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胡漢蒼穹 第303章 兵圍洛陽

天策八年,王溥的出使沒有取得石重貴所想要的結果,倒是開春之後不久,符彥卿就奉命南下,都督中原軍務,整合開封、潁昌、陳州三地的兵馬,共得五萬人,又趁著農閑,除獨丁戶外,戶抽一丁,徵調了二十五萬民夫進行整訓。和以往的無償徵調不同,這一次符彥卿帶來了張邁的承諾,許所有被抽到的人家將得到一年的農稅赦免,所以此次徵調雖是強制性的,卻未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許多人家算了一下賬覺得划算,參與起來竟頗為積極,若不是張邁計算過糧草承受力,只以二十五萬人為限,最後只怕要遠遠溢出這個數字。

二十五萬人由天策派下來的兩千五百個輔兵頭帶領,以一百人為一隊,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教得他們行動聽令,又用一個月的時間教得他們能隨軍進退,在這兩個月的時間裡又選拔出其中勇悍者五萬人發給武器,其餘人則削竹木為矛。

無論武器裝備還是訓練程度,這批人在張邁心目中離真正上戰場還遠著呢。可在五代時期的許多人看來,這樣的人手已經堪稱為「兵」了。

此次行動規模如此之大,故而天下側目,人人都知道張邁要打洛陽了。

雖然有天策的軍政系統作為支撐,但涉及到數十萬人的調度,符彥卿卻能布置得井井有條,這等規模的統籌能力,便是折德扆這樣的驍將望塵莫及的了。

……

到了三月,春已將盡,夏收時節尚未到來。民間俗諺云:「麥初黃,餓斷腸!」說的就是這個時候。

當此時也,天下四方皆不敢妄動。石重貴及其臣屬也都以為,張邁大概會等到夏收以後,才會興兵南下。不料就在這個時候,一撥撥地大軍從燕京陸續開了下來。

去年下半年,在解決了軍用糧荒以後,張邁沒有繼續將趙贊存在登州的糧食一股腦地運往北方,而是在運河沿線設立倉儲,以供往來商販食用,所以從去年十月以後開始,上下運河的商旅行人都不需要自帶糧食了,有稅關處,即有軍鎮,有軍鎮處,即有倉儲,這是一項善政,別人看見了也沒想到什麼。

沿線倉儲賣給商人的糧食,總比平常價要高几分,但這也沒什麼,總比大老遠從家裡自帶糧食划算。

稅關會卡一卡商流,人群就會在這裡臨時性地湊集,軍鎮附近盜賊絕跡,治安必定最好,再加上有倉儲供給物資,所以這三個地方中間的三角地帶,自然而然地就形成市集,有了市集就創造了收益,不到一兩個月的功夫,這些地方就對周圍形成了輻射力,周邊地區包括糧食在內的各種物資都往這邊集中,倉儲之地一邊向商旅出售糧食,一邊向周邊購入糧食——去年號稱兵災之年,官倉緊巴巴的,但民間其實還是有餘糧的,特別是鄉縣大戶,哪家沒有三五年的儲備?

歷史上除了少數幾個絕對缺糧的大災荒年代,糧食緊不緊,有時候就是個大眾心理問題。局勢如果緊張,各家各戶就會將穀倉捂得緊緊的,結果越是這樣全社會就越是「缺糧」,乃至引發民變!君不見那麼多的農民起義,在某個階段總會出現類似「劫富開倉」、「濟貧就食」的情況,可見再大的災荒,總是有存糧的,不然哪來的倉儲可開?

現在眼看局勢轉好,天策官府竟然能拿出糧食來賣給商旅,那還有什麼可害怕的?消息傳出,河北的糧價就有走低的趨勢,大戶存著糧食也不是等著發霉的,正所謂將漲買,將跌賣,看著要跌還是出手的好,雖然不至於清倉換錢,卻也有源源不絕的糧食細流向這些運河沿線的「商儲倉」流了過來。

如今正是亂世初定,商流剛剛起步,大家會覺得「繁榮」那是和之前的亂世相比較,商販的絕對數量其實還遠不能與隋唐盛世相提並論,往來商旅的絕對消耗其實不多,因此這些商儲倉設立了兩個月後,糧食儲備不見減少,反見增多。

到了天策八年二月中旬,張邁看到了各地倉儲的數據後,便傳出命令,宣布燕京大整編結束。

這次燕京的軍隊大整編,除了那些精銳番號之外,經過混編集訓後,共整出不包括精銳番號在內的一百五十七個軍府,共計十五萬七千人,屯聚於現在被稱為燕京地區的地面上,大整編既然結束,各軍將領便按照之前的安排,奔赴各重點軍防區。燕京地區只留下三萬人。

由於兵馬是四面進發,所以在萬眾矚目之下,也沒引起各方多大的不安,幾乎大部分人都沒有留意到——其中有五十七府的士兵,沿著運河南下,奔赴中原,目標直指黃河!

