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遼東王 第285章 目無朝廷

《孫子兵法·變篇》:「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等到和眾將表明了征伐室韋的決心後,陳克複又和李奔雷等將領談了會事,算是結束了這紛擾的一夜。

城中的晨鐘已經響起,新的一天又已經到來。等到眾將散去,陳克複又讓人請毛喜等將領留下,單獨商議。

對於陳克複來說,一個蘇威呆在遼東,不過就是聾子的耳朵,純粹是擺設。在遼東這麼久,蘇威十分識相,不用陳克複為難,他自己就整日里府門不出,每天喝喝茶,看些高句麗女奴的歌舞。

但是再過幾日,楊廣的兒子,身為親王的遼王,和數千的官吏就要到達遼東。這些人不敢如何,是需要小心應付的。特別是知道這位遼王,過去可不是個老實的主,他的到來,讓陳克複也是心有憂慮。

「毛伯,遼東的地方保甲制度落實的如何了?」陳克複看著如今一手掌握遼東內政的毛喜。楊廣雖然搞郡縣制,中央派遣官吏。不過水來土掩,兵來將擋,陳克複對此也是早有預料。遼人中的領主貴族地主們全被陳克複一網打盡了,甚至連個家族勢力都已經全被拆分打散遷在各處。

陳克複派人在遼東實行保甲制度,為的就是取得地方的實際控制權。朝廷哪怕現在派了整套整套的官員來,但是想要掌握地方實權,卻是很難。底層全被陳克複的人馬佔據,朝廷的郡縣官員到任後,就會發現,他們除了能據有那些名義和官衙,其餘的什麼都做不了。

以往地方官府,大都是依靠當地的貴族地主鄉紳勢力,或者是宗族勢力來進行地方管理。但是現在,這一切的條件都沒有了。他們來了,不過是發現,他們的權利早就被架空了。特別是在遼東,這些人的背後,還是陳克複撐腰的。

「放心吧,我們派出了足足三萬多民夫及退役傷殘老兵,到各地擔任甲正、保正、里正,基本上已經將整個遼東的地方都抓到了手中。那些剛剛派來的朝廷官員,沒有個幾個月時間也不可能理清好衙門事務。等到他們再想要真正掌握地方,沒有個一兩年時間,是別想了。」毛喜笑著道。

陳克複滿意的點了點頭,他就是要用保甲制度來取代原來的地方勢力,在遼東織起一張聽從於他的大網。

「田地分配的怎麼樣了?遼人也都分到了田嗎?」雖然軍事上平定了高句麗,不過高句麗也好歹是一個幾百年的國家,想要徹底的同化他們是不太現實的,只有緩緩的來。但是最起碼,得讓這些高句麗人老實,不能讓他們在陳克複的後院捅出什麼問題來。

另一位陳家莊的文官道:「殿下放心,我們有高句麗人完整的文書資料。各地的田畝已經丈量完了,對所有的高句麗人也都重新劃分。高句麗人的分的田是遼東移民隋人的一半,而那些無地者,現在也是暫時租種我們的田地,五年後才屬於他們自己。那些高句麗人奴隸,大部份都分到了各個工坊、礦山,只是少部份才分到了我們在各地的軍屯田莊是種田。一切都正常,再過段時間就要開春了,到時我們會租借給所有的移民和遼人農具,種子,以及耕牛,保證春耕的完成!」

「元帥的這個策略確實好,殺光了原先的那些貴族頭人們,現在的這些遼人大多是些沒田沒地的。現在我們不但給了他們自由身份,還給了他們土地種,對他們來說,這比高句麗時代強太多了。每個人都十分高興呢,雖然遷民時那些遼人有些怨言,不過現在基本都平息了。特別是元帥你下的那個墾荒令,下令只要開墾的土地只須上繳三分之一給官府,其餘三分之二為他們所有並五年免稅,現在已經有不少的遼人開始墾荒了,甚至各地移民來的漢人也開始在墾荒。」

陳克複笑了笑,「墾吧,墾吧,遼東的荒地多的是,他們願意墾多少我都樂意。地多那就糧多,糧食才是根本。毛伯,我們遼東的糧食儲備還充足嗎?」

陳克複當初佔據了半個遼東時,就已經有近一千萬石糧食,後來拿下整個高句麗,特別是斬殺了所有貴族領主頭人之後,整個高句麗百分之九十的糧食都落入了他的手中。現在他的手中有近二千萬石糧食,這相當於大隋三大倉中最大的回洛倉中的近九成的糧食。家有餘糧,心中不荒,正是有了糧食,陳克複才敢不移餘力的往各地移民來遼東。

