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高築城 第208章 統帥七軍

九千精銳破軍老兵,加上八千老府兵,那就是一萬七千人馬,而且其中還有千餘經驗豐富的中低層軍官。

「諸位,大家不要忘記了,今時不同於往日,半個多月前,我們在城北大校場整編兵馬,用一萬破軍營將士擴編出了八萬兵馬。那個時候比現在情況可是要惡劣多了,十比一的新老比例。可是如今呢?雖然時間只過了半個多月,可這半個月卻比的上普通軍隊訓練一年的時間。」

「八萬兵馬,這些雖然依然還都是新兵蛋子,可是,他們也全都是見過血的老兵。遼東城突襲戰、遼東城伏擊戰、金山城伏擊戰、扶余道被伏戰、扶余城騎戰、武羅城包圍戰,前後月余,轉戰千里,數萬人以上的大戰數場,十萬人以上的大戰我們也打了一場。染滿雙手的鮮血早已經讓這八萬戰士成為了一名合格的戰士,月前我們只有一萬老兵都能擴編出八萬兵馬,且連戰連捷,難道如今,我們有八萬兵馬在手,在增擴四萬兵馬居然要畏難不前?」

有了陳克複的表態,諸將也不再說什麼,對於增兵一事也算達成一致。

「大帥,現在我們有六個師,這新增四萬人馬,按例增添四師嗎?」李奔雷老爺子直接問道。

老爺子一問,陳克複也猶豫起來,當初搞出師團這樣的編製,是為了繞過大隋的軍制,弄的是民壯臨時兵馬編製。現在既然是有了編製的正規兵馬了,最好當然是按照隋行軍編製來弄最好了。

不過陳克複對於這些行軍具體的編製並不是很明白,只知道行軍編製都是不統一的,每次出征都是按照行軍規模而將徵召的將士重新編製。

「副帥、於將軍、李長史,你們都是將門世家出身,又一直都是我大隋軍中前輩,你們覺得這十二萬人應當如何編製更能適應眼前的情況?師旅團營編製,不過是當初的權宜之計,如今我們也有了發展空間,又有了陛下的正式詔書,當按制編製兵馬才是正道。」

於欽明家族乃是關隴軍事大貴族,他父親,他爺爺,甚至是他爺爺的父親,爺爺的爺爺,那都是手統大兵的軍中重將。而他本人也是從伍二十多年,對這軍事的事情可謂是知道的十分詳細。你問他別的,他可能不知道,但是問他軍隊編製,那他絕對是權威級人物。

於欽明倒也沒客氣,眼下入了遼東軍中,遼東行營目前新立,還只任命了四個最高職務,下面還有一大把的軍職沒有任命呢。這個時候,他自然也是當仁不讓,好好表現出自己能力的時候了。

「大帥,我雖然剛到軍中,但經過我多日來的觀察,發現我軍將士士氣高昂,敢打敢沖,確實是我大隋一等一的強兵,雖然還有些稚嫩,但是稍加磨鍊,必能成為我大隋的最強軍。」一上來,於欽明先是老道的拍了一通馬屁。

「大帥的師旅團營編製倒也沒什麼問題,大軍當初整編之時,全是新兵,所以大帥將步騎分開,卻沒有再細分弓手部隊,弩手部隊,奇兵部隊,跳蕩部隊,這倒也是正常。畢竟雖然我大隋兵馬,雖然向來講究混合協同多兵種作戰,但是沒有受過訓練的兵馬,如果強行要求進行陣形多兵種混和協同作戰有些不太現實。當時的情況下,不分兵種,反而更能提升兵馬的戰鬥力。」

陳克複之前的編製,只是區分了步騎兩類兵種,其餘所有的步兵都是沒有再分的,反正在陳克複看來,隋軍裝備精良,每個戰士即有長槍、步槊類的長武器,也有盾牌類的防禦武器,且又還有長弓、手弩一類的遠程武器。所以他並沒有再區分,而是面對什麼情況,就用什麼武器。

不過在於欽明這樣的專家眼中,陳克複的這一套卻有些不太專業。隋朝的軍隊雖然不是那種職業軍隊,但是隋軍的訓練還是很好的,所以隋軍行軍作戰之時,各兵種都是區分的十分細緻。更兼有一套套的不同的軍陣陣法,可以說,隋軍的指揮藝術,那根本就不是陳克複他們這些半路出家的土包子可比的。

大隋兵馬,分為陸軍、水師,而陸軍又分為步軍、騎軍兩大兵種,步軍之中又還有細分,按戰鬥編組,分為跳蕩兵,奇兵,弓兵、弩兵,弓兵、弩兵好解釋,顧名思義就是拿弓和弩作戰的步兵。而跳蕩兵,就是跳蕩而出作戰的兵種,說白點,就是衝鋒陷隊一類的。

