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百四十三章 盡興而散

聚會沒什麼重要的事情,就是找個由頭大家一起閑聊。

林子軒把從國外帶回來的禮物分發了一下,不是什麼貴重物品,就是個意思,圖個新鮮。

順便說了說在東京國際電影節上的見聞,這屬於小圈子裡的交流。

國內的電影圈真正走向國際的並不多,也就是那幾位大導演會獲得認可,大多數人還在國內的體制內混著,尋求出路。

《我們倆》的獲獎不僅僅是媒體上報道的那些內容,在圈子裡有著其他的意義。

想想看,一幫電影學院學生拍的小成本影片竟然拿到了國際電影節的獎項,這勢必讓更多青年導演看到一絲希望,繼續走電影節路線。

同時,圈內的人看到了青年導演的力量,第六代電影人正在崛起。

所以,大家會討論這個片子成功的原因,不可否認,有田狀狀是電影節評委的因素,更多的是這部片子拍的真誠,演員的表演精彩。

「還有田導在拍的《小城之春》,那本子我看了,真好。」姜文稱讚道,「我覺得好在哪呢,就好在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上,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那三個人的關係太絕了,他們心裡有想法,可又不能有什麼過分的行為和表示,就那麼僵著,這個特別好玩,要是早知道,我就來導了。」

姜文一直在拍張藝謀的電影,張藝謀向來是精益求精,拍片的速度不快。

在影片里,姜文扮演的角色說話有點結巴,他現在還沒轉過來,說話的時候時常停頓。

「早知道也輪不到你,我先看到的,我有自知之明,覺得自個兒拍不了,就沒敢上手,你覺得你行么?」馮小剛打擊道。

「我怎麼不行,要是我拍,會更大膽,用黑白膠片,顯得更真實。」姜文不服道。

「你能拍出那種不帶一絲煙火氣的片子?能比田導更合適?」馮小剛反問道。

兩人一見面就會互嗆,大家都習慣了。

姜文想了想,還真沒辦法拍這麼冷靜克制的片子,他的片子里總會有一種讓人看了容易衝動或者感動的東西,不像是《小城之春》,就是那麼的波瀾不驚。

田狀狀恰恰在這方面把握的很好,能夠一直克制隱忍。

每個導演都有自己擅長的方面,馮小剛擅長小人物的幽默,張藝謀擅長恢弘的大場面。

「在這方面,我的確比不過田導。」姜文承認道,「小林,你寫那些個娛樂片的本子就浪費了,還是要寫這種藝術性的劇本。」

這話是針對馮小剛呢,在座的就馮小剛拍娛樂片。

雖然馮小剛覺得娛樂片是為人民服務,可一直得不到認可是個問題,不過國內的市場在轉型,湧現出了越來越多的娛樂片。

光是今年的賀歲檔就有兩部同類型的喜劇片上映,賀歲檔的競爭開始了。

「這話說的,娛樂片怎麼了?觀眾看的高興就成。」馮小剛不以為然道,「再說了,明年我就不拍賀歲片了,改拍文藝片,讓他們爭去吧。」

明年,張國立和馮小剛合作拍《一聲嘆息》,拉來了徐帆和劉蓓,這個陣容也相當強大。

馮小剛看得開,明年的賀歲檔肯定會是一場亂戰,不少影視公司都有拍賀歲片的計畫。

這時候避一避挺好,一個是避免觀眾的審美疲勞,每年都看到葛優出現在賀歲檔,就算能吸引一部分觀眾,也屬於過度消費了。

停個一兩年,觀眾興許就會懷念葛優了。

「小林,你這可不公平啊,《陽光燦爛的日子》剛拍完我就和你說咱們來弄下一部片子,這都兩年過去了,我的電影公司還沒開張呢。」姜文不滿道。

「不是我不想寫,主要是沒法寫,寫的淺了你不滿意,寫的深了審查過不了,你說說這兩年你遞交了多少本子,有一個過審的沒有。」林子軒無奈道。

提起這件事,姜文就鬱悶了。

他這兩年不是什麼都沒幹,也四處找本子,要麼是找小說,不過他選材的角度都很奇特,他認為有意思的本子要麼是時間敏感,要麼是故事敏感。

「你就知足吧,就算不能做導演,還能演戲呢。」葛優說笑道,「像我這樣的,沒戲拍的話,就只能在家裡乾等著了。」

姜文和葛優是目前國內電影圈片酬最高的男演員,不愁沒戲拍。

「行了,你們就別不知足了,來,喝一杯。」張國立勸說道。

林子軒出國之前把《一聲嘆息》的劇本交給了張國立,由於是部現代戲,沒有《小城之春》那麼安靜,有點鬧騰。

《小城之春》全憑演員的演技來推動情節,劇情並不複雜。

《一聲嘆息》相對來說複雜一些,藝術性稍微差點,不過張國立這個角色的內心戲十足。

正如姜文說的那樣,就是三個人之間的微妙關係,僵在哪兒了,這種關係特別有意思。

不同的是,《小城之春》的三個人生活在一座院子里,經常見面,劇情顯得張力十足。

《一聲嘆息》主要的是依靠張國立在妻子和情人之間遊走來展現三個人的關係,張力略顯不足,更多的鏡頭放在了張國立身上。

這部戲要放到明年夏天才會開拍,那時候《小城之春》應該已經拍完了。

「對了,小林,那個《小城之春》估計是趕不上戛納電影節了,只能去九月份的威尼斯,你先和那個叫馬克穆勒的義大利人打聲招呼,讓他幫著聯繫一下。」姜文提醒道。「威尼斯那邊更重視藝術片,我覺得這片子獲獎的機會很大。」

《小城之春》這種片子只能走電影節路線,製作完成估計要到六七月份。

「我知道,這回要準備好,不能像上次那麼倉促了。」林子軒回應道。

林子軒說的是《陽光燦爛的日子》,那次因為姜文的拖延症,影片在總局審查通過當天才前往威尼斯,連字幕都弄錯了。

電影節的評委們看片子都是連蒙帶猜,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獎項的評選,這都是他們事後才知道的,不過已經後悔莫及了。

接下來,幾個人又聊了聊國內電影圈的故事,盡興之後才各自散去。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