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百七十五章 主角

林曉玲不是第一次來威尼斯,去年她作為《小城之春》的副導演參加了威尼斯電影節。

那時候,她更多是抱著出國玩玩的心態,否則不會臨時跑到倫敦。

再說,她不是主要人物,義大利的媒體重點採訪的對象是田狀狀和陳道明等人,她和徐靜蕾作為背景板,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

這次不一樣了,林曉玲成了主角。

哥倫比亞亞洲電影公司做事很認真,給林曉玲等人安排了密集的行程。

什麼時候接受採訪,什麼時候和電影節的重要人物會面,到時候應該說什麼,不應該說什麼,要注意那些措辭,不能引起義大利媒體的反感。

芭芭拉特別提醒,在和天主教協會的成員會談時不能說自己是個無信仰主義者。

她知道華國國內的民眾大多是無神論者,不過在歐洲,就算不信仰天主教,也不要提起自己是無神論者這件事。

看著這些安排和建議,林曉玲在興奮的同時也感到不小的壓力。

既然享受了主角的待遇,就要負擔起主角的責任。

何況,《回家》是她的電影,不像《小城之春》,她只是參與了製作,所以這些工作都是她應該做的,不能逃避。

徐靜蕾的感覺差不多,從配角變主角,感慨不少。

她在國內算是一線演員,可在國際影壇還是無名小卒,義大利的媒體不認識她,在介紹自己的時候,她要提起《小城之春》。

這樣義大利的媒體就會有些印象,原來這位演員在《小城之春》中有過演出。

這種自我介紹的方式是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的建議,怎麼在接受採訪的時候給媒體留下深刻的印象,是演員的基本功課。

根據建議,演員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要不斷提起一些著名的導演和大明星。

即便是只見過一面,也要提上一句,給記者一種我和他們很熟的感覺。

相對於徐靜蕾,劉霖是第一次參加國際電影節,以往沒有拿得出手的資歷。

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建議劉霖更多的談及自己扮演的角色,一名女犯人的心路歷程。

「三個年輕的女性,一部女性題材的電影,一名女囚十七年的回家之路,有史以來第一部在華國監獄實地拍攝的影片,這就是《回家》。」

這是義大利媒體對電影的報道。

報紙上有林曉玲三人的合影,三人手拉手站在一起,背後是威尼斯電影節的主辦場地。

陽光照在她們的身上,她們對著鏡頭露出燦爛的笑容,渾身洋溢著青春和活力。

「這記者的拍照水平一般,我還以為他要喊一聲『茄子』呢,沒想到就這麼照了,都沒準備好。」林曉玲抱怨道。

「得了吧,老外懂什麼茄子啊,人家提示你了,你沒聽懂而已。」徐靜蕾取笑道。

「你的外語很好么?咱倆還不是半斤八兩。」林曉玲反擊道,「明天姜哥的片子上映,咱們去捧捧場,總算是能休息半天了。」

「義大利的媒體拿《回家》和《許三觀賣血記》作比較,要是放映後咱們的口碑差太多,那就不好看了。」徐靜蕾擔心道。

媒體和影評人在看過電影后會打出一個分數,代表對影片的評價,分數越高口碑越好。

姜文的《許三觀賣血記》改編自林子軒的小說。

徐靜蕾作為林子軒的忠實讀者,自然閱讀了小說,這部小說在深度上或許沒辦法和《活著》相比,卻不失為一部厚重的好作品。

加上姜文的改編和葛優的出演,不用想就知道是一部精彩的電影。

相比較而言,《回家》這部片子只是她和林曉玲突發奇想弄出來的劇本,無論是導演還是主演都很年輕,經驗不足,略顯青澀。

而且,兩部影片的投資更為懸殊。

《許三觀賣血記》投資三百萬美金,《回家》只有三十萬美金,沒有可比性,投資越高製作越精良。

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把兩部電影放在一起宣傳,在威尼斯當地引起了不小的話題度,對於影片的宣傳的確有幫助。

不過要是兩部電影的口碑差太多,那就鬱悶了。

「要對自己有信心,咱們的片子也不差。」林曉玲自信道,「芭芭拉既然敢這麼做,就有把握咱們的電影在這兒有市場,人家可是專業的。」

「希望如此吧。」徐靜蕾如此說道。

由於《許三觀賣血記》有義大利電影人的投資,姜文在威尼斯受到了優待。

加上這部影片沒有通過華國國內的審查,反而備受關注,放映當天吸引了大批的片商、影評人和媒體記者,可以說是座無虛席。

姜文對影片相當自信,事前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說這是他目前最好的電影。

他一共就拍了兩部片子,意思是說《許三觀賣血記》比《陽光燦爛的日子》要好。

在拍攝手法上姜文的確是成熟了,不過《陽光燦爛的日子》里有一種非凡的想像力,很難說兩部影片哪個更好。

電影放映結束,大家熱烈的鼓掌。

義大利電影人對《許三觀賣血記》給予了讚揚,這出人生的悲喜劇具有普遍意義,不僅講了賣血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展現了普通人面對生活困境時的掙扎和無奈。

其中,葛優的表演獲得了高度評價,認為他演活了具有東方智慧的人物形象。

葛優雖然沒有來,不過他可是拿過戛納影帝的演員,在國際影壇上有一定的知名度。

媒體和影評人給影片打出的分數基本上在七分以上,也有八分和九分。

這時候,《許三觀賣血記》的小說已經在義大利出版,雖然銷量上不如《活著》,但在義大利還是引起了不少關注。

如今影片放映,有人或許會去購買小說,互相對照。

電影的傳播範圍更廣,小說則更為深刻,文字能夠帶來想像,影像雖然直觀,卻少了想像的空間,兩者各有優劣。

「姜哥,你的片子評分那麼高,我都沒有信心了。」林曉玲鬱悶道。

「我第一次來也挺在乎這些分數,可你想啊,拿不拿獎最終還是看評委的意見,評委就那九個人,實際上和分數的關係並不大。」姜文分析道,「你的片子有優勢,九個評委里有兩個女評委,你就佔了兩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