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胡漢蒼穹 第113章 糧食問題

天策唐軍的每一次勝利,都能夠刺激境內工商業的發展。

這次北庭大捷,從冬季第二個月到春季第三個月,在五個月內收取了從小孤山到滅爾基這樣橫跨八千里的廣袤區域,雖然,這次戰爭發生的地方並非工商重鎮,但這裡物產豐富,天山北麓的綠洲,伊麗、碎葉兩道河流淌過的地方也都是西域富饒之地,誰都曉得,只要唐軍能夠穩住局面,未來這些地方便都是聚寶盆——這些還只是計算農牧收成,若再算上其它的物產,則唐軍剛剛打下來的這片疆土究竟有多大的潛力尚屬未知數。

當然,在現階段,北庭以及嶺西兩河流域所帶來的主要還是負擔。北庭去年天氣不好,冬天遲遲無雪,後來又重雪成災,讓駐軍損失了許多的羊群。幸好仗是打勝了,楊易在張邁出發之後馬上下令休養生息,他算定了漠北近期斷然不敢也無力西犯,所以除了留守必要的兵力扼守要衝之外,便將其他大部分的兵力都下令賦閑,讓他們以放牧頤養身心。而無法進行生產的軍民則大多發至高昌、龜茲、沙州就食。

這幾年來接連的戰爭讓北庭損失了大量的人口,原本就廣闊的北庭盆地越發顯得地廣人稀,所以唐軍駐留的軍民能夠選擇最為肥美的綠洲駐紮放牧也有隨從而來的農民在這裡種植一些易熟的作物,楊易以身作則,號召所有賦閑的士兵在閑暇之際自產部分口糧,以此抵消糧食的消耗。饒是如此,北庭在春夏之際還是不得不從龜茲、焉耆、高昌、伊州、沙州五地轉運約二十萬人一季的糧食,加上路途上的消耗,這個數字還得翻倍。

天策二年的北庭戰爭,已經將天山南麓龜、焉、高、伊、沙五地的官倉軍倉備荒倉搜刮一空了,而天策二年這五個地方的收成眼看又不算好,要從涼蘭運糧過來路途太遠成本太高,北庭那邊一加催逼,整個市場的糧價登時看漲!

大富貴從災荒來!

其實天山南麓官倉軍倉雖皆告罄,但民間其實尚有不少存糧——因天策軍打下這些地方之後,這些地方馬上就進入穩定狀態,比如龜茲與焉耆已有四五年無戰事,高昌沙州亦有三四年無戰事,相比以往的統治者,天策政權其實是很寬容的,百姓在連續幾年的穩定中很容易能省下口糧盈餘來,以當前甘隴的生產力而言,農民們有兩到三個平年,就能在上交糧稅之餘節省下一年的口糧。若是豐收,則一年之餘糧幾乎可備一年之荒。有了盈餘,除了自家備荒之外就可能賣給糧商取利。

而甘隴位於絲綢之路上,往來商人甚多,商隊行走萬里,當然不可能從入境開始就把一路上的口糧備好,而必須花錢沿途消費,所以絲綢之路各地都有糧商,且其生意十分穩定。

過去的兩年由於要備戰,甘隴道上官家的府庫常常告緊,而民間——尤其是大糧商們的私儲卻越來越多,這些商人是很有眼光的,他們看出天策唐軍要用兵,要用兵就得用糧,官糧告罄就得從民間取血,一抽民間血液,整個市場行情就要走高!也就是說,他們囤積了三四年的糧食,現在到了拋售的季節了!

早在二月的時候,當鄭渭收到了洛甫從高昌發回來的文書,整個眉頭皺成了一團,郭汾這時身體已經大好了,精力十分充沛,半點也不像剛剛生產完孩子一個月的婦女,每天她都要花半天陪孩子,剩下的時間便都照看政務。

「沙州的糧價,已經升到了平時的兩倍,伊州三倍半,高昌四倍,龜茲三倍,焉耆三倍半。」鄭渭道:「糧商們出手很少,又限定每人每戶每天只能買一次,現在市面上,買點口糧都要排隊,幾乎有價無貨!」

「看來他們手裡也沒有很多存糧了。」郭汾來自底層,對民生疾苦知道得很深,但對於商業畢竟不夠通達。

「哼!他們不是沒糧,而是還在等糧價繼續攀升!」鄭渭冷笑一聲,說:「龜茲、焉耆、高昌、伊州、沙州,五地所產餘糧流入商貿的,多集中在龜茲、高昌——這時我境內絲路中段的兩大重鎮,這兩個地方的糧商,我估摸著,應該有足夠五十到六十萬人吃半年的存糧。」

郭汾臉上現出極為驚駭的神色來:「有這麼多!」

張毅在一邊也覺得有些不可思議:「沒這麼多吧。」

「有的。這幾年我一直盯著他們,他們在尋常年景都只是應景地吐出一些維持生意,在豐收那一年更是只是將新糧進、陳糧出,就總數來說,幾乎可以說是有進沒出!數年所積,足以達到這個數字——也許還不止!」

