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胡漢蒼穹 第288章 三軍南下

面對張邁的詢問,曹元忠應道:「元帥所言甚是,如今幽雲震恐,河北人心動搖,正是傳檄而定之時!」

張邁望向范質,范質卻道:「質以為,尚欠三事。」

「哪三事?」

范質忽然跪下,行叩拜大禮,道:「元帥既欲向石賊開戰,是將問鼎天下。石敬瑭當滅,然天無二日民無二主,元帥若不即皇帝位,難定天下士民之心。」

曹元忠一愣,張邁笑道:「又來勸進,難道要我在這定安縣即位么?」

范質見張邁不再像以前一般有意推託,似有默許之意,心中大喜,忙道:「即位登基乃第一等大事,自然不能草率。」

張邁道:「那就再議吧,還有兩件事情是什麼?」

范質道:「上京大捷,至今尚未公之於天下,這段時間河北雖然一直有傳聞,卻未能篤信,若能使中原確切知道我軍大敗契丹,河北逆軍必將膽寒,士民必將歸附。」

張邁點了點頭,道:「這事我已有安排,半個月內,便有消息。第三件事情呢?」

范質道:「先前之檄文,似有不妥,趙普無學,不能為元帥是缺補漏。元帥之軍令未經潤色,雖然簡潔而豪邁,能使下層百姓一聽便知元帥之意。然質樸之行令,可以用之於胡地,不可用之於中國,可以動諸胡不文之輩,不足以動中原有識之士。以如今形勢,需再行一道正式檄文,以堅天下士林歸附之心。」

這話說的委婉,其實是委婉責備上一道檄文太過草率粗魯,尤其那句「可以用之於胡地,不可用之於中國,可以動諸胡不文之輩,不足以動中原有識之士」,是在提醒張邁不能用對付胡人的手段脾氣,用來對付中原。

張邁來自一個斯文末世,傳統文化,一掃殆盡,身上是一股質勝於文的野氣,不計較衣冠,不計較禮儀,不計較文采,臨事不講道德仁義,全是赤裸裸的利害計算,有時甚至連遮羞布都不披,身上固然有幾分先秦「古風」,同時卻也很有幾分「胡化」的味道,他自穿越以來一直活動在西北邊疆,接觸的敵人大多都是半開化的胡人與半胡化的漢人,因此他直來直去、以利害為準則的野風讓天策政令能夠暢行於胡地。

但到了中原這邊,面對河北、山東,他的檄文傳出,得到響應的卻多是那些盜賊與起義軍,儒林有識之士、兩河豪強士紳只是恐懼,卻並未起而呼應,可以說並未達到張邁預想中的效果。

曹元忠在旁邊眼睛眯著,等候著張邁的反應,只要張邁眉宇間有一點怒動便要起來喝罵范質。

但張邁卻是默然,說道:「我聽你和道濟為我講說歷史,說到唐朝以後,世家大族衰亡殆盡,到了今天,難道山東的世家還有那麼強的力量么?」

范質道:「中原雖遭百年喪亂,但畢竟有上千年的文華積澱,世族雖衰,斯文的根底尚在。元帥欲服天下人心,必須身行漢家王者之表率,不可使中原士民有胡風熾熾之感。其實元帥在秦西、晉北所行仁政已經傳遍天下,有識之士,莫不嘆服,洛陽諸公也都翹首以待太平,如今需要的,只是最後推一把的力氣。」

張邁道:「是我推你們,還是你們推我?」

范質道:「元帥為天下人開創一個太平,臣下就得輔佐聖主,開創一個盛世!」

張邁哈哈笑了兩聲,抬頭望向穹頂。

他的歷史知識再差,卻也能想見五代時期中原的華夏文化必定還有深厚根底的,否則不會接下來就孕育出一個文化那麼燦爛的大宋來,自東進以來,一方面他所建立的政治秩序正在逐步改造著這片古老的土地,但另一方面,這片古老土地所孕育的英才也在潛默地滲入天策內部。這是歷史的慣性在與張邁博弈,然而這一次張邁沒有抗拒的意思,軟弱的東西固然要改掉,文明的習性,卻不必潑髒水連同孩子般地潑掉。

「好吧,就按你的意思,再擬一道檄文。」

范質見張邁納諫,喜形於色,他有倚馬立就之才,更何況在北上的路上就已經打了腹稿,這時揮筆而就,重擬了一道檄文,雖非駢四儷六,卻也甚有文采,擬畢提交張邁。

張邁讓他讀了一遍,覺得引典過多,便讓刪節,再易一稿,定稿之後,不用那些廉價的新式印刷,而是傳來這次從關中引來的十二個文士,以佳木為軸,以南紙手抄,按兩河、山東和中州的主要州鎮再加上洛陽為目的地,仔仔細細到抄寫了一遍,然後請張邁過目。

張邁隨手拿起一份,入手就覺得古色古香,和之前曹元忠搞的那些印刷品的確不可同日而語,有些輕嘆古人在文華上面的堅持與用心,說道:「這不是檄文,這是藝術品了。發出去吧。」

……

當天策大唐在雲州擬定設東樞、定河北的大計畫時,洛陽方面石晉政權正在忙著救火。

經過宰執的推舉,范延光被委派往鄴都籌劃軍務,以阻擋天策南下的兵鋒,同時飭令杜重威一定要將唐軍拖住。本來石敬瑭是要下旨斥責杜重威的,但在桑維翰的極力勸諫下才改斥責為撫慰——現在是非常時期,這時候若洛陽流露出對幽州大軍的不信任,說不定就會將杜重威推到天策那邊去!

