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百零一章 鍛煉

青年導演扶助基金的負責人是林曉玲,由她決定給哪些電影項目投資。

這個基金不注重商業性,偏向於文藝片和獨立電影。

科班出身的林曉玲是比較合適的人選。

她接受過系統的學院教育,拿過國外電影節的大獎,拍過賣座的影片,有著豐富的拍片經驗和指導青年導演的資歷。

林曉玲更容易理解青年導演的想法,溝通起來沒有障礙。

如果讓林子軒或者於東負責這個計畫,他們看劇本的時候首先考慮的可能是市場因素,本子能不能賣座。

林子軒把林曉玲推出來不光是因為她合適,比她合適的大有人在。

比如說田狀狀,在資歷和人脈關係上都要比林曉玲強。

一方面這是對林曉玲的一種鍛煉,另一方面能夠增強她在青年導演中的威信,提高在演藝圈的地位。

以後那些通過這個基金成名的青年導演都要感謝她,這就是人脈。

一千萬雖然不多,按照每年投資五位導演來算,十年後至少有五十位導演接受過林曉玲的指導。

只要有七八位導演闖出了名堂,就能獲得豐厚的回報。

「這是個得罪人的活,拿到資金的人會感謝我,那些拿不到資金的人肯定會恨我,說起來還是拿不到資金的人更多。」林曉玲計算道。

「你要懂得拒絕,拿不到資金說明他們的劇本不好,說服不了你,你讓他們繼續打磨劇本,明年再來。」林子軒提醒道,「也不是說讓你一個人負責,你可以和電影學院合作。」

林曉玲出身電影學院導演系,導演系的學生缺少資金拍電影。

如今有了這筆錢,電影學院的老師肯定願意合作,推薦優秀的學生,甚至主動參與到計畫中來。

在這個社會上,不能光是單打獨鬥,還需要藉助各種資源。

林子軒只是提點一句,剩下的工作由林曉玲完成,她要整合自己的關係網,擴大交際層面,增加在圈子裡的影響力。

林曉玲邀請電影學院導演系的教授鄭洞添出面,和電影學院達成了合作協議。

她會優先考慮電影學院的畢業生,從而獲得了電影學院的支持。

鄭洞添出席了新聞發布會,把這位得意弟子誇讚了一番。

鄭洞添和好夢公司保持著良好的關係,作為圈子裡著名的電影理論家,他對電影行業有著獨特的見解。

就像這次關於《卧虎藏龍》的爭論,他發表了不同的意見。

他認為這部片子好看,主要是放在什麼框架內去看。

如果非要和傳統武俠片比較,非要達到那麼一個標準,就會失望。

如果把它作為一部以東方文化為載體,具有西方意識的片子,就會好看。

鄭洞添認為李桉的創作態度很嚴肅。

比如影片中武當派的劍術,打法很正宗,是地道的武當劍術,而那些香港武俠片中的武當劍術恰恰是亂打一氣。

從這個角度講,李桉讓武俠片回到了正宗,修正了武俠片的概念。

觀眾對於武俠片的了解其實很片面,往往以香港武俠片作為模板,不符合這個模板的就是壞的,符合這個模板的才是好的。

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我覺得與其討論這部片子是不是商業片,是不是給外國人拍的,李桉有沒有拍出武俠片的味道,不如討論這部片子的製作過程更有意義。」鄭洞添在報紙上發文章說道,「這麼大投資是怎麼來的,有沒有複製的可能,華語電影的大片時代是不是到來了?」

他分析了好萊塢電影的投資規模,好萊塢的常規影片,每年是兩百五十部。

常規電影是指投資在四千萬美金以上的影片,如果加上那些小成本電影,好萊塢一年製作的電影在五百部到七百部之間。

國內每年製作的電影在一百五十部左右,一千萬美金以上的影片幾乎沒有。

想要和好萊塢大片抗衡,就要有大投資和大製作,目前華語電影怎麼拿到投資比拍什麼內容顯得更為重要。

當然,沒有一個好劇本也吸引不到投資。

鄭洞添是從電影產業的角度討論《卧虎藏龍》,影評人更為關注電影本身。

新聞發布會結束,林子軒和鄭洞添閑聊了幾句。

「聽說你們準備弄一部投資兩千萬美金的武俠片?這類片子在國外真的有市場?」鄭洞添好奇道。

國內的電影人對於《卧虎藏龍》在國外的真實境況不太了解。

香港拍了那麼多部武俠片也沒見打入西方市場,《卧虎藏龍》真的行么?

「美國的電影公司很看好李桉的片子,他們花了六百萬美金購買北美地區的放映版權,還打算投入兩千萬美金做全球宣傳。」林子軒回應道。

好萊塢的電影公司非常重視宣傳。

無論是參加各地的影展,還是在電視上投放廣告,包括奧斯卡的公關,沒有一兩千萬美金根本拿不下來。

他們信奉高投入才會有高回報,好電影是宣傳出來的。

「咱們拿兩百萬來培養青年導演,算起來不到三十萬美金,真是不能比啊。」鄭洞添感慨道,「你們給國內的電影企業淌出一條路,別管電影是拍給誰看得,先把這個市場做起來再說。」

這是實話。

只有市場做大了,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容得下各類型的影片。

上映一個月,《卧虎藏龍》的總票房達到三千三百萬,很難突破四千萬。

這和後期盜版光碟出現,以及種種爭議有關,影片在國內的口碑不佳。

時光網上,《卧虎藏龍》的評分是六點五,說明年輕觀眾不太認同這部電影。

在好夢公司的調查中,知識分子偏愛《卧虎藏龍》,他們覺得能從中感受到傳統文化,電影理論家認為這部片子值得借鑒和思考。

武俠片愛好者和部分影評人是抨擊的主力,集中在《卧虎藏龍》不夠原汁原味和西化兩個方面。

青少年觀眾進電影院是為了看打打殺殺,圖個爽快。

他們感覺《卧虎藏龍》太墨跡,看不懂。

這份調查對於《英雄》的製作會有幫助,雖然《英雄》同樣是一部面向海外市場的武俠片,但也要顧忌到國內觀眾的感受。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