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百六十一章 狗仔

導演答應由孫麗這個新人出演主角,經過了慎重考慮,一方面孫麗試鏡時的表現不錯,對角色的把握到位。

另一方面還能把趙麗穎拉過來撐場面。

趙麗穎如今是炙手可熱的國際影星,登上了春晚舞台,紅遍大江南北。

一旦她加盟《大長今》劇組,這部劇必定成為媒體的焦點,不光有了足夠的話題度,還能賣出個好價錢。

至於說她的演技怎麼樣,真沒那麼重要,就是客串演出,四五集的樣子。

由此可見,有一位人脈廣泛,資源豐富的經紀人是多麼的重要。

如果趙麗穎不是小葉手下的演員,小葉也就沒辦法和導演談條件,為孫麗爭取到優質的資源。

經紀人和演員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演員走紅了,經紀人在圈子裡的地位水漲船高,有了地位,就能獲得更多更好的資源,幫助演員繼續成長。

小葉把結果告訴了孫麗,讓她安心的等待,這件事就這麼定下了。

與此同時,津門《每日新報》的娛樂新聞部門,一位叫做韓丙江的娛樂記者正在翻看著手裡的《叄聯生活周刊》。

《每日新報》創刊於二零零零年,是津門地區唯一的都市早報,隸屬於《津門日報》報業集團,他們走的是市場化路線。

所謂市場化,說白了就是什麼新聞吸引人就報道什麼,注重發行和廣告業務。

這麼做沒什麼不好,追求經濟效益嘛,但有時也會突破底線。

比如國內重量級媒體的娛樂部門一般稱為文化新聞部,意思很明顯,我們是做文化的,不只是為了娛樂。

《叄聯生活周刊》就是如此,發表的文章具有深度和內涵,這是雜誌的格調。

《每日新報》不同,他們明確表示我們就是做娛樂的,什麼消息勁爆有趣,讀者喜歡,我們就報道什麼。

說到底,是面對的讀者群體不同。

《叄聯生活周刊》的讀者是知識分子,《每日新報》的讀者是市民階層。

韓丙江翻看《叄聯生活周刊》不是為了學習人家的風格,而是想從中找到一些八卦素材,這是他的一點小心得。

他善於從別人的報道中發掘新聞,關注那些別人不太關注的消息。

這是他少年時養成的習慣,他從小喜歡看野史和秘聞,後來迷戀上了電影,從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後,進入工廠當了一名小秘書。

做秘書不開心,覺得沒意思,就辭職到電影院搞宣傳,寫寫影評。

等到《每日新報》創刊,招聘娛樂記者,韓丙江前去應聘,成為一名娛記,除了日常的電影新聞報道,他一直在琢磨我怎麼才能拿到勁爆的新聞。

津門雖然離京城很近,但娛樂業並不發達,京城才是影視行業的中心。

韓丙江拿到的往往是二手材料,他和影視公司沒什麼聯繫,更別說是明星了,說白了,他在圈子裡沒有關係網。

不過他並不氣餒,而是積極的發揮主觀能動性。

沒有關係網不代表我找不到好新聞,我就是從二手資料里也能挖掘出新東西。

韓丙江在報社工作,手頭上最不缺的就是各類報紙雜誌,他就在那些媒體的報道中尋找蛛絲馬跡,通過自己的分析找到素材。

這一期的《叄聯生活周刊》上刊登了對好夢公司董事長林子軒的專訪。

這篇專訪在娛樂圈裡造成了不小的影響,林子軒回顧了過去,展望了未來,說了很多對整個行業的看法和建議,點評了不少圈內的重量級人物。

韓丙江非常重視這篇專訪,裡面透露出很多的信息。

他對整個行業的發展不感興趣,感興趣的是那些圈子裡的內幕,可惜的是,林子軒在這方面比較克制,談論的很少。

在韓丙江看來,林子軒一直保持著客觀的態度。

即便如此,他也能根據這篇專訪寫出幾篇吸引讀者的報道來,比如《林子軒蔑視諾貝爾文學獎》或者《林子軒和張藝謀的恩怨情仇》等等。

他堅信只要用心,就會有好的素材。

在翻看了好幾遍專訪後,他在身旁的稿紙上寫了十幾條標題,這是大方向,剩下的只要填充內容即可。

放下雜誌,韓丙江有點小小的不滿足。

這些都是老新聞了,雖然能吸引讀者,可無法展現他作為娛記的才華,他是一個自視甚高的人,總想著能夠一鳴驚人。

他又看了一遍專訪,發現了一點,林子軒和慕姍姍都是社會上的知名人物,然而,有關他們的家庭生活報道的太少。

在這篇專訪中也就是稍稍提了提,可見林子軒的保密工作做的很好。

這倒是一個新方向,韓丙江思考起來。

他隱約記起來一條新聞,和春節晚會有關,春晚的新聞實在是太多了,那麼多明星大腕,隨便一位都是新聞。

他關注的是和趙麗穎相關的新聞。

不過,如今距離春晚過去了一個多月,想調查不太容易,但這難不倒韓丙江,網路時代了,上網搜索才是主流。

他在網路上搜尋春晚和趙麗穎的新聞,終於找到了一張圖片。

那是春晚正在直播的過程中,趙麗穎表演完畢,到台下就坐,她身邊有一個六七歲模樣的小女孩,兩人低頭說話,很親密的樣子。

韓丙江仔細觀察著照片,又在網上搜索,發現在某些影視論壇上有網友猜測小女孩的身份,以及和趙麗穎的關係。

網友就是隨便猜猜,說什麼的都有,權當好玩。

韓丙江以前見過這張照片,沒太在意,可如果和林子軒結合在一起,那就有點意思了,林子軒和慕姍姍當時坐在同一張桌子旁。

春晚直播不可能給林子軒太多鏡頭,能掃過一兩次就算不錯了。

同一張桌子上的人都知道小雪是林子軒的女兒,電視機前的觀眾可不知道,大家都在看春晚呢,誰會在乎台下的人啊。

韓丙江雖然是娛樂記者,卻沒有深厚的關係網。

他猜測小女孩和林子軒的關係,他需要進一步證明這個猜測,或者報道出去,用「疑似」這樣的字眼。

反正我只是猜測,沒有說一定是真的。

這種模稜兩可的報道在娛樂新聞里很常見,不好追究。

韓丙江想了想,他只是一名小記者,沒有能力證實這個猜測,總不能跑到京城偷拍吧,調查起來費時費力,不如「疑似」一下好了。

於是,他炮製了一篇文章,用自己的筆名發表,他的筆名叫做卓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