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怒濤狂瀾 第九百三十八章 方向

長安城中的百姓們得知消息歡聲雷動,他們從家中湧上街頭,扶額相慶。得知皇帝即將進城,百姓們擁擠在北城門到皇城的道路兩旁,無比期待著李瑁的到來。李光弼派出大量兵馬維持街道上的秩序,命人將街道上的雜物和屍首清理乾淨,準備迎接李瑁的到來。

中午時分,冬陽高照之下,鼓樂齊鳴之中。早已等的心焦的李瑁身著盛裝登上龍輦,在數千名唐軍親衛軍長長的隊伍的護衛下,從北城大營之中緩緩向芳林門前進。芳林門城樓上下,龍旗招展,士兵肅立,靜候龍輦的到來。

進了城門踏入長安大街之上,龍輦所到之處百姓軍民跪拜高呼萬歲,聲震天際。

李瑁坐在嶄新的龍輦上,透過陽光下照得明媚華美的明黃華蓋傘下的金色流蘇看著周圍的一切,微笑揮手之餘,心情暢美難言,志得圓滿。

自己終於奪回長安了,終於能夠和父皇一樣坐擁天下了,這才不久前還是一件多麼遙遠的事情,而自己居然做到了這一點。多年來,自己蜷縮於父皇的威嚴之下,忍受著人們背後的指指點點,獨自將屈辱和痛苦吞進肚子里。而現在,自己終於能揚眉吐氣了。

自己已經是大唐的新主人,之前所受的痛苦要百倍的討還回來,父皇曾經帶給自己的屈辱自己也要洗刷乾淨。將來,誰要是在替一句以前的事情,自己將毫不猶豫的將他們的頭砍掉。誰要是再對自己有輕蔑之態,自己也將讓他明白輕視自己的代價。誰也不能在對自己無禮,對自己指手畫腳。父皇也不行,雖然他默許了傳位給自己的事情,但那是他不得不這麼做而已,但有可能,他是絕不會讓自己登基的。父皇對皇位的留戀甚於任何人。只能說時勢造就了機會,而自己抓住了機會。自己絕不會讓任何人威脅自己的寶座,自己要牢牢控制住大唐,不能讓任何人有覬覦的可能。

雖然心中的激動和興奮難以形容,但李瑁心中卻有著一絲遺憾。如此甚大的場景,自己只能獨自享受,並無可分享之人。若是那個自己一直都無法忘記,無數個夜裡帶給自己痛苦和思念自責的那個人兒此刻陪著自己,那一切便完美了。而那個人現在在哪裡呢?

她一定沒有死,自己百分百的肯定她在馬嵬坡上被王源救下了,之後的一切調查行動也確定了她一定在王源的手裡。王源這個狗賊,不僅野心昭昭,甚至連自己心愛的人也霸佔在身邊。一想到楊玉環有可能成為王源的枕邊人,李瑁心中的痛恨便無比強烈,他恨不得將王源撕成肉片。

長街上,長安軍民為他們的皇帝的到來而跪地磕頭高聲歡呼,卻不知他們的皇帝正在為了一個女人而糾結痛苦,恨得咬牙切齒。

龍輦直奔皇城,李瑁迫不及待的在太極殿上朝,當他的屁股終於坐在太極殿那張寶座上的時候,面對著殿中跪了一地的大小文武官員叩首朝賀的時候,李瑁才真正的安下心來。掐了一把大腿,眼前的一切都不是幻覺,自己真正是大唐的皇帝陛下了。

接下來,不少從成都跑來投奔的官員們最為期盼的時刻來臨了,李瑁開始封賞群臣,幾乎人人高升,皆大歡喜。封賞完畢,李瑁率群臣至廟社拜祭天地祭祀先祖,鬧騰的一時不休。隨行文人記下了這一刻的情形,詩曰:鐘鼓旌旗引六飛,玉皇初著畫龍衣。泰壇煙盡星河曉,萬國心隨彩仗歸。

……

就在李瑁熱熱鬧鬧的封賞群臣,祭祀天地祖先,盡情慶祝他真正成為大唐之主的時候。長安西南四十里外,王源和高仙芝率神策軍於一處名叫棗林鎮的小鎮會師。

對於長安城中情形,王源已經得到了稟報,李瑁在今日上午已經進了長安,神策軍的到來已經遲了一步了。

神策軍將領之中瀰漫著一種沮喪的情緒,沒想到李瑁真的拿下了長安了,守長安的叛軍居然投降了,這簡直難以置信。這件事多少有些讓人尷尬,神策軍本來有實力拿下長安的,可是大帥並沒有選擇強攻長安,現在倒好,讓李瑁攻下了長安,這豈非說神策軍無能么?這件事大帥也一定是極為懊悔的,恐怕他也會懊悔之前沒有痛下決心攻打長安,以至於現在情況窘迫。

