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十八章 對手戲

馮小剛的好日子只過了兩天,兩天後姜文找了過來,和他探討劇本。

這兩天,姜文在家裡研讀《京城人在紐約》的劇本,還做了讀書筆記,在筆記上都是他認為存在疑問的地方,也就是說他覺得需要修改。

他來到友誼賓館,覺得這兒條件不錯,挺暖和又管飯,就不打算走了。

姜文按照讀書筆記上的記載逐條的和馮小剛探討,如果你能說服他那沒問題,要是不能說服他那就要按照他的意思來。

他還把林子軒這個編劇拉上,一起研究。

怎麼說這都是認真負責的態度,有助於演員的表演,林子軒和馮小剛挺配合。

又過了兩天,姜文看著面試演員有意思,就主動參與了進來,還以演員的身份提出自己的意見,作為華國一線的男演員,在演戲方面自然很有發言權。

他甚至提出了兩個演員的人選。

一個是劇中王起明的女兒,他覺得《頑主》中一位年輕女演員不錯,叫做馬晴晴。

還有一個是劇中美國人大衛,他認識一個美國人,在京城美國大使館從事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工作,他覺得那美國人不錯。

這個也好說,推薦演員是正常現象,只要合適就行。

又過了兩天,姜文開始和馮小剛討論拍戲的話題,這幕戲咱們怎麼拍……

「我真傻,以前光是聽說他愛較真,難交流,沒想到是真的,我算是體會到和大明星合作的滋味了。」馮小剛對林子軒抱怨道。

「堅持住,都是為了工作。」林子軒同情道。

對於這部《京城人在紐約》,馮小剛付出的心血比林子軒要多,機會難得。

正如他說的那樣,林子軒還年輕,以後還有機會,他都三十多歲了,再不拼一把就晚了,姜文是他選的演員,也適合這個角色。

那還有什麼好說的,奉陪到底唄,誰怕誰啊。

於是,在友誼賓館的房間里,經常聽到他們兩人的爭吵聲,好在他們只是就事論事,吵完之後也就算了,沒鬧出什麼矛盾來,林子軒也會從中調解。

好作品都是爭吵出來的,林子軒只好這麼安慰自己。

這也說明這時候的演員不敷衍,摳細節,想把戲演好,只有這麼認真的態度才能把人物演活,不浮誇,不做作。

這是作為演員的基本素養。

在過年前的這段時間,華國發生了一件大事,一位退居二線的領導人從京城出發一路向南,一直到了花城,在花城發表了一系列有關改革開放的講話。

華國的百姓們還不怎麼清楚,不過在官場上已經引起了震動。

小年夜,林子軒和慕姍姍回到慕姍姍家裡,陪慕致遠和李虹吃飯,這是倆人商量好的,臘八節在林子軒家吃飯,小年夜就要在慕姍姍家吃飯。

下一年輪換過來,不能厚此薄彼。

至於今年過年,兩家人都不願意去春晚現場,還是在家裡看電視舒服。

到時候林子軒會帶著林曉玲去看春晚,第二天再把妹妹送回家。

「這一次總算是心裡安穩了。」吃過飯,閑聊的時候,慕致遠感嘆道。

南方談話的事情還沒有大篇幅的報道,只是官場上早已傳開了,搞媒體的也知道個大概,尤其是在華國電視台內部,大家都心知肚明。

只等著上面下達指示,就開始大力宣傳。

慕致遠是改革派,自然樂於見到這種情況,有了這次談話,以後的工作好做多了。

「滬城是下一個試點,今後滬城周邊地區要發展起來了。」林子軒附和道。

「確實是這樣,等過些天你把《活著》那篇小說投給滬城的《百花》雜誌,我和那家雜誌社的社長見過幾面,是個有擔當的人物。」慕致遠評價道。

林子軒點了點頭,他知道《百花》雜誌。

《百花》是華國一本具有極高影響力的純文學雜誌,以刊登中長篇小說為主,由華國文壇的泰斗級人物李老先生於1957年創辦,目前的社長是李老的女兒李琳琳。

由於李老在文壇的超然地位,這本文學雜誌經常刊登一些思想大膽的小說。

即便審查上有問題,看在李老的面子上也就放過去了,不少先鋒派小說家都把《百花》當成他們發表小說的陣地。

既然慕致遠這麼說,就表示《活著》在《百花》雜誌上發表沒問題了。

回去的路上,林子軒和慕姍姍隨意的聊著。

「馮哥和姜哥還在吵呢?」慕姍姍好奇道,「以前看電影,就覺得姜哥不像是個知識分子,倒是有點匪氣,這脾氣可夠倔的。」

「他就是掌控的慾望太強,總想著什麼事都按照他的意思來。」林子軒斷定道,「你等著瞧吧,他以後鐵定當導演,要不然會憋死他。」

「他們兩人都不是省油的燈,你們這劇組有的煩了。」慕姍姍搖頭道。

「我要找個能和他演對手戲的女演員,不然鎮不住他。」林子軒決定道。

這是他和馮小剛的一致意見,必須找一個氣場同樣強大的女演員才行,否則整部戲就會成為姜文一個人的表演,就會失去平衡。

好的表演是兩個演員互相的激發,而不是一個對另一個的碾壓。

「咱們國家出名的女演員都往外國跑,你也只能到外國找了。」慕姍姍說笑道。

這是華國電影圈的現狀,在出國潮的帶動下,女演員成了出國大軍中的一員,只要在國內出名了,就想著朝國際上闖蕩。

正當林子軒和馮小剛為女演員發愁的時候,有人敲門,走進來的是一位俏麗嫵媚的少婦。

「我叫王姬,我十分想演阿春,我認為我有能力演好她。」少婦自信十足地說道。

王姬原本是京城話劇院的一名話劇演員,後來拍攝了多部電視劇。

在出國潮的帶動下,她於1987年前往美國闖蕩,先在肯塔基大學附屬的一所語言培訓中心學習英文,經過一番周折進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世界藝術和文化專業學習。

在此期間,她一度生活窘迫,只能依靠打工度日。

她這次回京城過年,在圈子裡聽到有一部要到美國拍攝的電視劇,講的正是在國外生活的故事,她覺得以自己的經歷完全能夠演好。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