鄭渭能夠知道這個內幕,其實還有一個原因——他鄭家就是存糧大戶!在高昌的那個倉庫就積攢了足夠五六萬人半年用度的存谷!鄭渭日常曾聽鄭濟提起,說他家在糧米這一塊佔據了境內絲路中段約一成的份額,所以他也不必再找人明察暗訪,直接就估測除了這個數字來。不過這一點,他就沒透露了。

張毅一聽憤然道:「這些奸商!若是他們肯抒國之困,那麼咱們這個困境便不成困境了!」

郭汾也道:「高昌、龜茲是我們在天山南麓最靠近北庭的兩座都市,我們這次從北庭的賦閑士兵也多在這兩個地方就食,若這些商人能夠深明大義,開倉平抑糧價……」

鄭渭聽到這裡苦笑了起來:「夫人啊,他們等了三四年,等的就是今天啊,這麼大的糧食存儲,三四年間的搬運、以陳換新、穀倉防蟲防火,所用的人力物力,已足夠讓每一斗糧食平添一倍成本了。如今正是出手的時候!過了今年,來年北庭的糧食肯定會有盈餘,到時候糧價就會走低,若高昌、龜茲等地再來一個豐收,這些人就都得破產!這是身家性命所系,怎麼可能為了大義而開倉平抑糧價?」

楊定國聽得鬍子一翹,道:「他們這不是發國難財么!」

「是的。」楊易道:「平時米賤金貴,他們就以低價收米,現在米貴金賤,便是他們收金的時候了。」

楊定國道:「賤收貴賣,這個道理我也懂得,不過賺錢也得有個度,現在國家有難,他們還做這樣的事情,還有當這個國家是自己的國家嗎?鄭長史,你這就發一道命令,給他們一個公允的價格,讓他們按照這個公允的價格開倉賣糧。」

鄭渭怔了怔,下命令讓商人按照命令中的價格賣糧?這種「辦法」,也就武人才想得到,鄭渭可從沒想到可以這樣做。實際上這根本也不可能行得通。

「他們不會開的。」鄭渭苦笑道:「我們真下了命令過去,他們一定推說沒糧了。」

「他們不開?哼哼,」楊定國道:「我現在就帶一府兵將過去,就將他們的糧倉開了,看他們怎麼樣!這麼多的糧食,諒他們也藏不住!」

鄭渭嚇了一跳,要說派兵強行開倉,又何必楊定國親去?隨便派個都尉在高昌或龜茲轉一圈也能橫掃了,但這樣一來,天策政權在商人中的信用就全垮了!

郭汾雖然氣惱商人無義,然而也知道這樣做不妥當,問道:「我們以往是怎麼做的?」

鄭渭道:「以往我們是以商導商。咱們手裡準備著大量的糧食作為平準儲存,若見緊急時,則將糧食放出,以此導引糧價。但現在我們在高昌、龜茲的糧倉全都空了,別說平準儲存,連北庭回來的軍士,我們都只能發錢,沒法發糧給他們了。咱們手裡沒了平準糧食,空口發文書,那文書到了商人那裡就是一張廢紙。」

「等等!」楊定國截住他,道:「你剛才說,我們從北庭回來就食的士兵,也都是發錢不發糧?」

「是的。」

楊定國一聽急了:「這麼說來,我們的兒郎們拿到錢以後,還可能會因為買不到足夠的糧食而吃苦挨餓?」

鄭渭有些尷尬,一時沒法說是,因這事他也是有責任的,然而他又沒有選擇——所謂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因他手中沒有物資(指在高昌龜茲一帶沒有物資),所以只能發錢。就算是這錢,也還是向商人借的。

楊定國看到他的表情就知道答案是肯定的,忍不住怒道:「鄭長史,你可知道這樣做是什麼後果!兒郎們在前線拼死拼活,回到後方卻發現一堆沒良心的在發國難財,而自己拿到的一點補貼卻連一斗米都買不到,他們心中會怎麼想!他們的心境一旦變化,以後再上戰場還會捨命打仗嗎?這可是動搖國本的大事!你怎麼可以處理得如此荒唐!」

接連被楊定國罵,雖然楊定國是長輩,但鄭渭也不是沒有脾氣的人,哼了一聲道:「楊國老,按照你說,我該怎麼做?」

楊定國一時愣住了,道:「趕緊從涼州調糧過去啊!」

「涼州倒也還有存糧。但對高昌來說這裡是遠水,哪裡救得了近火!」鄭渭道:「這可不是運些許貨物,而是運數十萬人的口糧!糧食從這裡運到高昌,最起碼得一個多月,這一個多月,路上消耗的糧食,需得準備多兩倍的物資,我們如今國庫是欠債運營,哪裡能夠經得起中途的浪費?且從這裡運過去,成本也差不多要翻倍,如果我們按成本入市,照樣解決不了高昌的糧價問題,若我們虧本入市——國庫又經不起折騰。北庭的這一仗打得我們軍民疲憊,國庫空虛,對外我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