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胡漢蒼穹 第268章 上京會戰(二)

大會戰之前,雙方都不知道對方會用什麼招數,也都在臆測著對方很可能會使用的陣勢。

李臏認為,契丹人儘管近年來屢遭頓挫,但仍然可能會用他們最擅長的戰法,利用騎兵對唐軍進行中央突破。

而李臏提出的應對,就是「鈍其鋒芒,折其兩翼」!也就是中央防守、兩翼進攻之策。

同時,楊易也不打算讓戰爭按照耶律德光的想法來展開,知道契丹已有決戰之意後,便命令柴榮進擊!

……

這時上京城南的地面上,已經出現了七支部隊,可以預見,在半個時辰之內,這片土地就會變成一鍋糜亂的「大粥」!

柴榮不管不顧出城襲擊自己後方的東海室韋,率領人馬,直奔契丹錐行防線的中段而去,在這個以上京城為頂點的「∧」城寨陣勢中,遼軍人馬可以通過「∧」兩條翼線之間交通往來,唐軍要想進入,卻必須攻破上京城,或者攻破兩條翼線。

錐行線的整條左翼防線,從上京向東南延綿八十餘里,設置了十二個或大或小堡寨,堡寨之間地勢或高或低,高出來的地方契丹都修建了哨塔,上面有弓箭手駐防,要掃蕩一座哨塔必定要付出加倍的損傷,而低洼的地方,契丹則引狼河水灌入,形成半天然的沼澤——這種招數一看就是漢人的手段,乃是出於在遼漢軍之手。

整條左翼線,只有一個地方地勢低平而遠離狼河,無法引水灌入,乃是一個天然的破口,就地勢來說易攻難守,又剛好位於左翼線的中段,所以契丹在這裡用石木修建了一個大砦!名喚牛心砦。若能攻破牛心砦,遼軍的左翼線就廢了一大半!

當柴榮剛剛越過那條雷池界線,耶律頗德就下令五千東海室韋進擊,但他們剛剛出城,石堅就對柴榮增派了援軍,算算距離,東海室韋在趕上柴榮之前,就得將自己的後背賣給石堅所派的五千右軍部落軍,因此被迫調轉馬頭迎戰。

……

室韋是東北的遊獵民族,是蒙古人的前身,族源複雜,分布廣袤,分支又多,於隋唐之際,號稱有九大部落,從蒙古高原東北以至於大興安嶺北部,甚至蔓延到外興安嶺地界,其最東的一些部落靠近東海,甚至庫頁島,因此稱為東海室韋,是室韋各部中最蠻荒的一部。

那是活動於黑水白山之間的遊獵部落群,與東海女直相交界,以遊獵為生,民風彪悍,但生產方式極端落後,連鐵都不多見。近些年為東海女直所迫,漸漸離開東海沿岸,游牧於混同江流域的中游。

對全盛時期的契丹來說,東海室韋就是一群給他們捕捉天鵝的土著,而對東海室韋來說,這群人根本就不知道什麼天下大勢,所謂的天策大唐,對他們來說也無比陌生。對他們來說,契丹就已經是遙遠而強大的中央皇朝了。他們對契丹也無所謂很強烈的忠誠,當契丹召集諸部落參軍時,東海室韋諸部落不知發了什麼神經,竟然集結了好幾千人——這對他們來說是了不得的人口,加入到契丹的大軍之中。

不過,來到上京之後,他們才算大開眼界!上京對來自中原的韓延徽來說不過州郡城的格局,對東海室韋來說卻已經彷彿天上傳說了。如果他們不在這場戰爭中死去,那麼這一趟參戰對他們來說也是賺翻了。

因為去年冬天,耶律德光為了提高戰力,破天荒地打開上京武庫,將這個最蠻荒的部落也武裝了起來。東海室韋以往的武器,就是木頭與石頭、骨頭的結合!他們力大無比,能用骨頭做的箭簇射殺猛獸,但弓箭不強,刀劍不利,就連坐騎,也是那種只能山地穿行,卻不適合平原作戰的東北山地馬——更讓耶律德光啼笑皆非的是,五千東海室韋中剛來的時候,竟然有幾十個人騎著豬!

沒錯!豬!被他們不知道用什麼手段馴化了的野豬!

於是耶律德光不得不給他們換了弓箭,換了刀劍,甚至換了馬!

從武器質量來說,東海室韋得到的配備幾乎就是最差的,但相對於他們原先的裝備來講卻已經跨過了不止一個層級了,因此東海室韋當初參戰,是類似於鄉下人進城,迷迷糊糊來的卻充滿了新鮮感,但得到了契丹的全面換裝之後,就對契丹產生了感激心理,因此此次出城作戰,十分賣力。

他們出城之後,只知道契丹老爺是要求自己去打那支來攻擊的部隊,但走到中途,發現有人來襲擊自己的背後,這些東海室韋可沒什麼軍事素養,連嚴格聽從命令的概念都沒有,打仗對他們來說就是打架,不過有個好處,就是膽子大,有人從背後來襲擊自己,他們也就忘了初時的目的,轉過身來就打!

