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卷 連橫合縱 第一章 戰爭來襲

韓信率領新軍十萬,精兵五萬開赴到了涇河南岸,先鋒人馬已經強行渡河,擊退了封鎖河岸的塞軍,長驅直入,直逼向櫟陽城下。

周苛則帶領數萬精兵隔岸監視涇陽的守軍,一旦發現守軍前去救援,便立即渡河攻城,並阻截出城的援軍,這樣一來,兩座塞地的重城都被漢軍圍住。

司馬欣站在城樓眼見大勢去矣,而派往董翳的使者沒有絲毫迴音,已推測董翳果真投效了漢室,當下心灰意冷,答應了漢方使者的要求,投城歸順漢室。

城門開啟,司馬欣手持素綾,帶著文謀武將出城投降。

韓信親自到城門外,接受司馬欣的投誠,十五萬大軍盔甲錚亮,不論新軍還是老軍面色肅穆,戈槍劍戟,寒光爍爍,塞王麾下的謀士武將等官員看到北伐軍這等威勢,不禁按捏一把汗,暗忖投降選對了,否則大軍攻城,全部要殉葬了。

「罪人塞王司馬欣,率領塞地文臣武將自今日起投效漢室,請將軍接納!」司馬欣雙手拖著塞王使用的璽和兵符,獻給了身前的韓信。

韓信接過了璽和兵符,遞交給身旁的將領,微笑道:「司馬將軍,咱們又見面了。」

當韓信在楚方陣營的時候,曾在三秦之地練兵,章邯、董翳、司馬欣三王都曾給韓信送去大批秦國降軍,經過韓信的訓練,進攻漢明關,差一點破掉雄關,長驅直入禍亂漢川,幸好當時有淳于婉兒坐鎮,這才擊退了韓信。

司馬欣一身戎裝,意興闌珊,頹嘆道:「是你贏了。」

韓信淡然道:「這是大勢所趨,當年本將軍擁有數十萬甲士,仍攻不破西川的一道雄關,為何,不是因為人數不眾,也不是因為兵甲不利,而是信仰和士氣,漢川將士上下一心,保家衛國,寧死不退,如今出征乃是為了統一的大業,民心所向,別說你只有數萬人,就是數十萬精銳,也難抵擋漢軍北伐雄師!歸順了漢室,將來當能建功立業、名垂青史,不會委屈你塞王的!」

司馬欣苦笑道:「事已至此,我還有其它選擇嗎?」

韓信轉身道:「林摯,你持虎符調動城內五萬塞軍,到城西集合,安營紮寨,聽候本將軍調度。」

「遵命!」林摯抱拳施禮道。

韓信又笑道:「王吸將軍,派斥候去通知涇陽對岸的周苛將軍,接收涇陽塞軍的整編,維持好當地的秩序,不得擾民。」

「末將遵命!」

韓信對司馬欣微笑道:「走,進城吧,明日派人去請翟王董翳過來,到時共飲一番,好為兩位兄台餞行回漢中城封侯拜相,日後仕途一路青雲。」

司馬欣頹然道:「韓將軍勿要取笑在下了,敗軍的諸侯,哪還有什麼仕途而言,只要能保住這條性命,安度餘生,也足矣了。」

「漢王選賢任能,注重人才,不會虧待了塞王的,大可放心!」韓信安慰了兩句,切入正題道:「走,咱們進城吧,正式接管櫟陽,自今日起關中就是漢室的領土了。」

櫟陽城地處石川河與清河匯夾之地,北依荊山,南眺渭水,戰國初期,魏國乘秦國內亂之機,奪取了秦國的河西,公元前384年秦獻公即位後,立志收復河西之地,於前383年在櫟邑修築了櫟陽城,將國都遷到櫟陽,隨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開展了對魏國的軍事反擊,初步改變了被動挨打的局面。

秦獻公去世後,他的兒子秦孝公繼承了他的事業。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貧弱的秦國一躍成為諸國中最先進、最富有的國家,為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往事已矣,成為歷史的軌跡,留給後人吹噓不已。

韓信帶著精兵進入櫟陽古城,立即控制了塞王宮,以及國庫、兵器庫、糧草、軍營、司法衙門等,派主簿開始一一盤點國庫,列好賬單,送往漢中城三公六部,等候漢王旨意。

處理了降軍收編、安撫百姓等大小軍政之事後,立刻派斥候趕往高奴,讓酈食其準備最後收口,迫使翟王董翳乖乖投降。

當翌日酈食其接到軍情密報之後,馬上進宮求見翟王,向董翳施加壓力,董翳聞得司馬欣已經徹底歸順,沒有任何抵抗,心中暗恨:原來使者說的果然不假,這廝早就有通敵歸降之心,如今漢軍數十萬人馬,兵強馬壯,實力雄厚,他這翟地幾座城池,數萬的人馬根本無法抵抗,無奈之下唯有同意歸順漢室。

如此一來,短短月余之內,關中之地盡數落於漢室掌控中,三秦王一死二降,控制了函谷關、武關等入關中的要塞,使大漢國佔據了地利優勢,韓信也因此一戰成名,隱隱成為了漢室獨當一面的第一將才。

