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百五十二章 歸宿

對於英國以及整個歐洲世界來說,1861年9月,無疑是一個令人心寒的時間,因為在短短數十天內,英國在世界範圍內的力量就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他們不僅僅失去了香港,甚至就連同遠離中國的位於太平洋腹地的澳大利亞,也遭到了中國軍隊的進攻,數萬精銳的中國海軍陸戰隊在澳大利亞登陸。

正當英國為中國人出現在澳大利亞而震驚不已的時候,在英國上下談論著如何還擊中國人的進攻時,一個接一個噩耗接連傳來,中國的軍隊進入其藩屬國緬甸王國控制的上緬甸,兩個師多達數萬中國人像潮水似的湧入下緬甸,迅速擊敗了下緬甸英軍,在印度總督正準備調兵遣將以收復下緬甸時,暹羅也出現了中國人的影子,隨後海峽殖民地遭到進攻,作為海峽殖民地首府的新加坡,這座扼守馬六甲的據點,在短短兩周內就陷落了。

在短短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從大陸、海洋四處出擊的中華帝國陸海軍部隊就砸碎了英國在遠東以及太平洋的勢力基礎。

「中英戰爭的大局已定!」

整個中國的報紙在舉國慶祝一連串的軍事勝利時,用如此文字宣稱著。對於中國人來說,他們第一次感受到了一種全新的情緒——國家軍事勝利帶來的一種空前的自信心的膨脹,當然還有一種與有榮焉的榮譽感。

總之,軍事上的前所未有的勝利,在整個國家掀起了一場空前的浪潮。

面對這個堪稱是世界最強者的國家,被看做是弱者的中國卻主動發起了挑戰。在任何人看來無論如何都沒有任何勝算。但是衝過去一打,居然屢戰屢勝,一下子所有人就忘乎所以了,國人們終於體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國民性的亢奮。

怎麼不是這樣呢?

中國人在帝國建元之前從未有過「國民」的體驗,生活中更是毫無國家的概念。他們只是村落或者最多是某個地區的鄉民而已,不過通過維新首次擁有了在歐洲被稱為「國家」這一十分現代的觀念。

而帝國政府為了給國人灌輸國家和國民的觀念煞費苦心。因為上至帝王下至大臣都想培養出——皇帝陛下的臣民。

這一觀念絕對不同於古代的「臣民」。這不僅僅只是傳統的忠義觀念,不僅僅只是傳統思想中的君王與臣民。儘管在中國的傳統忠義觀中,事君以忠是眾所周知的道理,但是有多少人能夠真正做到忠,當然,用這種忠義觀去教育民眾,遠比說明國家和國民的權利義務這類的道德關係要容易得多。

所以在中華朝的忠君愛國教育之中,除了借鑒歐洲近現代的國家、國民以及民族思想之外,同樣又揉和了傳統的忠義思想,將傳統與現代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臣民觀」,當然也是一種國民觀。

儘管此時帝國不過建元四年,但是通過報紙、教育等種種方式的傳輸,在國內已經初步構建起了一個「國民觀」,而且數以千百萬接受初小國民教育的少年中,有一部分是根據強迫教育令,在14歲時讀初小,此時他們正值青年,正是最為好戰之時。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才會對戰爭充滿了美好的嚮往,他們相信戰爭,是實現國家利益的必須,他們甚至渴望著戰爭所帶來的榮譽,因為在過去的三年中,他們所接受的教育告訴他們。戰爭是榮耀的,軍人是光榮的,這是一種古典的尚武精神的復甦,儘管這種圖紙是剛剛開始,但是卻影響到了很多人。

而對於許多農村的青年來說,服兵役一直都是他們改變自身命運的最好選擇——可以見世面,可以離開家鄉,可以前往一片未知的地區,可以見識很多的事物。當然,這並不是最重要的。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在退私販的時候,可以獲得一塊面積不菲的勛田,不論那塊勛田在什麼地方,對於他們來說,那是一種命運的改變,當然,這一切,同樣也伴隨著一定的榮譽。這些人中的許多人或多或少的都接受了基本的小學教育,他們的意識中形成了一種模糊的國民意識,而現在就是這樣的人在戰場為國血戰。

前線戰士的浴血奮戰加之一場又一場的勝利刺激下。一種空前的國民性亢奮在整個國家上下瀰漫著,同時又以實物的形式向國人展示了國家和國民到底是什麼概念。

雖說是戰爭,卻沒有讓人們的生活陷入水深火熱的地步,而且在報紙上,人們可以看到,戰爭將會帶來的好處——作為藩屬國的緬甸在未來將會繼越南之後,向中國大量出口大米。

過去的四年間,隨著國內工商業的發展,城市人口迅速增加,隨之而來的就是「南洋米」的大量進口,每年上百萬噸的糧食進口平抑了國內的糧價,使得國內的糧商不可能像過去一樣,通過囤積居奇等方式抬高糧價獲取暴利。