去年冬天,臨潢府遭遇到了極其慘重的損失,在缺乏各種物資的情況下,不少部落都由於給養不足而在苦寒之中體力嚴重流失,但東海室韋可能是上京城內最耐寒的民族,他們的皮比起野獸來也差不了多少,臨潢府的冬天對他們來說也沒什麼,相反,契丹發下來的食物對他們來說已經足夠,因此在上京各族中,保有相當好的精神與體力,這時反戈一擊,以一種散漫到全無章法的方式向石堅派出來的五千人馬打去。

這就不是一場戰鬥,而是一場群毆。

……

如果東海室韋面對的是中原的遠程射擊部隊,還沒接刃他們就會倒得七零八落,如果東海室韋面對的是鷹揚主力,哪怕只有五百騎也足以把他們沖得七零八落,如果東海室韋面對的是奚勝的陌刀戰斧陣,那就是一堆會動的肉自己走向絞肉機。

但對面開來的,是隸屬於石堅麾下的漠北部落軍,就部落文明程度來說,他們比東海室韋要高出一個檔次,但凶蠻程度來說又要低了三分,他們腦中已經有了「戰爭」的概念,也知道天策與契丹之間的「爭霸」是怎麼回事,但是他們的士氣卻很低,和對契丹抱懷報恩心裡的東海室韋不同,他們就是走投無路才投靠了天策唐軍。

因此兩支隊伍剛剛交鋒,還不很習慣從契丹那裡換下的戰馬的東海室韋就陷入被動,他們被衝擊成了幾塊,五千東海室韋對上五千唐屬漠北部落軍,那就是一萬人的大戰鬥,這些東海室韋是從遙遠的山間走出來的,是由於無數個小部落組成,平常他們見的最多的打架就是幾百號,現在猛然處於這等大型戰鬥中時無不手足無措。

可是,這些蠻橫而嬌悍的人有個最大的好處,那就是不怕!戰場沒有懼怕感的人會很快就適應下來,五千人幾乎就是按照各自的本能,幾百個人甚至幾十個人地各自為戰!騎馬不習慣了,乾脆跳下來廝殺!

他們的種族特徵太明顯了,就是不用眼睛看,光用鼻子都能分辨敵我,反正不是自家人那就殺啊!

因此在初期的混亂過去後,竟然很快就佔據了上風。

……

差不多也就在這時,五千渤海騎兵趕到了。

渤海是東北大族,靺鞨人在隋唐之際建立了渤海國,在最強盛的時候幾乎統一了大半個東北,正如共和國時代把境內所有民族的人都叫中國人,在渤海國時代,所有認同渤海國的國民也都成了渤海人——而不僅限於其主體民族靺鞨。

渤海長期臣服於大唐,崇拜唐朝文化,和東海室韋這種還沒開化的土著相比,渤海人的文明程度就高得太多了,在立國二百年間,全面仿照唐朝的典章制度,學漢語,穿漢服,寫漢字,漢化得無以復加,再加上其人種本與漢人相近,其中很可能有漢人混血的原因,若將穿戴相似的一個渤海人和一個中原人放在一起,張邁未必分辨得出誰是漢人!

對室韋來說,契丹是文明發達的「上國」,而對渤海人來說,契丹卻就是一個蠻族,契丹文明能夠突飛猛進,除了得益於漢地文化之外,和征服渤海也是有關係的。

渤海滅於契丹,因此對契丹有滅國只恨,他們畏懼於契丹的強勢,卻又看不起契丹——渤海人對契丹的態度,其實和中原漢人也沒什麼兩樣。而契丹對渤海人的態度,於對境內漢人也差相彷彿,一直以來都是一邊打壓、一邊利用、一邊限制,直到去年冬天,在失去大量漠北兵源之後,才不得不對渤海人進行大量武裝。

渤海人在全盛時代所營造的生活已經接近燕雲地區的漢人族群了,契丹發下來的食物,東海室韋覺得是美味,渤海人卻覺得是豬食。因此渤海人得到裝備後的態度卻於東海室韋不同,大部分人並未因此感恩,他們並不是很樂意與漢人作戰,只是形勢所迫不得不戰。

這是一個已經懂得命令與秩序的民族,這也是一支有著較為完善軍事組織的軍隊,如果說,東海室韋完全就是一群烏合之眾,那麼渤海軍就是一支相對合格的古代軍隊了,但這五千渤海的士氣卻像是怠工者。他們受過訓練,卻不願意進行肉搏近戰!

……

本來,五千東海室韋已經穩住了陣腳,並有漸漸佔據上風的形勢,但五千渤海軍接近後,卻並未馬上讓戰場造成一邊倒的局勢,他們甚至沒有第一時間沖入戰場與東海室韋呼應,反而以包抄之姿漸漸靠近,彷彿幫忙,又彷彿沒有幫忙,謹慎得過分。

而就在他們還沒有與五千唐屬漠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