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長安東望 第002章 決策東征!

眼見張邁的態度如此強硬,毗伽的使者道:「張大都護,莫非你真要同時與我高昌以及八剌沙袞開戰么?」

高昌在東,八剌沙袞在西,若是同時進攻安西,唐軍勢必首尾難以相顧,張邁想到此處,臉色不由得黯然下來。

毗伽的使者見狀,趁機道:「溫宿、蔚頭雖然是綠洲,但水淺地薄又無險可守,得之不足以強國,棄之無損於大局,與其據此無用之地而招諸國之怨,不如棄此雞肋而結大國之歡。張大都護以為如何?」

張邁沉吟不語,命諸將諸曹都退下,然後才道:「尊使唐言流利,言語雅正,莫非也是我大唐後裔?」

毗伽的使者笑道:「在下乃是回紇汗族宗派,不過我曾祖一代曾與敦煌漢家名門聯姻,所以說來也有幾分香火之情,幼時又在寺內讀書,得蒙高僧指點,頗曉中原詩書,也取了個漢家姓名,喚作盧學道,字明德。」

張邁大喜,道:「那便是自己人了!」因嘆道:「盧兄才學見識,令人敬佩,我也不瞞明德兄了,我其實也不願與毗伽可汗為敵,只是溫宿、蔚頭雖然無足輕重,但我新任大都護便下令割地,若消息傳出,只怕軍民會認為我對外軟弱,從此對我離心離德。此外邊將楊易擁兵自重,飛揚跋扈,又因打下了蔚頭、溫宿,便自認為建立了不世奇功,一直主張對外用兵,雖被我強行壓住,但我要是答應了貴國大汗之情,割讓兩地,只怕會引起他心中不平,趁機生事。這內外兩處憂患已經困擾了我多時,正如明德兄所言,蔚頭溫宿雖然棄之不足可惜,但我國內自有難處,因此難以從命。」

盧明德心中一喜,暗忖:「原來他有這樣的內憂。」乃說道:「張大都護,英雄處世當分清楚輕重緩急,外患能解則解,內憂當除則除,若是一味順從部下窮兵黷武之求,而向敵國逞強,我只怕大兵壓境之時,內憂外患一起發作,那時候張大都護便悔之晚矣。」

張邁聽得悚然變色,默然良久,才道:「如今我已經穩住了西線,疏勒百姓也是人心思安,若能內除悍將,外聯大國,那我在疏勒這花花江山便坐穩了。明德兄,你學問淵博,腹中必有良策,若能幫我指點一條明路,助我消除內憂外患,張邁必有重謝!」

盧明德目光閃爍,卻道:「我只能跟張特使說,與兩大汗國對抗絕非明智者所為,至於安西國內之事,就不是外臣所敢介入的了。」

張邁沉吟良久,引了盧明德進密室,然後才說道:「盧兄,我已看出你在此事上必有獨到見解,張邁不是要你介入我安西內政,只是想向你請教一個消除這內憂外患的良方。」

盧明德再三緘口,張邁再三請教,又道:「只要盧兄肯出言指點,事若成必然有重謝,事若不成我也不敢有怨。」盧明德這才微微一笑,說:「其實這個倒也不難,張大都護如今既為安西之主,只要下一道命令將楊易押解到疏勒,服則囚禁,不服則殺,那不就行了?」

「這個行不通!」張邁道:「楊易屢有戰功,而且他又是我妻舅郭洛的妻舅,三家做的是連珠姻,我若無故殺他,不但國人不服,而且家中會有大變。再說楊家在軍中根基深厚,他父親又是副大都護,位高權重,父子兩人一內一外互相勾結,我別說是要殺楊易,就算只是解他的兵權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盧明德沉吟道:「若是如此,只能用『死榮』之計了。」

張邁忙問:「什麼是死榮之計?」

盧明德道:「國有大將,即親且重而為主上之患,欲除之則恐國人不服、社稷動蕩,便遣之以迎大敵,使之死於疆場,而後人主再厚加封賞,如此則大患得除而人心不失,內憂外患一併治癒。」

張邁大喜,道:「若能如此,那當然是好,只是楊易乃是我安西第一猛將,本身已有萬夫不當之勇!手下三府將兵個個如狼似虎,聽說這半年他又在溫宿、蔚頭募集人馬七千多人嚴加訓練,將牧民全變成了輕騎。如今已成了氣候,就是真要坑害他恐怕也不容易。」

盧明德笑道:「獅子如果落入陷阱,爪牙再怎麼鋒利也就都沒法傷人了,蒼鷹如果被網罩住,就算平日能飛翔萬里,在羅網中也就只能坐困等死。人主要殺大將,何愁沒有機會?只要結一外援,布置好陷阱,拿捏好時機,再下一道命令讓大將往陷阱裡頭鑽,一輪箭雨就能幫張大都護永遠解決掉這個心頭之患。」

張邁道:「只是我卻去哪裡找這樣一個外援?盧兄,這事還是得請你幫我一幫。」

如今安西唐軍崛起得太快,楊易吞併了蔚頭、溫宿以後,已經嚴重威脅到了高昌回紇的安全,盧明德心想自己若能挑撥得安西境內君臣火併,無論最後誰勝誰負,對高昌回來來說都大有好處,口中卻說道:「這個我如何幫得上?」

