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怒濤狂瀾 第九百零七章 消息

片刻後王源移開目光看著李宓道:「你道是什麼消息么?」

李宓撫須道:「老朽不知。」

王源沉聲道:「安祿山死了。」

「什麼?」「什麼?」身邊人盡皆錯愕。

王源微笑將高仙芝的信遞給李宓道:「你瞧瞧,高副元帥白紙黑字,寫的清清楚楚。我動身回成都後的第五天,安祿山在洛陽暴斃的消息便流傳了出來。高副元帥為了鑒別真偽。還特地派人打探了真假,確定消息是真這才寫了這份信命人通知我。」

李宓接信迅速看了一遍,撫須哈哈大笑:「好個逆賊,居然就這麼死了?便宜他了。落得個壽終正寢。再挨個一年半載,怕是要被亂刀分屍。這廝倒也見機的很,乾脆伸腿瞪眼了。哈哈哈。」

黃三在一旁喜道:「那豈非是叛軍敗了?二郎也不用去領軍打仗了?」

譚平笑道:「妹夫,哪有那麼容易?」

黃三詫異道:「安祿山都死了,叛軍還敢作亂?」

王源呵呵笑道:「三郎,安祿山死了,還有他的兒子呢。還有史思明呢。豈會那麼輕易投降?信里說,安祿山賊兵各部擁戴安慶緒繼大燕國皇帝位,還定了新年號載初,大赦天下呢。」

黃三啐了一口道:「也是,賊兒子還沒死,還是不得安生。」

王源呵呵而笑,李宓笑道:「無論如何,安祿山死了的消息總是個好消息,陛下知道了定然覺得欣喜若狂。」

王源笑道:「陛下當然會開心,待會咱們一起進宮稟報陛下去,叫陛下也開心開心。賊首死了,總是件值得慶賀之事。」

李宓笑道:「是啊是啊。」

眾人也心情愉快,紛紛大笑談論不已。

「大帥,高大帥還有一封信要交給元帥。」忽然間,另一名親衛向王源開口道。

「還有一封信?」王源詫異道。

那親衛點頭,伸手入懷取出另一封信呈上,王源狐疑接過,展開閱讀,忽然神情變得古怪之極。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王源忽然哈哈大笑起來。

這第二封信中的內容正是高仙芝打探得知的安祿山之死的內情。安慶緒和嚴庄合謀殺了安祿山之後,沒敢立刻發布安祿山死亡的消息,直到十天以後,才對外公布了安祿山殯天的消息。利用這十天時間,嚴庄將他的五萬征南大軍盡數調集進洛陽,控制了城中的局勢。待一切盡在掌握,才敢公布安祿山死亡的消息。

這之後迅速頒布了安祿山的傳位詔書,當然那是假冒的詔書。對於燕王安慶恩的死,嚴庄倒也給出了個甚是讓人唏噓的解釋。嚴庄對外宣布說:安慶恩和安祿山父子情深,聞聽聖武皇帝殯天,燕王悲痛欲絕,乘人不備自掛殉葬。其母德妃殷氏得知陛下殯天愛子自殉也悲痛欲絕,遂自縊而亡。活脫脫將這一對被安慶緒揮劍斬殺的母子塑造成了有情有義為愛獻出生命的貞烈人物。

然而,關於安祿山和安慶恩以及殷氏的死,城中暗地裡卻早已流言紛紛。所謂紙包不住火,那日夜間的變故鬧得沸沸揚揚,想掩人耳目當然是不可能的。再說安祿山和安慶恩的死有諸多的疑點,安祿山確實身上生著毒瘡,眼睛也瞎了,很多臣子都認為陛下活不了多久。但決不至於這麼快便駕崩了。而且自從天氣變冷,以及從南方請來的幾名名醫抵達洛陽以來,安祿山的病情大為好轉,肚子上的毒瘡也不像夏天那樣潰爛不堪,甚至有結疤癒合之象。安祿山甚至還接見過幾次臣下,大臣們見安祿山除了目不能視物之外,精神倒是很好。怎麼就忽然死了?結合十日前那天夜裡的喧嚷,以及暗地裡流傳的消息和城中大批兵馬的戒嚴和小規模的攻殺情形,明白人都心中肚明,應該是發生了宮闈之變,釀成了人倫慘劇。

安慶恩的死便更是疑點重重了。安慶恩只是個不通人事的孩童,他怎會如嚴庄宣布的那般,因為安祿山的死而上吊殉父?這簡直是荒唐!小小孩童如何有這般孝義之舉?這完全是瞎胡扯。結合安祿山一直以來毫不掩飾的對安慶恩的喜愛,不止一次的流露出要傳位於他的意圖,這件事的內情便昭然若揭了。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安慶恩的死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即便很多人都心知肚明,但安祿山已死,五萬征南軍盡數進入洛陽。在嚴庄的強勢清掃和肅清之下,十餘名大臣因為和安慶緒不和而被誅殺抄家,全城兵馬兀兀人人自危的情形下,所有在洛陽的文武官員只有一條路可走,那便是宣誓效忠安慶緒。其實安慶緒是安祿山的兒子,他繼位也是合情合理的。安祿山偏愛燕王,欲廢長立幼,本就是一種不明智的行為,事到如今的結局其實也是他自己埋下的隱患。而臣子們其實想的是,效忠燕王也是效忠,效忠晉王也是效忠,只要能保住腦袋,保住榮華富貴,那麼效忠安家的任何一位即位者其實都沒什麼區別。唯一讓他們不滿的是安慶緒奪取皇位的方式而已。

