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百四十六章 目的

劉德樺出道二十年,出演了上百部電影,平均下來一年五部戲。

就算有些是配角和客串,在數量上也相當驚人。

從這點就能看出香港電影注重效率,不注重質量。

客觀的說,劉德樺出演的上百部影片有一半可以歸到爛片的行列。

這是香港電影行業的大環境造成的。

像他這種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往往身不由已,名利纏身,甚至被人逼著拍戲。

在商業片當道的香港,拍片的數量和質量難以成正比。

即便如此,出演了這麼多電影,還是電影公司的老闆,劉德樺對劇本的好壞有基本的鑒別能力。

他同樣覺得林子軒說的故事有意思,不過不太看好市場前景。

這個故事和香港主流的類型電影不同,香港的幫派片講的是兄弟義氣,打打殺殺,警匪片講的是火爆的動作戲和槍戰戲。

這是商業片的套路,如此才能吸引觀眾。

香港的警匪片里也有卧底的情節,這不算是新創意,香港電影人一直有創新,對各種類型片做了深入的研究。

林子軒的故事亮點在於把兩個受人擺布的小人物作為主角,構建矛盾衝突。

劉德樺聽完後感覺不好定位,既不是典型的商業片,也不算是文藝片,而是帶有文藝色彩的商業電影。

這種電影會有市場么?

香港觀眾習慣了簡單粗暴的娛樂電影,能接受這種改變么?

他說不好,沒有人聽了故事梗概就能判斷影片是否大賣。

不過既然林子軒願意投資,劉德樺不介意試一試。

通過這次的合作和好夢公司建立長期的關係,為他進入內地市場鋪路。

在剛剛結束的金鶯獎頒獎典禮上,他看到了林子軒在內地影視圈的影響力,以及和官方的親密關係。

所謂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比如那位被湘南廣電的領導簇擁而來的電視劇管理司的司長,在和其他人握手的時候不苟言笑,和林子軒握手的時候笑著聊了兩句。

從一些細節能看出一個人的社會關係,他交往的人物,別人對他的態度。

而且,劉德樺對林子軒在電影方面的投資頗有信心。

這種信心來自於好夢公司以往的業績,《卧虎藏龍》的成功就是證明,說明林子軒在投資上具有高明的眼光。

讓劉德樺動心的還有一點,就是林子軒出資,他沒有風險。

在經歷了早期電影投資的失敗後,劉德樺更為謹慎,他不會輕易涉足大製作,傾向於中小成本的影片。

投資在一千萬港幣以下,以小搏大,即便賠本他也承擔的起,不用搞到破產。

香港電影人注重規避風險,比如周星馳拍攝《少林足球》,他自己不會投資,而是四處拉投資,他寧願拿票房分成。

不能說周星馳沒錢,只是沒必要拿自己的錢冒險。

電影的製作周期長,短的要三個月,長得要一兩年。

誰也無法保證一定能順利拍完,中間不出任何的差錯,用其他人的資金拍電影沒有那麼大的壓力。

所以說,導演和演員很少自己投資,最多把片酬作為投資,這是穩妥的做法。

當然,如果看到完整的劇本,覺得有前景,劉德樺或許會跟著投個幾百萬。

現在只是起了個頭,能不能成還不好說。

「林總這麼爽快,我肯定沒問題,香港那裡交給我好了。」劉德樺應承道。

「劉老闆,合作愉快。」林子軒舉起杯子,微笑道。

幾個人碰了杯子,喝了酒,氣氛活躍起來。

有了這個緣由,雙方的關係拉近了一些,劉德樺問起了他最為關心的話題,什麼類型的港片在內地受到歡迎。

這其實是兩個問題,一個是電影的審查,一個是內地觀眾的喜好。

程龍的功夫片在內地獲得了成功,但難以模仿,投資太大。

劉德樺早期的影片涉及到幫派仇殺或者賭博,這類電影很難進入內地市場,隨著年紀越來越大,他這兩年正在積極的尋求轉型。

他以前的角色多是情場浪子,如今偏向於性格穩重的形象。

甚至嘗試在電影里飾演父親。

年齡是演員無法迴避的問題,年輕的時候演浪子,觀眾會覺得很帥,四十歲以後還演浪子,就有裝嫩的嫌疑了。

「冒險的話,可以試試警匪片,不過警察要是正面角色,壞人不能太出格,保險一點,那就是愛情喜劇片,這個觀眾都喜歡,還有一類是古裝片,審查上好說,只是要拍的用心些。」林子軒提醒道。

聚會在凌晨散場,各自回去休息,早上還要趕飛機。

在返回酒店的路上,馮小剛有些疑惑。

「你打算和華仔合作拍片?你不是對港圈沒好感么?」馮小剛奇怪道。

馮小剛的年紀比劉德樺大,叫聲華仔沒問題。

在人際交往方面,他比林子軒成熟,他知道林子軒不待見港圈的人。

以《英雄》的製作班底為例,凡是對內地態度不好的香港工作人員都被排斥在外,包括曾經在《卧虎藏龍》劇組工作過的香港人。

那幫人有經驗不假,但林子軒更看重態度。

這導致那些人在香港散布好夢公司的壞話,說林子軒對香港人存有偏見。

「他們不是說我有偏見么?我就證明給他們看,我是一個喜歡合作的人。」林子軒如此說道,「這是咱們進入香港電影市場的機會,不能光是他們過來,咱們也要過去,這叫有來有往。」

《無間道》系列電影被稱為港片最後的輝煌。

這麼說或許有些誇張,不過能看出它的地位,尤其是在港片沒落的時候。

林子軒不打算替港片開闢新天地,他沒那麼大的本事,也沒有興趣,港片的沒落是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不是說拍幾部電影就能挽救了。

那不現實。

林子軒只想用這部電影為好夢公司打開香港的電影市場,同時吸引香港電影人的關注,讓那些人了解他的態度。

說的直白點,和好夢公司合作有錢賺。

既然香港電影人到內地發展成為一種趨勢,不可避免,那就拉攏一批,打壓一批,分化瓦解,這是林子軒的目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