張邁見他不肯,哼道:「若是盧兄不肯幫忙,這割讓溫宿、蔚頭的事情就不必再提,這就請回高昌去吧。」

盧明德一愕,才道:「其實如果張特使要接納外援,龜茲、高昌都願意幫忙,若張大都護需要在下奔走,在下也樂於效命,只不過安西剛剛吞併了溫宿、蔚頭,這邊奪人土地,那邊卻又要來交朋友,骨咄與我毗伽大汗可未必能夠就信任張大都護你啊。」

張邁大喜,挽了盧明德的手,低聲道:「吞併溫宿、蔚頭的,是楊易,不是我。溫宿蔚頭算得了什麼!如果這事能夠成功,這溫宿、蔚頭,就當是兩國幫我解除內憂外患的酬金。至於明德兄這邊,我另有重謝。」頓了一頓,又說:「不過此事須得做得機密,我想派我的心腹使者隨明德兄回去,明裡就說與骨咄、毗伽兩位可汗商討開通商路之事,暗中卻藉機與明德兄一起布置天羅地網。明德兄以為怎麼樣?」

盧明德笑道:「這樣安排最是妥帖。」

高昌、龜茲在回紇人進入之前就都已經是西域古國,商業氛圍十分濃郁,張邁已經打通了河中商路的消息盧明德也都已經聽說,如果能順利實現通商,那麼對安西這邊來說是將絲綢之路向東延展一千五百里,而對龜茲、高昌兩國來說是駁接上安西、薩曼已經形成的四五千里絲綢之路,同樣是龜茲、高昌兩國商人是渴盼的事情。

張邁便派了李臏前往,盧明德見是個殘廢,暗中冷笑,心想:「看來這位張大都護也只是外表風光,內里或許已經被楊氏架空了,手頭都無人可用。」他在疏勒留了三日,張邁每日都親自作陪,又送了一柄寶刀、一匹汗血寶馬給他,把盧明德樂得心下開花。

三日後盧明德辭行,李臏也跟著去了,張邁馬上請來副大都護楊定國、大都護司馬劉岸、大都護長史鄭渭,召集見在疏勒的中郎將郭師庸、安守敬、薛復,再加奚勝、唐仁孝和石拔三個都尉開會,人一到齊,張邁道:「先說一個人事變動,奚勝功勞卓著,能力超群,我想升他為中郎將!」

眾人都稱應該,一起向奚勝賀喜,石拔更是鼓起掌來,大叫:「早該升奚大哥了!」

奚勝素來低調,但這時臉上也掛滿了笑意——他妻子剛剛給他添了個兒子,如今又升了官,可以說是雙喜臨門。

張邁又道:「如今我們已經在疏勒站穩了腳跟,今年的農忙也已結束,只等來春冰破就種春小麥。我準備在來年小麥一熟,便舉兵東進,與沙州歸義軍在龜茲、焉耆一帶會師,一舉收復安西四鎮中剩下的兩鎮,各位以為如何?」

諸將聽了這話都忍不住精神一振,石拔更是熱血沸騰,叫道:「那當然好,我都等不及了!」

張邁望向鄭渭,鄭渭道:「這個時間很不錯,只要小麥有平常年景的收成,東進的軍糧便沒問題。」

楊定國道:「只是我們若要東進,卻要防止敵人從西線突入。如今西線雖然,如果東進的大軍能夠速戰速決,西線諸國就不敢妄動,但如果東線戰事拖延,那時就算薩曼不動手,薩圖克和阿爾斯蘭也會心生異志。」

張邁道:「未慮勝,先慮敗!我們在西線有兩條防線,第一條是庫巴、衝天砦、亦黑三座,這三個地方都是易守難攻的山城,如今郭洛手頭有八個折衝府的正規軍,此外這幾個月里他又訓練了數千民兵,再加上我們之前已經把西面諸國打怕了,我相信以郭洛的本領,應付西面的變故應該沒有問題。退一萬步講,萬一局勢惡化,郭洛抵擋不住,那便撤入托雲關,憑關而守,保住疏勒應該不難。我現在所擔心的,卻是疏勒這邊能調用多少兵力東征。」

疏勒攻防戰前夕,安西唐軍共形成了十三個府的正規軍,此後西征路上,又在寧遠練成三個府的新軍,共有十六個府,西徵結束之後,安西唐軍轉入建設階段,除了東面的楊易和西面的郭洛各有訓練民兵、牧騎之外,疏勒本地幾個月來卻一直沒有擴軍。如今這十六個府的正規軍力裡頭,托雲關駐有一府,莎車駐有一府,郭洛統領關西八府,楊易統領東方三府,疏勒之內只剩下三個府的正規軍,正是外強中虛的格局。

郭師庸道:「我們除了十六個府的府兵之外,尚有騎卒五千人,步卒五千人,這一萬人都已解甲歸田,但如今農忙已過,可以從中挑選精銳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