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胡漢蒼穹 第290章 鄴都易幟

折德扆的兵鋒已經逼近漳河,主力囤於邢州,因地就食,張邁的檄文傳下以後,太行以東、邢州以北、運河以西、雄州以南,絕大部分的州縣都望風歸降,就連易縣也投降了。張邁聞訊,當日就下令出征,兵馬從定安東移。

李昉在范延光的默許下輕而易舉地越過邊境警戒線,渡過漳河便進入邢州地區,在邢州城內見到了趙普,李沼、李超在河北廣有人脈,卻還沒到領袖群倫的地位,但趙普一聽李昉是奉馮道之命前去秘密求見張邁,哪敢怠慢,派了一火騎兵將他送往定安。

在邢州以南的漳河兩岸,唐晉雙方還處於戰時戒備,但越過邢州往北,天策唐軍對這片地區的施政方針已經改變,趙州、定州和祁州都已經成了後方,范質通過來歸河北士林的推舉,委任了三位德望頗高的知州,但他秉持張邁的理念,雖暫時以河北人治河北人,但趙州知州必以非趙州人,祁州知州必非祁州人,其他州縣亦然。因為三州知州所舉得人,又有軍律嚴明的遊騎兵散布州縣之間打擊盜匪維持秩序,所以政治秩序很快重上軌道。

李昉眼看沿途各州縣人心思安,心想:「我從洛陽走到鄴都,沿途都屬內地,卻是處處人心惶惶、盜匪遍地,河北才經戰亂,現在卻已經一片市井安平,張龍驤果然是真命天子!」心中更增仰慕。

他是騎馬北上,行走得甚快,兩日後便抵達定州,這時張邁已經兵臨易縣,楊光遠正發動民夫,從定州的共濟倉押運二十萬石糧食北上,李昉聽到消息便改了目的地,直接奔赴易縣。

易縣是燕地西南門戶,易縣既得,幽薊地區的西南門戶告破,幽州的守軍聞訊更加倉皇。李昉隨著來自定州的第一批軍糧一起進入城內,張邁看到押解入城的五千石糧草,心頭已是一喜,再聽李昉是馮道秘密派來,更是大喜,只是看看李昉年紀幼小,笑道:「長樂老門下沒有其他弟子了么?派了你這樣一個少年來?」

李昉介面就答道:「甘羅十二為相,霍去病二十北征,如今威震天下的鷹揚將軍,起兵於安西時也不過雙十之齡,李昉今年十六了,與楊、霍相比年紀是小些,功業也不敢相望,但比甘羅卻還大幾歲,甘羅可以出使外國,李昉代表家師來給元帥傳幾句話,卻也不至辱命!」

張邁見他在自己面前好不畏怯,還能侃侃而談,這個年紀有這份膽識就很不簡單了,笑道:「倒也有幾分急才!過來,跟我說說長樂老有什麼話要告訴我。」

他言語頗為親昵,李昉卻不上前,行了一禮,大聲道:「元帥如此呼喝來去,是要仿效漢高祖待酈食其嗎?」

漢高祖劉邦當初將進入關中時,儒生酈食其來投,當時劉邦正在洗腳,見到酈食其也不起身,酈食其深感受辱卻隱忍不發,以一番言辭分析了當前形勢折服了劉邦,使得劉邦起身行禮,這是秦末知識分子通過才能爭取了自己的地位。

范質在旁,見狀道:「元帥,李生年紀雖小,但既以士子身份來見,便當以禮相待。」

張邁看看范質,再看看李昉,便站了起來道:「請李先生上前。」

李昉心道:「這才是禮賢下士的明君啊。」欣然上前,走到張邁跟前,猛地張邁一手將他的後腦勺重重拍了一巴掌,打得他眼冒金星,把李昉打得懵了。

張邁坐下來道:「我不是劉邦,你也不是酈食其,在我面前你個臭小子擺什麼讀書人的譜!酈食其見劉邦,獻上的是堂堂正正的陽謀;你代表馮道來見我,這事是能見得光的?你就是個秘密使者!今天這裡對話,言不出大帳,法不傳八耳,陰謀就該隱秘而神速,你還在這裡跟我講究禮節?讀書都讀傻了!」

李昉怔怔看著眼前的張邁,一時間有些傻了。這是一個他從未見過的統帥。

五代的武人,大多是不學無術,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徹底地鄙視文人,根本不將文人當作一回事,這種人就是粗鄙的武夫,不學無術之餘還常常伴隨著暴虐,這類人是士林口誅筆伐的對象,政權落到這種人手裡百姓勢必遭殃,他們破壞性強而建設能力幾近於無,可以為將,不可執政,縱然一時得勢久之也必滅亡;第二類是自身雖無學問卻仰慕文治,然而因自身學時淺薄,在儒生面前容易產生自卑心理,特別是面對有名望的博學鴻儒更是如此,所以容易被文人牽著鼻子走,這種人既有心治國,便不得不將政務交給儒士打理,一開始只是具體事務,最後規章制度漸漸確立,便落入文人所建立的文治秩序而不自知,一旦國勢穩定,則其子孫多半會長於深宮婦人之手,學于斌斌君子之口,不成文弱之君那就見鬼了。