當然,最重要的並不是「南洋米」,而是殖民地的拓展,人們可以從報紙上看到一片廣闊的殖民地呈現在他們的面前——澳大利亞,整個澳大利亞已經向中國招手了,未來那裡也將會成為中國的殖民地。數以千百萬計的國人將會移民那裡。

戰費和以後的比起來實在是微不足道,當然,報紙上不會有人潑冷水說什麼「澳大利亞大多數地區是無法種植作物的荒漠或者沙漠」。

而敵人的反抗以及彈藥的使用量也實在是不值一提,犧牲的人數也不多。而在報紙上,在那些文人的筆墨中,即便是這樣的戰爭場面,也會被他們描繪成一場場堪稱史詩的戰役,實際上他們不過只是和過去那樣行軍打仗,和以前打仗沒什麼區別。

但是在國內的人們看起來,那些遠征海外的戰勝場景,也被想像成古代的英雄豪傑們的遠征一樣,並為此瘋狂,為之歡呼。

畢竟,在他們面前的是一場場的勝利!

有時候,勝利可以掩蓋一切!

對於剛剛生出國民意識的人們來說,有關戰爭勝利的消息,也就足以讓人們為之迷醉。

尤其是對於許多青年人來說,更是如此,尤其是對於南京帝國大學的那些被視為「帝國朝陽」的學子們來說,更是陷入一種狂熱之中,這種狂熱與過去中國的讀書人對戰爭的反感是截然不同的。

當然,這完全是因為皇室對於「尚武」精神的注重,如果說中華朝的皇室與過去歷朝歷代皇室不同之處,那就是尚武之風,在很多場和皇帝陛下本人都是穿著陸海軍軍裝,這種習自西洋的習慣,使得人們意識中華朝與過去的不同。

至於自宋朝代所推崇的「崇文厭武」更是受到皇室的打壓,與數百年間皇家為防止武人篡位,對武人的極力打壓不同,中華朝推崇武力,甚至在制定國朝貴族法令時,特意要求貴族必須服兵役,否則其就會失去繼承權。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皇家的推崇直接影響到了社會上的風氣,「崇文厭武」的思想在短短四年間,就從許多人的思想中淡去,使得整個社會開始充斥著一種數百年間從未曾有過的「尚武之風」。

對於帝國大學裡的那些既是「帝國的朝陽」又是帝國陸軍預備軍官的青年人來說,戰爭爆發之後,面對一場場勝利,幾乎所有人都顯得極為興奮,在戰爭爆發初期的擔心,更是一掃而空。

「當聽到戰爭終於爆發了的消息後,我已經習慣於和平的耳朵還是震驚了。中國會不會就這樣滅亡啊。明天英國人會不會殺來啊……」

曾幾何時,作為一名法律系的高材生,劉士林曾如此擔心著,擔心著國家的未來,畢竟他曾經計畫前往英國留學,他自然知道英國的強大。正是因為清楚的知道,英國的強大,所以他才會擔心這場戰爭擔心中國會輸掉這場戰爭,這是基於那種愛國的情懷,但是現在他發現自己似乎有些杞人憂天了。

「可是……」

現在,面對一個又一個從前線傳來的勝利,他在自己的筆記中又如此寫道。

「通過報紙得知了我軍在下緬甸的取得大勝之後,便開始對勝利有了信心。然後在看了隨軍記者發回來的攻克新加坡的詳細報道後連我居然也勇氣十足了。而且想到在那些能夠在這場戰爭中為國效力的戰士們,更是對他們羨慕不已,他們的努力在改變著的中國的未來……」

接下來,幾乎每天,他都是貪婪的看著報紙,看著報紙上有關戰報的消息,看著那些文字中描述著的戰爭場面,想像著戰場上的浪漫。這就是他的憧憬的目標,而與此同時,他同樣也關注著身邊的變化——他的不少同學被徵召入伍了。只不過每當看到那些被應招入伍的朋友的名字,再想到「他們是去征服澳大利亞的」、「他們是去征服印度的」,對朋友們紛紛成為了帝國遠征軍一員後的落寂的心情使得他覺得這裡的一切都是如此的令人難以忍受。

「我也要離開這個地方,我也要去前線……」

在這種思緒之中,劉士林和很多人一樣,開始在那裡重新規劃著自己的未來。

「也許,我應該去軍隊之中,為國家效力……」

「我也要去戰場!」

幾乎每天,劉士林在和朋友們談論著戰爭的消息時,他都會如此的嘮叨著,強調著自己的想法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