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長安東望 第040章 大唐真的沒了

龜茲在鄭渭與楊易的聯手之下漸趨穩定,到十月底,安守敬率領五千多名士兵進駐龜茲,這些士兵的兵源主體即安守敬曾經提到過的疏勒邊荒地區的諸部落,他用麾下舊部作為骨幹,將之統合之後東進,接替楊易鎮守溫宿地區,在這一帶一邊放牧,一邊訓練,一邊維護著疏勒到龜茲之間的糧道。這時疏勒方面已有餘力接濟溫宿地區的軍資,同時還能從龜茲方面調糧,所以安守敬在這個地區過得並不如楊易那麼艱苦。

兩個月前鄭渭以龜茲地區剛剛經歷過一場戰爭,草原地帶人口銳減,就提議將安守敬所部遷徙到阿羯田山一帶,以充實龜茲的人力軍力,鄭渭調不動安守敬,先得徵得張邁的同意然後再由張邁發出調遣令,安守敬接到命令後又得安排各種遷徙事宜,因此直到現在才開到龜茲境內。

這五千兵馬抵達以後鄭渭心頭大定,就在這時高昌方面傳來了大捷的消息,滿城聞訊無不歡慶,同時傳來了張邁的命令,要鄭渭、楊易趕往高昌相見。

高昌一旦攻取,龜茲內部的形勢也跟著徹底改變,安西唐軍以連捷之威擊滅了心懷鬼胎者最後的幻夢,鄭渭這段時間的整合則讓本地人產生了思安之心,再加上安守敬的到來,這個地區已經變成了一個安穩的後方。

所以鄭渭接到張邁的調遣令後就來尋楊易商討趕往高昌的準備。

楊易道:「聽說高昌此刻糧食奇缺,我還是不帶那麼多人了,就帶上一府府兵,其他人都留給安叔叔。你那邊最好帶上糧草。」

頡利臨走之前將高昌糧倉付之一炬的消息市井百姓大多不知道,但鄭渭自然知曉,說道:「龜茲存糧雖然不少,但要從這裡運到高昌,一來耗費太大,二來耗時太長,我想還是得從焉耆運。」

楊易問道:「焉耆那邊存糧足夠供應高昌么?」

鄭渭道:「按庸叔傳給我的賬本是還有餘糧的,可是如今天寒地凍,路上行走十分困難,輕騎踏雪可以過去,但糧車轉運就很麻煩了。張龍驤發來的文書中說遍收天山、柳中、蒲昌之糧也只夠支撐四十日之糧,焉耆的糧食轉運到哪裡也不知道是否來得及。」

「那就不管他了。」楊易道:「救急的事情,只能靠前方自己想辦法了。」

兩人各自準備了一番,楊易將防務交託給安守敬,然後便護送鄭渭、法信等東行。

從龜茲到高昌的道路都在天山以南,自漢朝開通西域以來這裡已經形成了一條康庄大道,眼下又皆成為安西唐軍境內,楊易麾下的騎兵都不用帶上太多糧食,輕裝上路走得自然極快,到達焉耆時發現郭師庸和奚勝竟然也趕往高昌去了,焉耆的防務已經改由他的副將楊桑乾接掌。鄭渭也找不到他的二哥鄭濟,原來鄭濟也去了高昌,不過他卻是自己去的。

鄭渭暗暗詫異,過焉耆後與楊易道:「這事可有些奇怪了,大都護麾下如今見有薛復、石拔、慕容春華等人,至於都尉以下將領那就更不用提了,將才應該夠用了才對,怎麼還調老郭將軍和奚勝?」

楊易道:「召集這麼多人,多半是要討論接下來的大局走勢。高昌雖然拿下,不過我聽說這次卻是讓回紇人近乎全身而退了。現在毗伽雖丟失了半壁江山,以後可得改叫北庭回紇了。不過嶺東回紇尤其是毗伽這一部游牧習性極濃,高昌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被征服地,是他們休養享受的地方,天山以北才是產生精兵強將的源地,我聽父親說,南疆雖較北疆富庶,但小西域自古總是北疆強於南疆,毗伽只要本族軍隊保持基本完整,暫時丟失高昌也不至於造成致命的傷害。他們回到北疆以後休養生息,隨時都可以捲土重來。加之他們剛剛在我們手裡吃過虧,比起之前更了解我們的虛實,往後只怕會變得更難對付,所以我們和毗伽的對決其實才剛剛開始。什麼時候將北疆清洗乾淨了然後移十萬漢民過去,這場仗才算告一段落。」

張邁所說的小西域就是不包括蔥嶺以西地區的,也是華夏在西域的基本盤面,其範圍大致與今天的新疆相吻合,南疆與北疆雖然都屬於小西域,但一列天山山脈卻造成了這兩個地區生態與文明的截然不同。北疆更加靠近漠北,草原氣息濃郁,民風亦較南疆剽悍,南疆雖然也有牧場,但農業的比重極大,而天山南麓的絲綢之路又貫穿全境帶來難以統計的商業財富,所以南疆之富遠勝於北疆,但民風也較北疆為柔弱。

