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百三十七章 分歧

對於引進國外的電視劇,國內的影視公司持反對態度。

這牽涉到市場佔有率的問題,引進的劇集越多,國產電視劇所佔的市場份額就越少,影視公司的利潤降低。

韓劇在國內有了興起的態勢,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不過,目前還在觀望之中,重視的程度不夠。

林子軒和趙寶剛討論過韓劇,有沒有辦法把韓劇移植到國內。

作為都市情感劇方面的專業導演,趙寶剛覺得難度不小。

兩國之間存在著文化差異,有些故事情節放在韓國可能合情合理,在華國就很難被接收,比如戀人變成親兄妹。

觀眾看韓劇有一種距離感,覺得這是發生在其他國家的事情,容忍度比較高。

如果是國產劇,那這個編劇會被罵死,還可能認為這種情節有悖倫常。

甚至無法通過審查,所以國內的編劇不願意涉及到禁忌的題材。

而且,韓劇在編劇上邏輯性較差,為了浪漫而浪漫,不顧故事情節,王子和灰姑娘的故事一遍遍上演。

但這種套路恰恰迎合了國內年輕男女對美好愛情的幻想。

國產劇就沒辦法這麼做,肯定會被挑刺,覺得不合邏輯,一點都不現實。

或者說,國內觀眾對韓劇和國產劇實行的是兩套標準。

因為觀眾生活在國內,不是韓國,他們熟悉國內的情況,看到和想的不一樣就認為編劇在胡編亂造。

他們不熟悉韓國的生活,反而覺得韓劇里的世界是真實的。

由此,不少年輕觀眾出現了一種崇尚韓國的心態,認為韓國的一切都是好的。

事實上,韓國在八十年代的電視劇產業並不發達,一年只生產十幾部劇集。

他們先是模仿香港的港劇,後來模仿日本的偶像劇,到了九十年代,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才逐漸有了起色。

韓國政府推行了文化興國的策略。

他們意識到和華國競爭製造業不具有優勢,於是轉向了有利可圖的文化產業。

尤其是在九七年亞洲的金融危機之後,韓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暴跌,政府把重心放在了擴大文化產品的出口上。

到了九八年,韓國成立了文化產業局,專門對電視電影等文化產業進行專項管理和扶持,從而為韓劇的產業化鋪平了道路。

在海外推廣韓國文化的組織可以獲得政府數百萬美金的政府補貼。

華國作為亞洲最大的國家,擁有龐大的觀眾群體,是他們主攻的對象。

從某種意義上講,韓劇在國內的流行是韓國政府精心策劃的產物。

通過韓劇的輸出和韓星的各種活動,韓國每年從華國攫取巨大的經濟利益,甚至讓華國青少年產生對韓國文化的認同感。

他們常用的手段是先提供電視劇的免費播放,等到熱播後再要高價。

只要有電視劇在國外播出,他們就能拿到韓國政府的補貼,不用擔心賠錢。

國內的電視台正是被這種手段利誘,才不斷的引進韓國電視劇。

林子軒提出限制引進韓劇的配額,比如省級衛視每年在黃金檔只能播出一部韓劇,在非黃金檔播出的韓劇不能超過三部等等。

當然,韓劇不是他們這次討論的重點,也就是泛泛而談。

活動結束,歐陽林出面招待各位影視公司的老總一起到酒店吃飯。

歐陽林如今是湘南電視台的副台長,副廳級別,在湘南廣電混出了名堂。

這次的金鶯節是湘南廣電一次展現自身實力的舞台,能讓金鶯節固定在湘南舉辦,其中牽扯到太多的利益糾葛。

席間眾人邊吃邊聊,談笑風生。

影視公司和電視台之間的關係較為複雜,一般來講,電視台處於強勢地位,它是買方,掌握著主動。

不過也要看具體的情況。

電視台想要保證收視率,就要有能壓軸的大戲,有口碑的精品電視劇往往遭到多家電視台的哄搶。

雙方是博弈的關係,誰也不會把誰得罪死了,做事留有餘地。

以好夢公司為例,林子軒的關係在京城。

公司製作的電視劇要麼在華國電視台播出,要麼在京城衛視播出,主打的是北方市場,對於南方的電視台不用刻意的籠絡。

席間,有人提起了這兩年受到歡迎的韓國電視劇。

「我覺得沒必要上綱上線,引進韓國電視劇也能為國內的電視劇提供創作上的新思路,幾部韓國電視劇影響不了大局。」歐陽林為韓劇做了辯解,「再說,現在要看市場,只要能被市場認可的劇集都是好劇。」

「那也要看影響,一些青少年看了韓國電視劇覺得韓國比咱們好,反過來罵自己的國家,整天不切實際的幻想,花錢追那些韓國明星,這影響就很不好。」林子軒不同意道。

「林總多慮了,和前幾年追香港明星一樣,青少年嘛,價值觀還不太成熟,過幾年就好了。」歐陽林不以為然道。

林子軒沒有繼續辯駁下去,意義不大。

他感覺兩人之間有著不小的分歧。

他和歐陽林相識於九二年,大家一起去北戴河開座談會,討論華國今後電視劇創作方向性的問題。

林子軒後來才意識到,正是那次的座談會,讓總局做出了電視劇從藝術化向產業化的轉型,從而放開了政策,允許民營資本的進入。

當時,他和歐陽林住在一個房間。

那時候的歐陽林是個頭腦靈活,很有想法的人,對電視行業有自己的見解,負責湘南電視台旗下電視劇的製作和發行。

他們後來時常聯繫,保持著不錯的關係。

如今的歐陽林身處高位,作為電視台的領導,他更為注重市場和收益。

這個可以理解,製作一部電視劇只要關心電視劇是賺是賠就好了,電視台的領導要考慮手下數百人的飯碗。

只不過,林子軒覺得湘南電視台有些浮躁。

如果電視台只看重利益的話,那底線在哪兒?

他不由得搖了搖頭,不再想下去,生活就是這樣,原本或許談得來的朋友,會因為理念的不同而漸漸疏遠。

或許大家都沒有變,改變的是這個社會。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