……

如今運河的行走已經形成了規矩,北面下來的船隻必須走西線,南面上去的船隻必須走東邊——也就是說所有人船都得靠右走,只有在閑空的地方,才允許超船,也不允許太大的船隻出現以免妨礙交通。

就目前來說,這樣的秩序已經足以保證現階段整個河北地區商流通暢了,但就長遠而言,大宗商品走運河既要分成小船貨運,又要經過二十幾個厘金稅關,成本上勢必要面臨一個瓶頸。

但運兵小船是沒這方面顧慮的。

一艘艘設計得像龍舟一般狹長的運兵船,能夠坐上二三十人,四十艘的運兵小船,就能運送一個府。不到沿線軍鎮不許上岸,上岸之後直接在軍鎮就食,晚上就都得住進軍鎮的營帳,不得外出。但每五日可以有半天的時間,上繳武器後在長官的監督下到市集散心。

於是天策八年二月中旬以後,運河上的商人們就看到這樣一個奇景:無數運兵小船從北面首尾相接、漂流而下,每艘船上都有一個隊正或副隊正掌舵,兩個人撐竿——由船上軍士輪流操作。其他人就都整整齊齊地坐在船上,要讓所有人在千里遠行中都一直挺直腰桿、目觀鼻鼻觀心是不可能的,但也只是左右顧盼看沿河風景,從燕京一直到白馬,除了船隻漏水等意外,竟然沒有士兵中途下船上岸!

這讓習慣了「兵過如洗」的商人以及沿線居民都大大見識了一番,天策唐軍的軍風士氣,也通過這次別開生面的行軍而傳揚了出去。在這個時代的國人眼中,經過這幾個月的大整編,這些新生的士兵們紀律已經變得極其出色——至少相對這個時代而言已是出奇的好。

嚴明的軍律、通常的運力和沿途早有準備的儲備接待,使得這次行軍其成本低得令人髮指,而且對沿途百姓全無騷擾,甚至還因此使得這一個月成為整段運河最安全的時期,這事說來簡單,但所有的事情都建立在「令行禁止」四個字上,當初石敬瑭就萬萬辦不到。

船隻走得不快不慢,第一批人馬十五日後便到達黃河。

這批人馬走了一半的路程後,天策的精銳部隊忽然從陸路轟然南下,鐵騎的中央,赫然是張邁的大纛!

看到這大纛難移,天底下所有人都意識到——

要開打了!

天策精銳無論步騎,人人騎馬,河北平川之地,如今又是境內行軍,所以大部隊來得好快!

南下大軍以三千龍驤鐵鎧軍為騎兵中堅,三千陌刀戰斧陣為步兵中堅,三千鷹揚在左,三千汗血在右,更有兩部前鋒——楊信部三千騎為左先鋒,折從適部三千騎為右先鋒,衛飛以三千騎射為諸路接應。燕京大閱兵所展現的精銳,竟是到了過半!

如果說,從運河南下的五十七個府的兵馬是低調行軍,那麼這三萬五千精銳騎兵南下便是高調得驚天動地!

七部人馬三萬五千騎,加上後勤一萬人,每人各帶戰馬兩匹、負重馬一匹,沿途州縣只負責草料供應。四萬五千人馬共出動了接近十五萬的馬匹!

旁觀的人只看到前後煙塵滾滾,哪裡分辨得出具體是多少人,總而言之說十萬大軍是沒人懷疑的,說百萬人馬也有人相信。

三月初三,張邁的大纛出現在了白馬渡口!

洛陽還在驚詫中措手不及,而整個中原卻已經震動了!

……

當張邁南下之際,符彥卿也揮師西進,以折德扆部為先鋒,符彥卿的五弟符彥能領三萬人守開封負責後勤,其餘二十七萬人馬走汴河水路,浩浩蕩蕩地挺向東北,和南下大軍一樣,目標都指向鄭州!

鄭州是運河東北段和東南段的匯聚地,自隋唐以來,所有運往東西二京的糧秣都在這裡匯聚,秦漢隋唐,最重要的倉庫通常都在這裡。

鄭州也是黃河中游平原的最西部,到了這裡再往西,就是周漢隋唐定為東都的洛陽了。

折德扆南下佔領開封后,手下部將一直叫嚷著要挺進鄭州,但張邁傳下命令,不許他們踏入鄭州一步。因此鄭州便在過去幾個月成為了天策政權與石晉政權的緩衝地帶,雙方因此而得以有了超過半年的「和平期」。

三月初五,折從適和折德扆會師於鄭州城下。他二人年紀相差不大,像兄弟多過像叔侄,雖然許久不見,但在沙場之上只是會心一笑,而後兩面折字大旗便飄揚而西,獵獵作響,在鄭州城下耀武揚威!

中原上至宰相將軍,下至販夫走卒,人人都知道張龍驤會南下,只是沒想到他不動則已,一動就來得這麼快!

鄭州這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