至於像楊堅楊廣、李淵李世民這樣至於入則能文、出則能武,靜能讀書、動能攻戰的文武之才,那幾乎是絕無僅有!一個國家的氣象,總是由開國者的胸襟所奠定,宋所以不如唐之恢弘雄盪,根源在此。

張邁雖然重視中原的文士,但他的視野註定了他絕不可能被儒林所欺,他胸中自有一番超越時代的見解,因此也不為這個時代的儒士所規限。群儒於他是改造的對象,而不是仰慕受教的老師。莫說小小一個尚未學成的李昉,就是馮道在此也得低頭。

屋內除了馬小春外只有范質,李昉年紀尚小,還沒反應過來,范質已在反思,他知道張邁這一巴掌打的是李昉,其實未必不是在提醒自己。自己所侍奉的這位聖主,於治國方向上從來都是極有主張的,不是自己所能左右。就算接下來這一年河北士人大量湧入,這個由中原士人充斥的東樞,終究是要按照張邁的思路來建設的。

張邁這才又朝李昉招了招手,道:「長樂老是什麼打算,你給我長話短說。」

李昉再不敢放肆,跪在虎座前,言簡意賅地將馮道的河北布局一一道出。

張邁臉上又現喜色,贊道:「不愧是三朝元老,中原的定海神針!雖然遠隔千里素未謀面,但長樂老的這個謀劃,卻是深得我心,而且比我自己想的更好!」

他輕輕拍了拍李昉的肩膀道:「李超已在平幽倉附近了?」

李昉答道:「是。」

張邁道:「好!」對范質道:「以《討石敬瑭檄》許下的諾言為上限,給予李超、李沼便宜行事的大權,讓高行周配合李超,讓折德扆趙普配合李沼,如果能爭取到鄴都,那就能少死不知多少萬人,河北的戰事也能提前結束。至於平幽倉,那更不用說了。馬上發令,六百里加急!」

范質聞令道:「縱橫交涉,這事本該歸曹將軍管的。」

張邁道:「他還沒到,難道要等他來了再辦事?發令!」

李昉這時心神漸定,脫口道:「讓小臣試擬如何?」

張邁看了他一眼,道:「好,你來。」

范質在旁提醒道:「給你的父叔,文用雅辭,給范延光景延廣,需誘之以利。」

李昉在文學上也算河北十年難見的天才,自幼學文,已是半個進士的底蘊,一筆字寫出來又快又漂亮,張邁雖嫌他才氣過重,用典偏多,便糾正了幾句,李昉聞言下筆,片刻便成,再將令文一念,張邁笑道:「不錯,是個好秘書。以後便留在我身邊吧。」

……

兩道文書便從易縣迅速發出,李超先拿到文書,卻是引而不發,跟著折德扆趙普領了第二道命令,再跟著李沼領了從趙普那邊來的一道口諾。這時趙普和李沼已經建立了溝通渠道,信使一來一回,便完成了溝通,范延光那邊也做好了準備。

第二日趙普便渡過漳水,進入鄴都,這時張邁檄文的內容都已經傳開,趙普身為天策唐軍在河北地區重要的軍事參議,來鄴都做什麼,幾乎人人心裡都清楚,所有人心中想的只是:范延光會不會投降?趙普尚未見到范延光,鄴都城內已經萬眾矚目。石敬瑭派了范延光執掌鄴都,自然不會對他全無防範,軍中也埋伏有他的暗樁,這時也開始有了一些秘密行動。如今形勢微妙,趙普才入城中,滿城就風聲鶴唳。

監軍連夜來見范延光,探尋他的口風,范延光道:「監軍不必緊張,這個趙普的來意,不用接見我也知道,但我身受陛下知遇大恩,怎麼可能有負所託,明日我會在校場接見他,咱們安排好刀斧手,如果這個使者識時務,那便饒了他,如果言語犯禁,當場斬成肉醬,煮了分食!」

校場接見,那便是無意與天策為善了,監軍聞言大喜,當晚石敬瑭的暗樁也人心稍定。

第二日范延光果然在校場上排開刀斧陣,再架起一口大鍋,鍋里熱水滾沸,又召集諸將,諸將聽了這個排布便都來了,范延光的門客侍立在旁,兩員重要部將孫銳、馮暉分居左右,李沼隱於幕後。

趙普手持檄文,昂然走近校場,對著兩邊的刀斧手和一旁的滾燙看也不看一眼,范延光眼睛冷冷地看著他,冷冷地說道:「這位就是趙參軍么?你不在邢州押糧督民,跑到我鄴都來做什麼!」

趙普道:「奉我大唐天策上將令,來為將軍送一場功業富貴,為鄴都內外數十萬軍民送一場平安。」說著將檄文一舉。

范延光哈哈笑道:「我的功業自己手創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