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六章 年輕的熱情

林子軒看著從機場通道內走出來的一群人,都是縮著身子。

由於台灣和京城兩地的氣溫差別不小,華國電視台的員工即便有所準備,在香港就換上了厚衣服,卻還是抵擋不住京城的寒風。

這時候華國還沒有氣候變暖的說法,冬天是真的很冷。

京城會時常下起鵝毛大雪,屋檐上會有長長的冰凌,什剎海上會結一層厚厚的冰,大家都在上面滑冰玩,孩子們凍得小臉通紅。

現在雖然還沒到最冷的時節,寒風卻已經肆虐開來。

林子軒知道慕姍姍沒有帶厚衣服,他早有準備,從慕姍姍家裡拿來一件寬鬆的土布棉襖。

慕姍姍走出通道就四處張望著,尋找那個熟悉的身影。

林子軒走過去,和相熟的電視台員工打著招呼,他多次到華國電視台接慕姍姍下班,和這些工作人員都有過交集。

他把手裡的棉襖披在慕姍姍身上,接過行李箱,倆人一起朝外走。

「是我媽找出來的吧,也不知道挑件好看的,這件也太土了,還是兩年前上學時候穿的。」慕姍姍裹著棉襖,抱怨道。

她嘴上雖然這麼說,心裡卻很溫暖。

「我就說看著怎麼那麼熟悉呢,你一說我想起來了。」林子軒恍然道,「的確很土,兩年前我就有這種感覺了。」

「你說什麼呢,兩年前正流行這種款式好吧。」慕姍姍不滿道。

「那時候是流行這種款式,我說的是穿在你身上的感覺。」林子軒解釋道。

「好啊,你是說我土么?」慕姍姍惱火道。

「誇你呢,都說女大十八變,越變越好看,現在你穿上這件棉襖就不顯得土了,說明你變漂亮了,終於和這件棉襖搭配了。」林子軒調侃道。

「這不還是說兩年前我很土么?」慕姍姍不為所動道。

「我就喜歡你那時候的土,說明咱倆的差距不大,否則我早就放棄了,你要是像影視班的那誰,整天穿得像公主一樣,誰敢追求啊。」林子軒吐槽道。

慕姍姍想了想,的確如此,在大學裡她一直很低調。

這一方面來源於家庭教育,還有就是她不是一個喜歡顯擺的女孩,雖然她也愛美。

「別這麼說,那可是咱們廣播學院的校花,不少人傾慕的對象,對了,她叫什麼名字來著?」慕姍姍故意問道。

「別問我,我也不記得了。」林子軒回答道。

就算記得也不會說出來,這點常識他還是清楚的。

很快,他們的話題就轉到了這次的台灣之行。

1990年12月30日,米佳山完成了《頑主》的粗剪版。

這部電影花費了80萬,超出預算20萬,主要是因為一段戲放錯了膠片,又重新拍攝了一回,這讓米佳山鬱悶不已。

拍攝到了最後,劇組基本上已經沒錢了,和演員結完賬,就只夠買返回蓉城的火車票了。

按照他和巴山電影廠簽訂的合同,《頑主》要凈賺120萬才算是完成任務。

這年頭電影票房普遍低迷,他雖然對《頑主》有信心,卻也不敢說票房上千萬這種話,那不現實,有個幾百萬票房就滿足了。

在這個年代,華國電影市場一年的總票房才20幾個億,這還是單位包場的結果。

每家單位在工資條里都有文娛費這一項,其實就是發電影票,讓大家都去看電影。

這時候的電影票價也就一兩塊錢,單位發的電影票更便宜,都是五角,這就是單位包場。

當然,單位包場的電影大多是那種宣傳英雄主義和真善美的電影,《頑主》這種電影估計不會得到那樣的待遇。

米佳山明白《頑主》面對的觀眾是年輕人,所以他準備先在京城電影學院放映一次。

年輕人最直接,最簡單,最不好糊弄,他們看到不喜歡的電影會罵,看到好看的電影會鼓掌叫好,充滿熱情。

更何況是京城電影學院的學生,都是學這個的,電影好不好一放映就知道。

俗話說的好,是騾子是馬,牽出來溜溜。

只要《頑主》能得到這些學生的認可,米佳山心裡就有了底氣,返回蓉城把片子好好製作一番,爭取年底在全國上映。

現在還沒有賀歲檔的說法,不過《頑主》的風格適合過年的氛圍。

京城電影學院沒有放映廳,就是在外邊搭建了一個大棚子,像是放露天電影一樣,誰都可以看,電影好看的話人就多,電影不好看就沒有人。

從人數上就能看出一部電影的質量。

米佳山帶著電影主創人員來到電影學院,等在一旁,前面還有其他的片子正在放映。

今天是周日,林子軒也陪著來了,這是對《頑主》的一次考驗。

正在放映的電影頗為沉悶,是那種非常正面的電影,學生看著沒意思都逐漸離開了,這讓林子軒他們有點著急,別到時候學生都走完了。

好不容易等到《頑主》放映,棚子里只剩下幾十名學生。

電影一開場,片頭就是一陣搖滾歌曲的旋律,頓時引起了學生的興趣,連在外邊的學生都被吸引了進來。

隨著電影的放映,每過幾分鐘就能聽到鼓掌聲,每過十幾分鐘就能聽到長時間的鼓掌聲。

越來越多的學生被吸引了進來,他們非常興奮,感覺從來沒看過這樣過癮的電影。

還有人跑出去叫同學過來,等他們來的時候已經擠不進去了。

這個版本有120分鐘,米佳山還沒有進行精剪,故事看起來有點冗長,不過這不影響學生觀看的情緒,現場氛圍極為火熱。

電影結束,學生們紛紛對著主創人員表示祝賀,表達他們對這部電影的喜愛之情。

米佳山相當激動,他對《頑主》更有信心了。

張國立和葛優等人也被圍著,被學生們稱讚,這種發自內心的讚揚讓他們開心不已,這兩個月的辛苦沒有白費。

林子軒雖然也是主創人員,卻沒有引起太大關注,也有人和他說這故事寫的好。

編劇屬於幕後人員,自然沒有主角那麼受歡迎。

離開京城電影學院,所有人都很激動,這不僅是因為他們的勞動成果得到了認可,還因為他們能夠感受到一種變化。

以前的電影不適應電影市場的發展了,以後像《頑主》這種貼近生活的電影將大行其道。

這是年輕人觀影觀念的變化,也是這個時代的變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