而奇兵,不是說埋伏的奇兵,而是在戰鬥中,以格鬥見長的都屬於奇兵,也是機動部隊。一般在防禦時,使用盾牌的都是奇兵。

現在陳克複軍中的重步兵陌刀兵,可以說是既能格鬥又能衝鋒,奇兵、跳蕩兵里都能分進去,也可以單獨為一兵種。

而陳克複的馬隊騎兵,又分為重裝騎兵和輕裝騎兵,且不論重裝輕裝,都是可以在馬上進行衝鋒格鬥射擊。

在於欽明看來,如今的遼東軍裝備豐富,想要什麼裝備就能有什麼裝備,那麼這樣的部隊是最適合進行多兵種細分的。畢竟士兵不可能都是全才,隨便挑一個都是即能百步穿楊,又能披著重裝步兵鎧提著陌刀衝鋒的超級戰士。

那麼在這樣的情況,把兵馬細分,讓射擊技術好的,提出來做弓手、弩手,讓身材高大,體格健壯之人披重甲、執陌刀。善於格鬥的做奇兵、善於衝鋒的做跳蕩兵,善於騎射的做騎兵,這都是揚長避短,各盡所長,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出所有士兵的戰鬥力。

仔細的思考了半天之後,於欽明道:「大帥,如今我軍中將士大多都是如您所說的,上過戰場,見過血的老兵了。那麼按這個情況,我們就可以把我們的兵馬再細分一下。我建議,整個遼東行營分為七軍,為左前軍、左前軍,左廂軍、右廂軍、中軍,左後軍、右後軍。而每軍下轄七營,分為左前鋒營、右前鋒營、左廂營、右廂營、中軍營、左後衛營、右後衛營。如此七軍四十九營人馬,中軍營每營四千人馬,其餘各營每營兩千人馬。如此一來,每軍一萬六千人,再加後勤醫療營、工兵營兩營輔兵營四千人,正好一軍兩萬人馬。」

「每營兩千人,四十隊,其中步兵一千四百人,騎兵六百人。分為弩手六隊三百人,弓手六隊三百人,跳蕩兵六隊三百人,奇兵六隊三百人,重裝陌刀兵四隊兩百人。騎兵則為重裝騎兵四隊兩百人,輕騎兵八百四百人。」

「每軍中軍營兵馬增加一倍為四千人馬,各兵種也都增加一倍。」

「如此遼東行軍元帥府下轄七軍四十九營戰兵,112000人。輔兵十四營,28000人,全軍一共十四萬人馬。步兵78400人,騎兵33600人。其中,跳蕩兵16800人,奇兵16800人,弓兵16800人,弩兵16800人,重裝陌刀兵11200人。輕騎兵22400人,重裝騎兵11200人。」

對於這樣的編製陳克複閉目沉思了一下,搖了搖頭道:「於將軍七軍四十九營的編製很合我意,只是這如此一來兵馬卻超標了,人數達到了十四萬,而我們卻只有十二萬兩千人,超了一萬八千人馬,這可不是個小數字。而且,按這個編制法,那麼其中的重裝步兵和重裝騎兵數量都各將達到一萬一千二百人。重裝步兵和重裝騎兵那是我們軍中的王牌部隊,對於這兩支兵馬的威力大家也都明白,只是他們的裝備和戰士的要求卻太高,現在我們一共也有六千重步兵、四千重騎兵,連一半數目都答不到。」

重步兵和重騎兵,這兩支部隊的戰鬥力那是很變態的,對於這樣的部隊,陳克複當然是想擴大,不過戰鬥力高必然要求也高。兩支部隊的鎧甲就相當變態,陳克複當初留守遼東時就已經有了五千甲騎具裝和三千重步兵甲。現在他手上還有一千重騎兵甲,可是這重步兵甲卻是一直缺貨,一個多月全力開工打造,到現在也不過是打造了三千來套鎧甲,剛好湊齊了六千重步兵。

而且重步兵的陌刀也同樣是個難事,他如今手中的陌刀包括當初用斬馬劍改造的那三千把,也不過是六千來把。要想讓重步兵擴充到一萬一千二百人,光是重步兵甲和陌刀就得軍中所有工匠打造上兩個月時間。更何況,要打造出一支一流的重步兵,光有武器鎧甲還是次要的,還得有最健壯勇猛的戰士才行。

「我看這樣吧,重裝步兵陌刀隊和甲騎具裝重騎兵部隊不要四十九營都編齊。這兩個強大的兵種,我們七軍,只由各軍中軍營配置。如此一來,七個中軍營有重騎兵共兩千八百人,重步兵兩千八百人。各營減掉的數字,和陛下許可的數字正好相當。」

這樣一改,除中軍營依然為四千人外,其餘各營卻等於每營剩下一千六百人,一千二步兵,四百騎兵。

大家覺得這樣改都還不錯,不過有人不同意了。重騎兵旅郭孝恪和重步兵旅的李世民兩人差不多同時站起來開口道:「大帥,不可!」

他們兩人分別擔任東北軍中的兩支王牌部隊,重步兵旅和重騎兵旅的旅長。雖然如今表面上這兩支部隊都只是預備役部隊,但是大家都心知肚明這兩支部隊才是整個軍中的王牌嫡系部隊。

如今於欽明和大帥等人商議來商議去,結果卻把他們掌握的部隊給折分了,這讓兩人可如何願意。把部隊都給拆分了,部隊都沒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