然而,眾將從王源的臉上卻沒看到任何的沮喪和失落,王源身邊的人當然知道王源的真實想法。神策軍並非沒有奪回長安的實力,而只是王源不願以這種肉搏換命的方式來奪回長安。要將這十多萬精銳兵馬盡數投入長安之戰的絞肉機中損失大半,這代價對王源而言是無法承受的。當然,王源平靜的外表下其實也掩蓋著他驚訝的心思。千算萬算沒算到叛軍會投降。雖然事前自己也考慮過這個可能性,而且自己記得歷史上的安史之亂後期,史思明確實曾經歸降朝廷,但現在歷史的走向軌跡已經無跡可尋,自己也盡量不會按照歷史的走向來預測事情的結局。然而,這一幕還是發生了。

王源認為,這並不能說明歷史上了正軌,因為消息稱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和部將所殺,史朝義和田承嗣的主導下獻城投降,而非史思明本人。這說明歷史的走向還是混亂無序的。

現在的情形是,李瑁終於達到了他的目的,他搶先一步奪回了長安,而自己的神策軍便也沒有機會進入長安了。兩天時間,李瑁給自己下了兩道聖旨。第一道聖旨是要自己領軍逼近長安,隨時準備支援他的攻城。第二道聖旨是讓自己的兵馬不準進入長安,而借道長安南郊的官道去攻打潼關。兩道聖旨是自相矛盾,王源讀懂了兩道聖旨背後的轉變。第一道聖旨和第二道聖旨之間可能便發生了叛軍準備投降這件事,所以本來處於攻城窘境中的李瑁便立刻下達了第二道聖旨,不許自己染指分毫。

當晚,在和高仙芝的商議之中,高仙芝也確認了王源的想法。事已至此,王源倒也沒有多少沮喪。反正自己並沒有打算付出巨大代價死攻長安城,那麼李瑁付出八九萬人的代價奪下了長安,也是他應該得到的成果。只能說自己沒他這麼心狠手辣,沒他這麼把人命當成草芥的魄力。自己終究還不是一個能為了目的不惜一切之人,跟這位大唐新皇帝比,這方面倒是一大弱點。然而,在王源看來,李瑁奪回長安也不是什麼太糟糕的事情。王源倒是很像看一出好戲。

現在的問題是,是否要遵照李瑁的旨意率兵攻打潼關。明顯經過長安大戰之後,李瑁暫時無力攻擊潼關。而若不奪回潼關和洛陽,長安其實還處在隨時被叛軍攻擊的位置上,李瑁也不會安穩。李瑁此舉便是利用自己的神策軍替他穩固局面。

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即便如此,王源和高仙芝還是決定兵發潼關,這倒不是因為李瑁的聖旨的要求,而是這原本就是王源和高仙芝定下的計畫。無論如何,先平叛後解決其他問題已經是兩人的共識,哪怕就算被李瑁有所利用,那也只能先讓李瑁偷著樂去。

決定下來後,次日上午,大軍從棗林鎮開拔。從長安城南三十里外浩浩蕩蕩的開過,直奔長安以東的潼關而去。在神策軍大軍通過長安境內之時,數萬回紇騎兵在十里外進行著嚴密的警戒,王源和高仙芝知道,那是用來防備自己的。兩人嗤之以鼻,神策軍絲毫沒有因為他們而做什麼應對,施施然途徑而過。

……

十二月二十一日,神策軍抵達潼關,稍加休整,便開始了對潼關的猛攻。

潼關的地勢,從西往東攻擊,地形險要易守難攻。但從東往西攻擊,那卻容易的多了。潼關以東地勢平緩,這座關隘本就是為了保護關中之地的都城長安而建,所以這樣的地形也不足為奇。雖然守關的叛軍在潼關東面修建了不少工事和防禦設施,守關的兵馬人數也有六萬之眾,但在面對神策軍的強大攻擊面前,這些都土崩瓦解。

神策軍的神威炮一發威,霹靂彈數百顆一落進潼關內外的工事和城防內一開花,叛軍便立刻知道這關隘守不得了。這麼小的關隘,兵馬又多,被神威炮這麼堵在裡邊轟炸,那豈非活活挨打。於是攻城戰開始的第二天,神策軍甚至沒有進行像樣的進攻,潼關守軍便分崩離析,守將帶著六萬兵馬逃之夭夭。

臘月二十三小年夜,王源的大軍正式佔領了潼關。此關收復,預示著長安城的安全得到了極大的保證,而且通向洛陽城的最後一道障礙被一腳踢開。東邊的大楚國都城洛陽城就像是被拔了衣衫的女人赤裸裸的暴露在攻擊之下。

臘月二十五日,李瑁派人前來宣旨。嘉獎了王源和高仙芝一番後,聖旨下達了讓王源和高仙芝暫緩進攻洛陽的命令。說什麼年近年關,且待年後進攻,讓將士們安穩過個新年云云。在王源和高仙芝看來,這道聖旨是很奇怪的,攻破潼關後豈能不一鼓作氣攻擊洛陽,此刻停兵於此,豈非是給了叛軍準備的機會。而且很有可能會節外生枝。

兩人商議下來,得出了唯一的可能,那便是李瑁根本不希望神策軍攻下洛陽,也不希望神策軍收復任何一座大城池。因為每收復一寸土地,王源的威望便高一分,功勞便大一分,民心便向一分,這恐怕是李瑁最不願看到的。

王源倒是不在乎什麼軍功和奪城,王源只是憂心於事情有變。叛軍現在被逼到了牆角,很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