范延光得令即行,點了幾員宿將,便外出調遣兵馬,直奔鄴都,臨行前向馮道討要了一個懂得算術的白身門人作參贊軍議的參軍,好助理兵糧後勤事務——因馮道受命負責兵糧調度和後勤配合,范延光雖然避嫌不便直接與宰相直接過往,卻也委婉地作出了示好之意,馮道便推薦了一個尚無功名的門人李昉給他。

這李昉是河北深州人氏,其嗣父李沼、生父李超都在朝為官,范質在洛陽一番激辯後,李沼李超兄弟服其宏論,感覺石晉已無前途,竟雙雙告病辭官回了河北老家,因李沼與馮道交好,便讓兒子留京隨馮道讀書。

李昉年紀甚輕,都還不到十八歲,范延光見是馮道推薦,不好推託,就署了他一個官職,卻是悶悶不樂,對他的一個心腹門客張奇蹟道:「馮樂老太算計人了,我向他要人,雖然有向他示好的意思,但他也不應該就給我這麼個小毛孩!」

張奇蹟在投入范延光門下前是個算命的,屬於下九流,讀書的水平雖然不能和大儒們相比,消息卻是靈通,這時答道:「恩主這麼說可錯怪馮樂老了。這個李昉,是前工部郎中李超的兒子,過繼給乃兄李沼作了嗣子的。他的才學且不論,就說這李氏兄弟,在河北儒林廣有名聲,交遊廣闊,人脈深厚。既是馮樂老送來,又有他兩個父親的背景,以此子為媒介,便可撬動半個河北儒林。這不是算計,是一份大禮呢。」

范延光一聽,這才轉慍為喜,道:「這麼說馮樂老的為人,還是厚道的。」

那頭李昉也向馮道告辭,臨行前問道:「先前聽說深州遭兵,學生深感憂慮,幸虧日前得到家書,知悉家父、家叔彼時訪友在外,躲過了兵災,此去河北當能與父親、叔父團聚。臨行在即,卻不知道老師有沒有別的吩咐。」

馮道說道:「此去若見到了你父親,告訴他要以家國天下為重。」

「就這樣?」

馮道沒再搭腔,揮了揮手道:「去吧!」

這時的北方中國尚武之風未泯,李昉雖是儒生也能騎馬,緊趕慢趕趕上了大隊,等他到達鄴都時,折德扆的兵馬已經攻進了邢州,目前正準備繼續南下。邢州以南人心惶惶,眼看折德扆只要度過漳河就能威脅鄴都了。

范延光老於軍伍,進駐鄴都之後,沒兩日就將數萬大軍布勒完畢,他清點糧草,整頓城防,肅剿姦細,石敬瑭派來的監軍見他行動神速,十分滿意,那張奇蹟又暗中賄賂了監軍,監軍便向洛陽發去文書,盛讚范延光治軍有度。

這時河北烽火遍地,鄴都以北許多受了兵災的家族紛紛逃入鄴都避難,鄴都以南未受兵災的豪強也派了子弟就近打探消息,范延光也一一加以安撫,又命其部將孫銳展示軍威兵力,又派遣前鋒馮暉引強兵巡視漳河。但他越是如此,滿城軍民就越是憂形於色。

范延光向門客們問計,但張奇蹟等人擅長的只是陰謀詭計,並不懂得人心大勢,一時失語,張奇蹟道:「不如就問問那個李昉。」

范延光便明白了他的意思,召見了李昉問策,李昉道:「晚生才疏學淺,不敢妄言,然而家父為避兵災,如今正在鄴都,他老人家與河北士林諸君子素有往來,頗知上下民情,將軍不如召家父一詢如何?」

范延光大喜道:「於沚先生就在城中么?那我自當前往拜見!」

范延光是個典型的武人,不見得有多禮賢下士,拜見只是說說,不過李沼曾在朝為官,不掌實權卻頗清貴,范延光也不敢太過怠慢,而且現在又用得著人家,將人請來後,安排歌舞宴會,客客氣氣地執禮詢問。

李沼一陣還禮後說自己也不知為什麼會這樣,范延光見他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就有些悶悶不樂,張奇蹟見他有些不耐煩了,咳嗽一聲使個眼色,范延光就推說去茅房,張奇蹟跟了過來,范延光道:「這個李沼,也沒什麼本事!」

張奇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