……

當關中之地發生劇變的時刻,中原諸侯王也終於變色了,已感覺到形勢的危及,如果漢軍繼續出關,要對付的就是各路諸侯了,此刻不少諸侯王掌控權力日久,都不願再淪為臣奴,因此立即停止相互的討伐,開始派使者彼此來往,紛紛結成戰略聯盟,企圖阻抗漢軍統一中原的步伐。

一時間謀士、策士、名家士子、縱橫夫子穿梭中原諸侯各國,各大勢力的弟子全部下山,相互遊說諸侯國的君王和大臣選擇盟友,當年戰國中期,南與北合為縱,西與東連為橫,蘇秦力主燕、趙、韓、魏、齊、楚合縱以拒秦,張儀則力破合縱,連橫六國分別事秦,此刻天下形勢竟與戰國時期七雄爭霸的格局十分相近。

最後中原形成了兩大同盟,一是北盟軍,以衛國為盟主,包裹了趙國趙歇、魏國魏豹、代國陳余、殷國彭越;一是南盟軍,有河南王申陽、九江王英布、臨江王共敖、衡山王吳芮、韓王昌等,形成了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兩大諸侯同盟,使天下大局三分,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混亂局面。

因燕國遠在遼東偏遠之地,前不久又嫁公主入漢中,因此沒有參與到諸侯聯盟中來,而是單獨處在燕地,與大漢形成了遠交近攻的政治格局,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

函谷關外,黃河北岸的三川郡,駐紮了北聯盟的五國聯軍,其中衛國十五萬、趙國五萬、魏國五萬、代國三萬、殷國三萬,共三十萬人馬,號稱五十萬大軍,安營紮寨,準備抗擊漢軍出關北伐。

衛國盟主衛曉峰親自到來督戰,隨軍前來的有安陽候衛禪、武強候衛少宇,將領衛綮、曹暉、申屠莨、扈超、仇百仞,大小將領三四十位。

魏國帶兵前來的有大將軍武滿、皇欣,將領柏直、馮敬、周叔等二十幾位將領謀士。

由於陳余擊敗張耳之後,迎回了趙王歇,恢複了他的趙國王位,分封陳余為代王,陳余考慮到趙國力量弱小,國內局勢剛剛穩定,不便去自己封地,於是留下來輔佐趙王,今日聯軍出兵,陳余親自帶著趙國、代國精銳趕來,趙將司馬卬、王武、桓嬰、代國大將張同、李左車等人。

彭越沒有親來,只派了麾下大將葛一泓帶兵三萬參與盟軍之中。

五國盟軍,猛將如雲,騎兵八萬,戰車數千乘,控弦之士達數萬,甲士二十餘萬,實力雄厚,更有墨徒前來相助,使北盟軍聲威浩大,如日中天。

南盟軍中楚軍二十萬,河南軍五萬、九江軍五萬、臨江軍四萬、衡山王四萬,韓軍三萬,共四十萬大軍,盟主由項雲坐鎮,河南王申陽、衡山王吳芮、韓王昌三位諸侯王帶軍親臨,楚軍五虎將之三季布、龍且、桓楚跟隨大軍前來,除此之外滕震、荊濤、蕭公角、龐虎、秦殤、屈邪、西門川、曹宸、夏央四十多位楚將,加上其它五國的將領,光中郎將官爵之上就有二百多人,人才濟濟,聲勢與北聯盟旗鼓相當。

這南盟軍屯兵在滎陽、成皋一帶,阻擊漢軍東進,長江流域則由九江王英布、臨江王共敖、楚將蒲節共同掌兵十五萬,把守江陵,迎擋東征軍順江南下。

中原大戰蓄勢待發,天下百姓的焦點都聚集在了函谷關這一帶,金戈鐵馬,人道革鼎,歷史殺伐,就在今朝了,韓信、項雲、衛曉峰三人博弈,誰能更勝一籌,成為中原各方百姓、貴族茶前飯後談論的話題。

巍峨雄偉的雄關,遠遠望去,城牆自南向北一字排開,建於陡峭的兩峰之間,高約十幾米,正中留有兩個門洞,洞上石碣刻著「函谷關」三字,門洞上矗立著兩座三層懸山式城樓,角樓、望樓,間隔而立,外有廊柱圍繞,下臨馬道。

函谷關通往中原的函谷古道,是一條長約十里的峽谷,這條峽谷是遠古時洪水在這片高原上沖刷出的一道裂痕,兩面峰岩壁立,高達六七十米,谷底寬處十米,最窄處只有兩米,車不方軌,馬不並鞍。

「一夫當關,萬夫莫克」的函谷關在戰國時代似乎就是「天下」的象徵,七國爭雄,六國始終未能攻克此處天險,而西秦的百萬鐵甲正是東出函谷關,成就了始皇帝天下一統的霸業。

經過一個月的整編,韓信帶兵三十萬,其中十五萬北伐軍,五萬新軍,十萬三秦降軍,駐紮進函谷關,與南北兩個盟軍對峙起來。

韓信升堂點將,招集先鋒將以上的將軍前來商議出兵之策,副帥灌嬰,謀士蒯通、酈食其、長孫沽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