夢的開始。

漆黑的夜空,象浸透了的墨汁,在雲層的縫隙中,間或透出點點星光。黑暗展開了墨色的天鵝絨,掩蓋著地平線。

在卡卜西南十公里,一輛輛越野車從樹林里開出來,一字排開,在軍官和炮兵們緊張地進行著參數調整,車後大型旋轉架上的發射管慢慢轉著方向和角度,指向了英法聯軍的宿營地。

如果細數南洋聯邦能拿得出手的在國際上堪稱一流的先進武器,除了梟式和鷂式飛機外,恐怕就要數現在這種車載火箭炮了。作為多年來傾力研製火箭技術的第一個成果結晶,這種被命名為「雷神」的火箭炮還是第一次被應用了實戰。

火箭炮的歷史不長,但在二戰中,被俄國人愛稱為「喀秋莎」,被德國人稱為「鬼炮」的這種武器卻立下了汗馬功勞,使它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火箭炮本身作為一種威力大、火力猛、機動性好的高性能武器系統,又與南洋聯邦的火箭研究成果所結合,「雷神」可謂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雷神」由四輪越野車承載,機動性很好,在車體後部的大型旋轉架上有三十個發射管,可在二十五秒內發射三十發子母彈,摧毀十五千米遠的各種目標,命中精度和殺傷威力都相當優秀。發射時,無數子炮彈鋪天蓋地襲來,就象晴朗的夏天突然襲來的冰雹一般,能覆蓋兩公頃的地域,又被南洋聯邦的炮兵稱為「冰雹」炮。

埃及共購買了六十門「雷神」,裝備了十個火箭炮連,西奈半島有兩個,東部軍區有四個,西部軍區有四個。戰爭爆發後,除了西奈半島的火箭炮連未動以外,其餘的八個炮兵連都集中到了運河西岸,準備在地面戰鬥中給予敵人以突然的大量殺傷。

此次的火箭炮襲擊分為兩個目標,一個目標便是英法聯軍的先頭部隊,一個目標是英法聯軍的主力部隊,以猛烈的炮襲顯示戰鬥力,促使英法停戰,這是顧問團的設想。

兩個炮兵連,十二門雷神已經排放調整完畢,軍官們用蒙著紗布的手電筒再次檢查了每門炮的射擊參數,然後下達了炮擊的命令。

一枚枚帶著光亮尾巴的火箭彈衝出發射管,劃破夜幕,向著遠方飛去。一次齊射之後,火箭炮連立刻發動汽車,開始緊急撤離,短短的幾分鐘之後,發射陣地上已經空空如也。

戰車班組三人,技術保障班組兩人,裝彈時間二十分鐘,從行進狀態轉入戰鬥準備狀態五分鐘,齊射時間三十八秒,戰鬥班組緊急撤出發射陣地的時間為兩分鐘。按照南洋聯邦的炮兵規範,埃軍炮兵雖未達到標準,可也算是差強人意了。

這邊撤離完畢,卡卜城外的英法聯軍營地已經是一片火海,哀嚎聲一片,三百多發子母彈的威力實在驚人,真象是下了一場冰雹一般,取得了良好的火力突擊效果。幾乎與此同時,英法聯軍的主力也遭到了遠程火箭炮的襲擊,無數車輛物資爆炸起火,無數士兵或死或傷,完全陷入了混亂之中。

戰爭該結束了第二天早晨,英國首相艾登得到了聯軍遭到重大傷亡、並且需要加大空軍偵察,休整一天的電報,眾叛親離的他終於徹底絕望了。他打通了巴黎摩勒的電話,悲哀地說道:「我們必須停火了。」

摩勒懇求道:「傷亡是難以避免的,我們已經接近成功,再堅持兩天,我們就能夠到達蘇伊士城下,我們不要使遠征歸於無效。」

艾登嘆了口氣,有氣無力地答道:「我已經被所有人拋棄了,我最忠實的幾個同事已經辭職,保守黨內部已經亂成一團,所有人,包括大主教都在反對我。英聯邦面臨分裂的危險,我不能做王室的掘墓人……艾森豪威爾剛才打電話給我,沒有美國的支持,我干不下去了。」

摩勒也感到了痛苦,軍事力量和國際地位的下降,使法國不能再忽視來自強國的壓力。而且法國與盟國漸漸疏遠,在聯合國變得很孤立。法國在阿爾及利亞的駐軍已經超過了四十萬,如此龐大的軍需讓法國政府不堪重負,民眾對政府的不信任正在與日俱增,他也知道就算兩天能拿下蘇伊士城,等待法國人的也不會是和平,而是會象印度支那那樣的戰爭泥潭。停火吧,儘管這是個艱難而又丟臉的決定。

十一月七日中午,英法聯軍被迫宣布晚六點停火。就在英法萬分痛苦地宣布停火之際,西奈半島的以軍卻沒有因為停火而感到輕鬆,一支巴勒斯坦人的武裝在夜間突然襲擊並佔領了法赫姆高地,切斷了北路以軍的退路。而正面埃軍的攻勢也凌厲起來,從敘利亞和約旦起飛的埃軍戰機則猛烈轟炸正在撤退的以軍部隊。停火併不能阻礙埃軍要消滅在其境內的以軍的正當理由。

同時,空降米特拉山口的傘兵營在進入海坦谷地的時候遭到佔據東南兩地有利地形,居高臨下的埃軍守衛部隊的襲擊,只得利用臨時工事進行抵抗。而一個團的埃軍正在向東南運動,目的很明顯,切斷傘兵營的退路,將其包圍消滅。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