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百七十章 開啟未來

從馬車上走下的時候,首先映入朱宜鋒目中的,是一排汽車,那些汽車看起來與20年代的卡車有些相似,一排汽車,足足有上百輛之後,它們就那麼排列在他的眼前。

「父皇,這就是汽車?」

朱逢海驚訝的看著這些汽車,他從父皇的口中不止一次的聽說過汽車的重要性,甚至有一次父皇還曾告訴過他,汽車就是未來,而驅動汽車的石油,就是未來國家的命脈。

「我們可以不要印度,不去與法國人、俄國人去爭中東,但是我們必須要得到波斯灣沿岸的一帶,沙漠?表面上看起來,那裡是沙漠,可實際上,那裡卻有著世界上最大的油田,只要掌握了那裡的油田,我們就掌握了未來世界的油管,不僅僅只是保障本國的燃料安全,到時候,全世界的油管也都會在我們的控制之下……」

父皇的這番話說於一年多前,儘管朱逢海並不知道,父皇為何那麼肯定那裡有石油,但是他相信父皇判斷,對於父皇他可以說是百分之百的相信,這是兒子對父親的崇拜使然。

現在,眼前的這些汽車就是在驗證著父皇的判斷。

「臣參見陛下、太子殿下!」

在徐樹珊行禮之後,朱逢海才行禮道。

「見過舅舅。」

君臣之禮後,才是親情,作為皇太子的很清楚,眼前的舅舅是他在宮外最大的支持者,也是最有力的支持者,或者徐樹珊並沒有顯赫的官職,但是掌握著漢陽公司的他,卻有著超乎人們想像的影響力,尤其是對於湖廣籍的官員,再加上母后生於江蘇的原因,所以,兩江系的官員對他的支持是天然,有了這兩派的官員支持,即便是兩廣系官員再怎麼支持他的那個弟弟也不會影響到大局。

雖說年少,但是在師傅們的教導下,朱逢海很清楚什麼是政治規則,儘管有著《中華帝國皇位繼承法》「嫡長繼承權」作為保障,但誰知道呢?反正無論是他的師傅或者母后都讓他親近舅舅,那肯定沒錯,而且,他確實也很親近舅舅,因為他總會給他帶一些新鮮的玩意。

「舅舅,這就是汽車嗎?這麼大啊,我原本還想,如果小點話,就讓你送我一輛玩玩哪……」

外甥的話讓徐樹珊微微一笑,然後親呢地說道。

「殿下,等以後研究出小車之後,到時候臣送給殿下一輛,這些車是貨車,是部隊用來代替馬車的貨車。」

說話時徐樹珊將目光轉讓向朱宜鋒。

「陛下,這是汽車公司生產出來的第一批350輛『漢陽一型』卡車,每輛卡車的載重為1.8噸,最快速度為每小時60公里……」

「每小時六十公里!」

聽到這個速度被嚇了一跳,他看著汽車驚訝地說道。

「那豈不是說,他一個小時就可以跑120里,相當於步兵一天的行軍距離。」

作為皇太子的朱逢海需要接受各個方面的教育,其中自然也包括軍事,這些教育會持續到他24歲,而現在,儘管只掌握一部分基本的軍事知識,但朱逢海還是從舅舅的話中,聽到汽車的不比尋常。

「是不是有油的話,它可就可一直跑下去,一箱油夠他跑多長時間?兩個小時?三個小時?還是多長時間?」

作為少年,第一次見到汽車的充分顯露出了他的好奇心,他好奇的看著汽車,甚至還主動跑到汽車旁邊,在汽車兵的幫助下打下車門,鑽進駕駛室中,摸著方向盤,朱逢海整個人顯得極為興奮,問題更像是連珠炮的接連從他的口中問出來。

對於兒子的表現,朱宜鋒只是笑而不語,男孩對於機器有一種天然的熱愛,對此他當然不會幹涉,他甚至希望兒子能夠成為一個狂熱的機器愛好者,畢竟作為皇太子,對機器的喜愛將會影響到民間,最終促成整個民間對機器的狂熱。

在這個時代,對於機器狂熱一些,完全沒有任何問題,中國需要機器!

看著眼前這輛幾乎達到20年代標準的汽車,朱宜鋒的神情顯得有些激動,這輛汽車不僅僅可以滿足軍隊的需要,它更象徵著一種革命,一種技術革命,當然也是交通上的革命,而在汽車工業上中國整整個領先於世界半個世紀以上,在其它國家對內燃機還一無所知的時候,中國就已經把他們遠遠的甩在了身後。

有了汽車之後,也許很快就會誕生飛機,也許很快,這個世界的交通就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而到那時這個世界會變成什麼模樣?

