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血戰南洋 第126章 風雲詭異

英國人很頭痛,馬來亞要求獨立的政治勢力有很多,英國退出是早晚的事情,但怎麼退,卻是問題的關鍵。是否會出現北婆羅洲那樣的結果,英國人很擔憂。在馬來亞的華人數量太多,雖然逃出了不少,但也只比馬來人少一點而已。如果因為措置失當,南洋聯邦很可能扶植起一股強大的華人力量,政治的或軍事的,都會對英國人的計畫造成威脅。因此,英國人必須顧及到華人為主體的南洋聯邦的立場和舉動。

「總統先生,想必您也獲知了馬共叛亂武裝的最新消息了。」基勒恩攤了攤手,表示遺憾,「馬共中央制定了其黨在民族解放戰爭時期的鬥爭綱領,規定了武裝鬥爭的目標是推翻現政權的統治,建立人民民主專政,並且建立了統一的馬來亞民族解放軍。」

黃曆淡淡一笑,說道:「基勒恩先生,對於馬共的消息,我不感興趣。我只關心貴國將要採取的對待馬來亞華人的政策,這是嚴重的歧視和虐待,對此我們必須採取關注的態度。」

基勒恩臉上的肌肉僵了一下,強辯道:「馬共實行的與中國共產黨一樣的政策,叫做人民戰爭,軍就是民,民就是軍,軍民合作打敵人軍民混在一起,這讓我們無法分辨。」

黃曆臉上依然是古井無波的淡淡笑意,說道:「你顯然誇大了這種狀況和困難,但我依然要指出,解決的辦法有,只是你們所執行的僵化政策限制了你們的思維。」

「總統先生有何見解,我洗耳恭聽。」基勒恩勛爵的話里充滿了懷疑。

……

一九四八年六月,在坤甸,南洋聯邦合眾國分別與緬甸、泰國、菲律賓等國簽署了友好條約:南洋聯邦合眾國將與這幾個國家之間永久和平,世代和睦,互派外交和領事代表,並按照所在國的法律,給予對方僑民以最惠國的待遇。如給予僑民出入國境的權利,保障其人身和財產安全,給予旅行、居住和工作的權利,給予開辦學校、集會、結社以及出版和宗教信仰的自由。

至此,由南洋聯邦倡導的「東南亞聯盟」略具雛形,標誌著南洋聯邦在外交上的一次突破。而泰國更與南洋聯邦合眾國簽署了軍事互助協議,顯然,他們迫切地需要得到近鄰的支持,以對抗法國人的威脅。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無疑也給泰國帶來了很多的麻煩,作為被日本脅迫,加入軸心國向盟國宣戰的懲罰,泰國不得不將并吞的馬來亞和緬甸領土歸還,並承擔免費供應巨量大米的條款。而法國為了重樹在印度支那的威信,更要求泰國歸還原來屬於法國的領土。而這些領土本來是1893年至1904年間法國強迫泰國割讓的。

可是,自由法蘭西從來就不承認維希政府出讓領土是有效的。泰國政府自然不願交出他們已經到手的東西,他們採取了這樣一種態度,即認為這些領土是根據條約正式讓與泰國的,泰國人據此而力爭說,泰國歸還馬來亞和緬甸領土這一概成事實並不構成使法國的領土要求持之有據的先例。泰國人還指出,暹羅從未向法國宣戰,法國也從未向泰國宣戰,因此兩國之間事實上並不存在戰勝國與戰敗國的地位問題。

然而,到了一九四六年一月,法國政府宣布,它已得到英美兩國政府保證支持它的要求。這個消息使泰國人非常失望,他們原來希望,他們在這個問題上的立場,由於有著種族方面的根據,是能夠博得某種程度的同情的。此外,泰國政府寧願通過國際會議而不是通過雙邊談判來解決這一爭端。由於意識到泰國地位虛弱,泰國政府被迫在新加坡同法國人開始了談判,後來又在西貢繼續舉行談判。但談判僵持不下,毫無結果;到四六年十二月份,邊界上已經出現了事實上的戰爭狀態。

無疑,泰國政府想借與南洋聯邦合眾國簽訂的條約,以使自己的膽氣壯一些,以便使法國人因為在印度支那的困難而做出讓步。而南洋聯邦與泰國簽署的協議,卻可以同控制著泰國大米貿易百分之六十的當地華商進行更緊密的合作,從而可以掐住正鬧糧荒的馬來亞和香港的脖子,這對英國人是一種無形的鉗制。

同樣的,在南洋聯邦合眾國的幫助下,泰國與中國政府隨後也簽訂了友好協議。因為法國人抵制泰國申請加入聯合國,還將抵制泰國方面任何企圖求助安理會幹預爭端的建議,理由是泰國是一個敵國,同泰國之間的爭端不包括在聯合國憲章的範圍之內。其時中國是世界大戰中的主要戰勝國之一,又是泰國很想加入的聯合國的主要會員國之一,泰國方面對與中國達成協議,感到很滿意。