「元帥放心,其實我們這次戰爭後,手中有大量的牛羊馬匹,除了馬牛作為戰馬和耕種運輸之外,所有的羊都是用來食用的。有這些肉食的補充,糧食的消耗並不快。再加上我們早按元帥的吩咐,和所有來遼東貿易的商隊都收購糧食,現在每天都有大量的糧食從各地運往遼東。麥、粟、豆、稻、谷,牛羊肉等各種食物都不斷的運來遼東,每天運來的糧食已經遠遠的超過了消耗的糧食。在遼東七大城中,我們又各建立了一座糧倉,準備再兩千萬石糧食的儲備上,再儲備兩千萬石糧食。」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要是造反,那糧食一定要準備好。現在的中原各地雖然都在亂,但是還是有不少地方有糧食。再加上那些世家大族地主豪紳家中,基本上都囤有大量糧食,只要陳克複肯出代價,那再饑荒也同樣會有那些無所不入的糧商運來大量的糧食。關鍵不過是,他所要付出的代價更高些罷了。

大隋從來不缺糧食,缺的是官府的不作為。大隋三大糧倉中的糧食就有著足足三四千萬石的糧食,而且各地的官府還專門建有義倉。這些倉庫中的糧食都是平時百姓和地主貴族們在豐年時捐獻的糧食,一旦災年這些就是窮人的救命糧。另外還有一些平倉,政府專門囤積糧食用來在糧價過高時平定糧價的。

之所以後來還會有那麼多的人餓死,其中一來是各地的強盜起義軍太多,專門攻打糧倉。二來也是官府不肯放糧,還有就是比如在隋末時,三大糧倉之中雖然有糧,卻早已經和各地交通中斷,有糧也運不出去。據正史記載,隋朝糧倉中的糧食,有的經過戰亂,直到了唐高宗的時候,還沒有吃完。都能到唐朝第三任皇帝,可以想像開皇之治的盛世時,隋朝儲備了多少糧食。

而現在,陳克複就是要不惜代價,從那些大糧商地主的糧倉中,不斷地買來糧食。只要有糧,再苦寒的遼東,也將成為隋末那些遍地饑民們眼中的世外桃源。

糧食不一定要生產,也可以買,還可以搶。

「另外,我們設在卑沙城的秘密制錢爐也已經開爐了。目前我們按照元帥的提議,不但日夜趕鑄五株肉好錢,而且還專門開了兩座爐,分別鑄金幣和銀幣。銀幣每枚值一百五銖肉好,金幣一枚值一貫五銖肉好錢。我們現在的規模,一年能鑄五銖銅錢十萬貫,銀幣一百萬枚,金幣十萬枚。」同是陳家莊來的張伯說著掏出一串銅錢和幾枚金銀幣。

鑄錢其實是個很簡單的工藝,甚至許多商人和貴族家中都有開爐鑄造。不過私造錢,那就是個很大的罪名。當年楊堅曾下令,敢私鑄錢者,皆抄家斬首。不過到了現在,朝中的錢制越來越亂,各種摻雜了鉛等物的銅錢大量流入市場。而官府造出來的銅錢,又因為溶銅錢鑄銅器能賺很大利潤,導致好錢越來越少,各種白錢越來越多。

朝廷甚至發行各種以一當五,又一當十的鐵錢,嚴重的干擾了商業軼序。遼東現在的商品貿易很繁榮,每天的交易量都十分的大。自從陳克複開了四海錢莊後,每天都得進行各種不同銅錢的兌換。甚至會出現沒有錢可用的情況,大家只能以物易物。陳克複看到這樣的情況,乾脆讓毛伯他們私下鑄錢。

鑄錢犯法,但是真要鑄卻簡單。這玩意不像是後世的紙幣,還有什麼防偽技術。這東西有點勢力的人都能鑄出來,關鍵的就是朝廷的嚴厲刑法。只要搞幾套錢爐,開幾套范錢,那麼接下來只要有銅料,錢就會如水一樣的鑄造出來。陳克複一邊派人去挖礦,一邊又收集那些銅器熔掉,甚至連高句麗一些寺廟中的銅佛像也被他熔了鑄錢。銅錢量大耗銅多,陳克複乾脆又鑄起了金銀幣。

這個時代的貨幣只有銅錢和絹是正式的貨幣,其它的金則是皇帝賞賜給官府和功臣之物。也有那些貴族世家收藏黃金,能作為交易,但是並不流通。至於銀,中原此時的銀礦發現的少,銀比金少。陳克複乾脆製造金銀幣,而不是金銀元寶。一枚銀幣相當於一百個銅幣,這些交易方便,也好兌換,更能促進流通和商品交易。

開爐鑄私錢,一邊卻又有四海錢莊這麼一個不斷擴展的匯兌錢莊,遼東的這種私錢卻在短時間內,已經成為了所有商人們最認可的貨幣。中原的銅錢隨著商人們流入遼東,結果又被四海錢莊匯聚入遼東鑄錢坊,在那裡各種雜七雜八的錢被熔掉,重新變成了遼東鑄造的幣,再和金銀幣一起流入中原。

挖礦、熔銅、鑄錢,流通,這麼一圈下來,遼東不但規範了錢幣,促進了商業貿易,而且有個更關鍵的是,鑄錢在高風險的同時,其實也是一個暴利行業。鑄一貫錢出來,其實本錢只須要七百文錢左右,金銀幣的利潤小點,但是挖礦自己造,利潤卻是更高。陳克複大遼東一手遮天,這麼暴利的行業,他自然不會放過。每天源源不斷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