過銀山以後,路上遇到焉耆發往高昌的第一批糧草,同時聽到了最新的消息:毗伽的大軍眼看在山南立不住腳而天氣又越來越冷已經退到山北去了,同時歸義軍已經趁勢佔領了伊州,眼下已經派出使者與安西軍聯繫。

這一日遇到了一場大風雪,即便是輕騎部隊也只好暫停一日,第二日要冒雪趕路時西方追上來一個信使,報道:「于闐世子李從德率領一萬大軍已經趕到了蒲昌海,要來與我軍會師滅胡。」

鄭渭和楊易聽了都又驚又喜,現在毗伽已經被張邁擊退,但計算時間,于闐發兵之時應該還不知道這些消息,楊易嘆道:「咱們結交得到這麼一個盟友,當真是上天所賜!」鄭渭忙問:「除了太子李從德之外,這支部隊還有什麼要緊人物沒有?」

使者道:「主帥是李從德,副帥則是檢校太尉馬繼榮。此外文安公主也來了。」

鄭渭看了楊易一眼,笑道:「看來人家從德太子這次可不僅是來與我們會師,更是送妹妹成親來了。」

楊易嘿嘿一笑,便派了一火親兵趕往蒲昌海,先代表自己和鄭渭慰問從德太子,並邀于闐軍進駐焉耆就食。

使者去了以後,楊易對鄭渭道:「如果歸義軍能夠像于闐這樣與我們同心同德,那我們還擔心什麼毗伽?就是毗伽、阿爾斯蘭、薩曼再來一次三面進攻我們也不怕了。」

鄭渭怔了一怔,隨即悟道:「哎喲!我真是愚笨!怎麼到現在才想起來!我知道大都護為什麼要召集我們了。」

楊易亦是有大局觀的人,見鄭渭是被自己剛才的話所觸動,馬上也就想到了他想法:「你是說與河西的關係?」

「不錯!」

這時副將來報說軍隊已經整備完畢,隨時可以出發,楊易道:「先上路吧。」

一路上兩人各自無法,分頭沉思,走到晚間安營紮寨這才又碰頭交流想法。楊易與鄭渭都很明白自己在安西軍中的身份,無論是對安西軍政兩方面還是在張邁的心目中都有重大的影響力,如果能在路上達成共識,那麼他們的意見將很可能會成為此次決策的一個方向。

楊易自見到鄭渭那天開始兩人就沒少吵過架,楊易對鄭渭總是冷言冷語,但鄭渭落難之際卻是楊易出手相救,鄭渭萎靡不振之時也是楊易出言相激,當郭師庸等老一輩將領都反對為鄭家報仇時也是楊易仗義執言,此事之後鄭渭對楊易也未有一句多謝,遇事交接常是公事公辦,在外人看來似乎這對文武之間十分冷淡,但只有張邁、郭洛等寥寥數人才能體味到兩人關係的微妙。

這時於雪夜之中同帳抵足而眠,說的卻都是安西與河西的關係。

楊易道:「曹家最近對我們的事情好像變得積極了,但我一直不相信他們會轉性。朋友相交,有傾蓋如故的,有白髮如新的,于闐和我們就是傾蓋如故,歸義軍那邊,嘿嘿!我可不奢望能與他們做真正交心的朋友——不過呢,那也是好事。」

鄭渭一奇,道:「好事?」

楊易道:「當然是好事,你想想,如果歸義軍也像于闐那樣對我們出於至誠,我們反而不好動他們了。」

他這句話沒有說盡,但鄭渭何許人也,馬上就明白楊易的意思是要將歸義軍直接吞併。

楊易道:「我讀的書雖然沒你多,可大略的史事也知道,從來靠著拉攏、整合起來的領土,都會留下太多的老舊勢力,比如河西,如果我們是靠結盟、聯姻、威壓、排擠之類的手段逐步與他們合併而取代曹家,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但那樣時間太長,而且往後很多事情反而難辦。又要顧忌這個,又要顧忌那個,我在外頭領兵到無所謂,但你管內政,如果要推行一些新的東西,我敢打包票,一定會左碰壁,右碰壁,碰到你沒法改革為止!倒不如像對付疏勒一樣,用兵枚平了,瓦解掉原有的勢力,只留下一些聽話的,將河西變成一張白紙,那樣你反而好辦事。」

楊易是個不好讀書的人,但畢竟是郭楊魯鄭第二代中的佼佼者,從小接受了嚴格的教育,肚子里有點底子,在溫宿的那段日子,還有在龜茲閑居的這段時間,一有空也常找書來讀。西域地區書籍難覓,但他畢竟是一方大將,找幾本史書還是不成問題的。

鄭渭對楊易會說出這樣的話來並不感到奇怪,實際上如果交到自己手中的領土與百姓真的可以像一張白紙一般任他畫鄭渭是求之不得,不過呢,「阿易啊,你可知道那樣意味著什麼嗎?」這時帳篷內氣氛甚親,鄭渭就沒文縐縐地稱楊易的字,直接叫他阿易。

楊易笑道:「要將河西變成一張白紙,首先就得將曹家的勢力連根拔起,不但要瓦解他們的軍隊,滅他們的人,還得將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