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誰主沉浮 第一千零一十七章 決裂

王源微微點頭道:「好,那咱們便推心置腹。先說這回京之事,你為何不願回長安?難道成都比長安更好么?當然不是。你是擔心回京城之後,陛下會不容於你吧。譬如這次下毒之事,你心裡明明知道這正是當今陛下所為,你卻死活都不肯承認。人證口供都送到你面前了,你還不肯承認,這是為什麼?你叱吒風雲數十載,難道不知道陛下這麼做的動機么?你心裡都清楚,只是你不願挑明罷了。」

「你自己都說事情尚未定論,朕當然不能相信這是瑁兒所為。難道僅憑一人所言,便可斷定此事么?這未免太兒戲了些。」玄宗叫道。

王源微笑道:「太上皇可並未推心置腹的說話,不過臣不計較。臣知道太上皇就是這樣的人,永遠都以為自己是對的,永遠都希望別人對你推心置腹,而你卻可以虛偽遮掩。好,臣便滿足太上皇的要求,臣今日便對你徹徹底底的推心置腹一次。既然陛下是個孝順的兒子,既然他不會做出於太上皇不利之事,那麼太上皇為何甘願在成都過著寸步不能出散花樓的日子,都不願回京城呢?太上皇可否給我個理由,而非是什麼成都氣候適宜,住著舒坦云云。要論舒坦,哪裡也比不上長安,那裡可是你生活了一輩子的地方。」

玄宗皺眉不語,他除了用養病和居住舒服作為借口之外,他沒有任何理由這麼干。所以他只能保持沉默。

「成臣來替你回答這個問題吧,臣知道太上皇是不會告訴我答案的。太上皇,你其實知道你的這個兒子的脾性。或者說以前你沒看清,但後來你看清楚了。你怕回到京城後,你這個孝順的兒子會對你不利是么?您當初退位的選擇是出於無奈,而新皇登基也有些名不正言不順,你們兩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小九九。當初是為了對付我,你們父子能唱同一齣戲,你也能壯士斷腕,退位傳位於新皇,但您不覺得那場戲演的有些拙劣么?」

「演什麼戲?朕當初是正當的傳位之舉,並非為了針對誰,而是為了大唐社稷著想。朕老了,朕早幾年便有傳位的打算了。王源,你這是妄議帝位,誹謗污衊;你這是……」

「得了得了,太上皇,省點氣力為好。我說了,我不是瞎子傻子。天下人也都不聾不傻。太上皇心裡怎麼想的,天下人幾乎都明白。」王源毫不客氣的打斷了玄宗的話,繼續沉聲道:「太上皇本是要當今陛下去向回紇人借兵的,甚至壽王在靈州登基可能也是陛下默許的。在太上皇看來,諸位皇子之中,你可以完全掌控的便是這位壽王了。太上皇心裡想的是,即便捧這位壽王殿下上位之後,將來自己也能輕易的拿回皇位是么?然而,太上皇萬萬沒想到吧,壽王忽然從一頭乖乖的羔羊變成了一隻猛虎,太上皇怕是也後悔莫及吧。陛下將長安的牡丹花都挖來種植在成都了,將太上皇在長安的用具衣物什麼的統統都送了過來,這便是告訴太上皇不能回長安。因為陛下擔心太上皇一旦回到了長安,怕是便要復辟奪位。知父莫若子,陛下對太上皇還是了解的,他知道您這一輩子看的最重的便是自己的皇位和權力,所以他不得不防。」

「胡說八道,一派胡言。」玄宗大怒道。

王源根本不搭理他,自顧繼續道:「今日之事,你也心知肚明必是當今陛下在背後指使的。李光弼有何膽量敢毒殺太上皇?他這麼做毫無意義和動機。而太上皇一旦在成都毒殺,得益最大的便是當今陛下。不僅僅是解決了太上皇對皇位的威脅,更可以嫁禍於我王源。我相信,太上皇一旦被毒殺,不久後便將流言四起,說是我王源殺了太上皇了。太上皇,你敢說我說的不對么?」

「一派胡言,一派胡言。王源,你好大的膽子,竟然說出這些大逆不道的話來。朕知道你對朕不滿,和瑁兒也有嫌隙。但你怎能如此胡言亂語,如此詆毀污衊我們?朕痛心之極,朕對你王源不薄啊,瑁兒也對你極為敬重,你怎麼能這麼做?」玄宗面色發白,喃喃道。

王源冷笑道:「我一派胡言?我說的話怕正是事實吧。你原先可能還存有幻想,還對你這個兒子抱有希望。但現在你明白了,一旦回到長安,你這個兒子是不會容你活著的,所以你怕了,你寧願死在成都也不回長安。那是因為你知道在成都我是絕對不會動你的,你吃准了我不敢對你造次。可是太上皇,你以為我王源還會容你這麼任性么?我說了,不管你願不願意,我都要送你會長安,讓你和你的那個寶貝兒子去會會面。你們父子很久沒見面了,你難道不想他們么?」

