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權力間的騰挪 第一百三十一章 驚險

一曲奏罷,掌聲雷動,玄宗和貴妃讚不絕口,就連高力士也微微點頭,暗贊王源有些門道,今日所奏的清平調是他聽過的最好聽的一次。

玄宗撫掌嘆道:「果然珠聯璧合毫無瑕疵,朕聽的如痴如醉,愛妃想必也是很陶醉吧。」

楊玉環微笑點頭道:「實在是太美妙了,難怪王源對竹笛要求那麼高,李龜年歌聲自然美妙,但王源吹奏的笛聲似是原調卻又不想是原調,但和歌聲契合無縫,甚是合拍。此調經過兩人合奏,倒像是一首新曲一般,奇妙之極。」

玄宗笑道:「於我心有戚戚焉,愛妃所言,正是朕心中所想。」

楊玉環看著站在下方的王源輕聲道:「三郎,若能時時聽到這王源和李龜年合奏新曲,必是極為享受之事,可惜這王源不是樂師,今日之後,以後怕是再難聽聞了。」

玄宗想了想道:「朕問問這王源肯不肯為宮中樂師,若他同意,豈不是能時常聽到了。」

楊玉環忙擺手道:「三郎,不可如此。這王源是文壇新秀長安名士,你怎可要他入宮為樂師?樂師雖非賤籍,但非士人正道,你若提出,未免顯得有輕視之意。」

玄宗扶額道:「說的是,朕可糊塗了,王源可不是以音律出名,他的詩作才是他的真本事。那該怎麼辦才好呢?」

楊玉環道:「三郎召他進宮好了,跟那個李白一樣,給個翰林院的職位,這樣平日里可以陪三郎寫詩論文,若是需要,也可聆聽他的音律,豈不兩全其美?」

玄宗微微點頭道:「這個提議倒是不錯,嗯,朕問問力士的意思,聽聽他怎麼說。」

楊玉環皺眉道:「陛下便問問他吧。」

玄宗沒聽出楊玉環的不悅,朝身側的高力士招手,高力士俯身過來,玄宗指著王源低聲道:「力士,朕想召這個王源進宮,你看如何?」

高力士面無表情道:「陛下是想召他進宮當樂師么?這倒是可以的,此人音律上和李龜年配合甚妙,召他進來必有絕妙好曲可聽。」

玄宗搖頭道:「那可不成,王源可是個詩壇新秀,音律又非正道,朕是想將他召進翰林院中做個學士,你覺得如何?」

高力士皺眉道:「陛下是想和當年召李白進宮一樣,特賜王源翰林學士么?」

玄宗點頭道:「正是。」

高力士沉默不語,玄宗道:「不妥么?」

高力士道:「陛下施恩自然是可以的,不過李白之事在先,曾鬧得眾人不快。當年特招李白入翰林的時候,朝中便有人說陛下施恩不當,為了李白一人壞了朝廷規矩。我大唐有科舉之制,若朕屢次施恩,豈不是讓人以為朕不重科舉之制,讓此制形同虛設?」

玄宗道:「沒那麼嚴重吧,朕也不過是特召過李白一人而已。加上這一次也不過是兩次,怎麼就成了破壞我大唐科舉之制了。」

高力士道:「陛下,這不能以多寡而論,一次便已經是破壞了。更何況那李白行止不端,後來陛下不得不將他逐離長安。朝中流言更是指謫當初陛下召其不當,未經科舉錄用,豈是朝廷勘用之才,不過是不識大體的草莽匹夫罷了。縱有文才,也不堪重用。現在陛下又要召王源入翰林,豈非又惹的那些人說話,而且這王源數月之前不過是個坊丁,機緣湊巧寫的幾首好詩,誰又知道他人品如何?將來會不會是第二個李白?」

玄宗皺眉道:「力士之言也非全無道理,只是此人朕瞧著甚是如意,貴妃剛才也向朕請求召他進宮,朕聽你這麼一說甚是猶豫了。」

高力士淡然道:「貴妃娘娘既然提了,就當老奴沒說這些話便是,如何定奪陛下自決便是。老奴只是將事情分析給陛下聽。天下有才能的人多的是,個個都施恩,那也施不過來啊。」

玄宗點頭道:「朕明白了。」扭頭過來輕喚楊玉環,將高力士的一番話說個她聽,楊玉環聽後淡淡道:「臣妾也不多嘴了,只是覺得此人是個人才,只要是人才,便是施恩又當如何?不過力士既然這麼說了,臣妾也不好多言。」

玄宗終於覺察出楊玉環語氣的不悅,低聲道:「愛妃,你不會是生朕的氣了吧。」

楊玉環冷淡搖頭道:「臣妾豈敢,力士考慮的周到,是臣妾沒有考慮周全。臣妾的想法荒謬,臣妾只是自責罷了。」

明顯賭氣之言,玄宗如何看不出來,一時之間也無言安慰,心中甚是覺得不舒服,忙低聲下氣的哄著楊玉環開心。楊玉環單手托腮,一副愛理不理的模樣,玄宗有些手足無措的在一旁安慰。