朱宜鋒並不知道,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給這個世界帶來的改變到底是好還是壞,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一切變化,更有利於中國,至少在某種程度上。

「現在汽車公司每個月可以生產多少輛汽車?」

看著在那裡握著方向盤的兒子,朱宜鋒問道徐樹珊,產量才是最重要的,儘管汽車早在19世紀晚期就發明了,但是直到福特發明流水線之後,汽車才得已走進千家萬戶。

「現在每個月是300台,隨著生產的熟悉預計的一年後產量可以達到500台,每個產量6000-7000輛,如果進一步擴建工廠的話,三年後,產量可以突破2萬輛,到時候兩年的產量就可以滿足軍隊的需要……」

徐樹珊所指的軍隊的需要,是指沒有擴編之前的,那個時候軍隊一共只有三萬多輛馬車,但是現在,軍隊卻有多達二十幾萬輛馬車,按照這個產量需要連續生產十年才有可能滿足需求,而且是建立在汽車沒有損毀的前提下。

雖然心知這個滿足是縮水的,但朱宜鋒並沒有說什麼,在1866年,能夠實現年產兩萬輛汽車的目標,已經是一個奇蹟了。就像去年國內的金屬切削機床突破4萬台一樣,其本身就是一個奇蹟,三年前,全中國的金屬切削機床不過僅只有不足10萬台,但是現在卻超過20萬台,可即便如此,仍然無法滿足國內工廠對於機器的需求,按照機器行會的估算,未來十年內,每年需要生產十萬台機床,才能滿足國內的需求。

鋼鐵業、造船業以及紡織業等各行各業同樣都在迅速膨脹著,相比三年前,中國的工業規模膨脹了2.3倍,這一切都得益於戰爭的爆發,戰爭導致了進口的減少,導致了國內需求的迅速激增。

這種膨脹式的發展,被外界視為奇蹟,畢竟從古至今,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朝代像現在中華朝一樣,越打越強,越打越富。

戰爭是一個好東西啊!

感嘆著戰爭對經濟的刺激,朱宜鋒輕輕的拍了下車身,車身是用鋼板製造的,大冶公司製造鋼板的技術非常成熟,早在十年前,歐洲剛剛建成用蒸汽機傳動的二輥可逆式中厚板軋機時,大冶煉鐵公司就從歐洲引進了同類設備,這是為了生產軍艦用的鋼板,隨後漢陽兵工廠為廣州鐵廠等多家鐵廠生產了同類的設備,開宏元年,漢陽公司建成三輥中厚板軋機。開宏三年,馬鞍山鋼鐵公司建成世界第一台四輥可逆式中厚板軋機,同年採用電動機取代蒸汽機用以驅動軋機並取得成功。

「每一塊鋼鐵里,都隱藏著一個國家興衰的秘密。」

想到卡內基傳的記者的話語,朱宜鋒的神情顯得有些凝重,過去的十年間,在他的推動下,中國建成了大冶、廣州、馬鞍山以及大沽四家鋼鐵公司,這四家鋼鐵公司的鋼鐵產量,在去年就已經突破了三百萬噸,新近發明的平爐鍊鋼技術更是已經全面取代轉爐鍊鋼技術,鋼鐵技術的發達為中國工業提供了充足的優質鋼板,使得中國可以「奢侈」的採用鋼板製造汽車。

汽車工業是龍頭產業,根據後世的經驗,汽車工業可以推動包括鋼鐵、石化、機械製造等上百個相關行業的發展,只要抓住汽車工業的脈博,那怕是在戰爭結束之後,中國的工業也會在汽車工業的帶動下,迅速發展起來。

「我看兩萬輛有些太過保守了,嗯,可以規劃在廣州、天津這些地方設立汽車製造公司,要知道,相比於火車,汽車的使用更為方便,尤其是對於我國來說,更是如此,我們絕大多數地區都是山地地形,很多地方並不適合修鐵路,即便是修鐵路,成本也不符合經濟需要,但是汽車卻不同,汽車不像火車需要鐵路,普通的國道,就能滿足汽車的使用……」

來自21世紀的朱宜鋒很清楚,在21世紀的中國,汽車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可以說,正是汽車物流推進著中國的發展,相比於火車或許汽車的運輸成本較高,但是它仍然有很多無法掩飾的優點,而在這個時代,相比於使用成本昂貴的馬車,汽車的運費根本就是不值一提。

「嗯,還可以考慮一下,把這種貨車改進成客車,就是……」

指著貨車的車廂,朱宜鋒解釋著他的一些想法,最早的客車就是用卡車改造的,甚至後世到80年代,國內大多數客車、公交車都是用卡車改造。

「增加一個車廂,車廂是整體的,這後面是座椅,一排四個座椅……」

如果不是因為沒有帶筆,恐怕朱宜鋒早都按照後世客車的模樣畫出一輛客車來了,但是他這麼稍一解釋,徐樹珊立即在腦海中形成了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