玄宗怔怔的看著王源道:「王源,朕待你不薄,你有今日難道不是朕的恩寵么?你怎能這麼做?難道你當真要造反么?」

王源冷笑道:「太上皇,你對我確實不薄,但我王源待你們李家便薄了么?我王源這幾年,哪一天過得是安生日子?不是在的浴血廝殺的沙場之上與敵血戰,便是在餐風飲雪奔波勞累的路途之中。我不敢說有多大的功勞,但我王源曾經一心一意的為大唐效力,期望大唐江山和百姓們能更穩固更安逸。然而,最終我卻引來了無數的猜忌。你敢說你對我王源全心全意的信任么?你們到處散布我有謀反之心的謠言,不遺餘力的用手段來牽制我。我在前方征戰,你在後方夥同房琯和壽王斷我的軍糧,斷我的後路。我一心一意的平叛殺敵,安置百姓。你父子卻跑去和回紇人商議借兵,不惜以割城裂地為代價引胡兵而來,只為了能提前打下長安城控制長安城。生恐我控制了長安後對你李家皇權產生威脅。我說的不是事實么?」

「朕授予你相國之職,給予你軍務自專之權,這難道不是對你的信任?王源,你太偏激了,你想的太偏差了。朕豈是你想的那樣?」玄宗叫道。

「相國之職?你以為我想要任此職么?房琯死後太上皇硬是要將相國之職加於我身,你以為我不知道你的心思?你便是要天下人將房琯之死和我當上相國的事情聯繫起來罷了。後來也確實如你所願了,市井之中紛紛傳言我為了攫取相位而殺了房琯,令我名聲大損。還有那軍務自專之權,那可不是你想給的,而是你不得不給。潼關一戰的責任在誰?還不是因為朝廷既要用人卻又在後方掣肘?派了和內侍去拉後退。一個宮中的內侍懂的什麼打仗?可他的話偏偏太上皇卻信了。封常清被殺了,高仙芝被罷了官。數十萬兵馬毀於一旦。潼關失守,長安失守,太上皇你也倉皇西逃,這都是極大的教訓。但最可笑的是,有了這麼大的教訓後,太上皇您沒能汲取教訓,還要在軍務上指手畫腳,當真是悲哀之事。太上皇要臣領軍平叛,臣當然不能步前車之覆轍,所以臣便只能提出軍務自專的條件,那也是為了能更為順利的平息安祿山的叛亂。然而卻又被你們看成是剛愎自用,擁兵自重。」

玄宗擺手道:「那些過去的事情說他作甚?朕後來不是給封常清平反了么?朕也沒有抹殺你的功勞。聽說這次朝廷宣旨,你已經被封為郡王,這難道不是朝廷對你的恩寵?」

王源呵呵笑道:「什麼恩寵,不過是安我之心罷了。太上皇難道不知道此舉的用意?何必再打啞謎?」

玄宗忽然指著王源的鼻子怒喝道:「王源,天下是我李家的,你們都是食我李家的俸祿的臣子,為我李家效力,難道不是天經地義?慢說朝廷對你王源不薄,便是你受了委屈,那又如何?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這才是忠君之道。」

王源冷聲喝道:「太上皇,收回你那一套好么?這等話你騙騙顏真卿他們還成,想來騙我,那你可就錯了。」

「放肆。你太放肆!你想幹什麼?今日你是跟朕攤牌,要造反么?」玄宗怒喝道。

王源冷笑道:「太上皇,你除了拿這些話來嚇唬人,還有沒有些新意?但凡不如你們的意,便統統是造反么?我現在到是有些同情安祿山了。他卻有造反之心,但也何嘗不是被你們嚇唬的。造反的大帽子一旦扣到頭上,便再也沒有退路了。所以我想,即便他不想造反,遲早也會被逼著造反的。」

「荒謬之極,你居然還同情起安祿山來了。這等逆賊意圖奪我大唐江山,你還居然替他說話。」玄宗面色鐵青,咬牙怒道。

王源靜靜的看著玄宗道:「太上皇,有個問題我想請問您。但凡不服你李家之命,便是該天誅地滅之人么?」

「那是當然,我李家乃真龍天子,授命於天統率萬民,此乃天意。但凡不遵皇命者,均為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玄宗挺直身子喝道。

王源呵呵一笑道:「你李家是真龍天子?那麼你李家奪了大隋江山的時候,在乎過大隋皇族的感受么?若隋朝皇帝問高祖為何要造反奪他的江山,高祖又該怎麼回答?」

玄宗張口半晌,喝道:「隋朝氣數已盡,天下大亂之時,高祖應天命而出,是為天降大任,有何不妥?」

王源冷笑道:「那麼現在呢?焉知不是大唐氣數已盡?焉知天命不是降於他人?你又怎能說這些人都是造反?那可是順天而為。」

玄宗喝道:「我大唐怎會氣數將盡?朕在位時天下豐饒,萬朝來賀。我大唐乃是天下第一強國。我大唐氣數正盛。」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