安慶緒快速的登基為帝,大赦天下晉陞百官以求安定民心穩定局勢。此次最大的功臣嚴庄更是被安慶緒尊為兄長,出任大燕國大丞相一職,除此之外還兼著征南軍大元帥,洛陽禁軍大元帥的軍職。安慶緒甚至封了他范陽王的王爵,以發跡之地范陽為名的王爵,這榮耀堪稱絕品。

對宣誓效忠的文武百官,安慶緒也大派紅利。除了肅清那些之前和安慶緒以及嚴庄不睦的官員,殺的殺抄的抄之外,其餘的效忠之臣都得到了晉陞。在外領軍征戰的各大將領也都派人宣旨加封官職,以安人心。安慶緒沒有要求所有人武將都回洛陽參與安祿山的葬禮和自己的登基大典。理由是國事為重,好好的為大燕國征戰便是最好的祭奠和道賀之禮。實際上這是嚴庄擔心這些武將們歸來後會生出事端來,發現安祿山的死因,那反而很是棘手。

就這樣,和當初安祿山的倉促稱帝一樣,大燕國的第二個皇帝安慶緒也就這麼馬馬虎虎的倉促登基,正式成為了大燕國的主人。

高仙芝得到安祿山死亡的消息是在王源離開大軍回成都之後的數日。說來也巧,獲得消息的途徑是在某天晚上抓獲了企圖通過神策軍封鎖線進入長安的宣旨欽差。那是安慶緒派往告知史思明父皇去世,傳位於己的宣旨之人。從截獲的聖旨上高仙芝得知安祿山死去,安慶緒即位的消息。為了安史思明之心,那聖旨上還加封史思明為媯川王,封史思明之子史朝義為大將軍,加了侯爵位爵位,勉勵他父子堅守長安,伺機破敵。還告訴史思明,丞相之位嚴庄暫代,將來大唐覆滅之後,便封他為大丞相總攬軍政事務云云。總而言之極盡勉勵寬慰和褒獎,對史思明尊敬之極。

高仙芝對此甚是奇怪,安祿山歲數也不大,怎麼就忽然死了?這事兒當真奇怪。這傢伙才當了幾個月的皇帝而已,怎地如此福薄。覺得蹊蹺的高仙芝親自對傳旨的大燕國欽差進行詳細審問,終於那欽差透露了城中的一些內情。高仙芝何等的精明,一點蛛絲馬跡便會引發他的懷疑,故而立刻派出細作前往打探。細作們混入了洛陽城中,很快便在街頭巷尾的蜚語流言之中得知了事情的大概,回稟給了高仙芝知曉。

高仙芝得知真正的內情後大為驚愕,他雖然對這件事發生之後的戰局情勢有些想法,然而他不能獨自做出決斷,於是立刻寫信通知王源。

至於為何寫兩份信給王源,那便是高仙芝的細心之處。第一封信可以說是公函,可以對外公開的。那信上只是客觀描述了安祿山駕崩,安慶緒即位的消息。這封信王源可以看,別人也可以看。高仙芝知道,王源一定會稟報玄宗這個消息,那麼這封信很可能玄宗也會過目,所以寫的都是事實,並無任何的私人言語,也沒有打探到的那些小道流言。而第二封信便不同了,信中詳細敘述了他打探到的安祿山之死的內情,以及因此事而產生的一些後果的判斷,對平叛的形勢也闡述了他自己的觀點,徵詢王源對此事的看法。信中的一些言語和內容涉及一些敏感的話題,那隻能是王源自己才能看,卻無法公開了。

庭院之中,王源大笑不已。眾人甚是詫異,不知道王源因何而大笑。王源自然不能全盤告訴他們第二封信上的內容,不過安慶緒和安祿山之間的宮斗大戲倒是可以說出來讓大家開心開心的。聞聽王源敘述了安慶緒殺父繼位的傳聞後,眾人都錯愕不已。這等事雖然兇險殘忍,但發生在敵人身上便是一則最好的八卦新聞,難怪王源大笑不已了。

當下王源立刻動身前往散花樓覲見玄宗,他要將這個消息告訴玄宗。無論和玄宗之間的關係僵到何種地步,這樣的大事還是要及時稟報並且和玄宗商談此事所帶來的後果的。

在路上,王源迅速的考慮著安祿山之死會帶來什麼影響,仔細的斟酌高仙芝在信中提及的一項大膽的建議。高仙芝的第二封信中提出了大軍往西撤退作防守之態,不再圍困長安城截斷長安往東的通道的建議。高仙芝的理由很簡單,若安祿山的死確實是安慶緒弒父奪位的後果,那麼叛軍之中必生內亂,得知這個消息的史思明是不會聽從安慶緒的號令的。那麼與其大軍冒著嚴寒堵截在長安以東,還不如退守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