場下眾人依舊興奮的談論剛才的曲子,楊釗和秦國夫人一邊假意說笑,一邊偷偷觀察著貴妃和玄宗的動靜,見玄宗和高力士交頭接耳一番,接著貴妃便撅嘴賭氣,兩人心中均明白事情遇到阻礙了,必是高力士從中進言阻撓了。高力士若是站出來阻撓,這件事還當真不好辦。

「堂兄,看來貴妃的話沒有奏效,以貴妃的性子,必是不會再提了,你需得想想辦法了,今日是最佳時機。過了今日便難了。」秦國夫人低聲道。

楊釗撓頭道:「為兄豈不知機會難得?可明明陛下有召王源進宮之意,奈何高力士從中阻攔。高力士的話陛下可是聽得進去的。」

「但總不能坐等時機消縱即逝吧,總的做點什麼,要不讓三姐出面說幾句?」

楊釗搖頭道:「不成,貴妃的話都沒能奏效,三妹的話更是無用;再說,你又不是不知道貴妃的忌諱,三妹說話,陛下不聽也就罷了,若聽了,豈非讓貴妃不開心么?絕對不成。」

秦國夫人無語,她當然知道自己的三姐虢國夫人的德行,無時無刻不想和貴妃小妹分一杯羹。貴妃早已察覺,若非是自家姐妹的話,怕早就翻了臉了。三姐個陛下之間也說不清清楚是否有些什麼,但當著小妹的面,是絕不能讓三姐出面的,不能引發這不必要的矛盾。

「罷了,我出面說幾句,看看能否有作用,你見機行事,也可出面幫襯幾句。若再不成,今日便只能看王源自己的了。」

楊釗低聲說罷,從案後起身走向王源,撫掌大笑道:「妙極,妙極。我大唐天朝人才濟濟,能人才士層出不絕,前有李白王維等絕世詩才,後有後起之秀如王公子,詩文音律無所不通,真乃我大唐之幸。」

王源微笑答謝道:「楊度支謬讚,小人雕蟲小技,博得陛下和貴妃一樂便是了。」

楊釗一笑,拱手朝玄宗行禮道:「陛下聖明之君,治下大唐千秋盛世萬國來朝,大唐中也能人輩出,正是天降這些才士為我大唐效力。臣恭喜陛下,賀喜陛下。」

玄宗的心思正放在貴妃身上,想著如何讓貴妃開心,聞言擺手道:「你說的很對,來人,重賞王源和李龜年,今日教朕大開眼界。」

內侍送上幾匹娟帛和十幾貫銅錢來,擺在王源和李龜年面前;王源和李龜年行禮謝賞,賞賜倒是豐厚,只是這種東西豈是今日的目的。

楊釗眼珠一轉,對王源道:「王公子有小李白之稱,陛下最愛李太白的詩句,當年力排眾議召太白入翰林,君臣相得,不僅留下清平調這等名篇流傳後世,也留下不拘一格禮賢才士的千古佳話。李太白生性不羈,寄情山水,陛下心中甚是遺憾,今日又有小李白驟然出世,豈不是天意么?天意要陛下身邊有人相伴,今日之後也必是一段佳話了。」

玄宗心中一動,聽起來倒也很有些道理,李白之後冒出來個小李白,而且也在這沉香亭畔相聚,此情此景倒像是昨日重現,倒有些天意的味道。

秦國夫人不失時機的開口笑道:「阿兄這麼一說,倒像是老天安排好的一般,我看吶,不如陛下和當年一樣,賞王源翰林學士,好讓這段佳話得以流傳,豈不是好?」

韓國夫人虢國夫人盡皆會意,紛紛鼓掌笑道:「好啊好啊,這倒是要的,陛下開恩,金口一開,便又能成就一段佳話了。」

玄宗見楊家姐妹齊齊提起此事,心中不免心動,但聞耳邊高力士輕咳一聲,想起力士所言,一時沉默無語。

楊釗道:「陛下,臣也同意幾位國夫人之言,莫如臣來舉薦王源入翰林院如何?」

見楊家姐妹步步緊逼,玄宗似有意動,高力士不能保持沉默緩緩開口道:「楊度支,豈能如此隨意薦人入翰林?當年李白是特例,可一不可二,你們何必讓陛下為難?」

楊釗道:「怎麼是為難之事?這是件大好事啊,難道高爺不認為王源是個人才么?」

「當然是人才,但朝廷有科舉取士之制,楊度支要舉薦,也是舉薦王源參加科考才是。若直接薦入翰林,豈不是讓天下士人不滿,讓陛下落得罵名么?」

楊釗搖頭笑道:「怎麼是罵名呢?這事兒明顯是陛下不拘一格納賢的佳話才是。高爺也不打聽打聽,李白入翰林之後,天下士人歡欣鼓舞,均欽佩陛下識人之明。當然李太白為人不羈,後來弄得有些人不高興,逼著他離開了長安,那是另外一回事。李白離開長安後,天下士人一片哀嘆之聲,引為憾事。若陛下能再開特例,乃是提振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