法國要談就陪他談,要強行佔領,就讓他佔領,就是不能簽署任何協議,這是南洋聯邦合眾國除幫助泰國培訓一批軍官,以便重整泰國軍隊外的另一條措施。法國在印度支那的敗退是早晚的事情,吃進多少都得吐出來,只要不給法國任何書面上的承諾。

泰國民眾對於當初在1893年至1909年間把領土丟失給法國一直感到憤慨,現在時隔不久,這些領土又要得而復失,他們自然很不情願。再者,現在的泰國內閣地位虛弱,經不起由於如此明顯的一場外交失敗而喪失民心。所以,泰國就以耍賴和拖延戰術與法國耗了下去。

而法國軍隊與越盟部隊在印度支那的衝突愈演愈烈,越南民主共和國政府從河內撤退,現在它從東京(越南)山區發出廣播,呼籲人民起來反對法國人,它指責法國人犯了帝國主義陰謀的罪行,並違反了臨時協定。一九四六年十二月十九日,三萬越盟部隊,在切斷水電供應和阻塞通往河內的道路之後,對城裡的法國居民進行了有計畫的襲擊,大規模的戰爭爆發了。同時,在法國人重新控制的柬埔寨南部,越盟運動在那裡贏得許多擁護者,騷亂也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一九四七年二月,南洋聯邦便與法國達成了協議,開始從印度支那即安南撤僑。先是法國,之後是美國,在安南這塊土地上,十幾年的戰亂已經開始,黃曆抱著冷眼旁觀的姿態,將大批華裔安置進入北婆羅洲,一舉兩得。

一九四七年七月九日,第一次中東戰爭在英美緊急出動的聯軍制止下,終於落下了帷幕。結果當然是讓黃曆哭笑不得,以色列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遭受重創,耶路撒冷的舊城和新城都被外約旦國王阿卜杜拉派出的「阿拉伯軍團」所佔領,阿卜杜拉如願成為「耶路撒冷之王」。伊拉克軍隊佔領了納布盧斯、傑寧和離地中海只有十一英里的圖勒卡姆,並威脅著猶太城赫德拉,幾乎達到海邊。埃軍佔領了比爾謝巴、希布倫以及內格夫的一些要地及公路幹線,兵鋒已迫及特拉維夫。敘利亞軍隊攻克了約旦河兩岸的四個猶太居民點以及太巴列湖南端地區。

儘管以色列喪失了很多聯合國劃給它的土地,但其頑強的抵抗依然令阿拉伯聯軍付出了很大的傷亡。戰爭在英美直接介入後暫告結束,以色列死亡一萬餘人,阿拉伯方面死亡一萬五千餘人,可以看出兩者的戰鬥精神有很大的差別。

但隨後產生了有利於以色列的變化,各個阿拉伯國家爭論不休,聯合國所規定的巴勒斯坦國還是未能建立。外約旦部隊佔領了聯合國分治決議劃歸巴勒斯坦人的約旦河西岸的大部分地區和耶路撒冷城所屬的大約四千八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並不還給巴勒斯坦人,頗有要據為己有的意思;埃及則控制了越過卡梅爾山脈到埃斯雷德郎和加利利山谷的戰略公路,想繼續保持對特拉維夫和哈德臘東部沿海平原的軍事威脅;其他阿拉伯國家也各有心思,對建立巴勒斯坦國興趣缺缺。

哼,哼,沒有辦法的事情。打虎不死,反受其害,以色列有了鹹魚翻身的機會,憑藉世界各地猶太人的經濟實力,以及美國的大力扶持,必成大患。只是美國被迫跳到前台,與阿拉伯國家的矛盾激化,倒也讓黃曆頗有幸災樂禍的感覺。慢慢來吧,中東無戰爭,怎麼能渾水摸魚。從這一點來看,黃曆倒是稍感滿意。

但緊接著發生的事情,卻讓黃曆很不爽,美國佬真的向東印度群島插手了。從長遠來看,美國人現在顯然已經與印尼共和國的右派勢力勾結起來,逼跑荷蘭人是第二步,第三步便是扶持起一個既不是荷蘭人管轄的,又不是南洋聯邦的獨立國家,以防止南洋聯邦合眾國的一家獨大。

茉莉芬事件表面上是印尼共和國內部共產黨與右派勢力的衝突,但黃曆卻看到了美國人的影子。在整個事件中,左派勢力在印尼共和國遭到了沉重打擊和無情清洗,沙利佛丁、慕棱、陳馬六甲等印尼共領導人物被殺害,右翼勢力登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