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百四十四章 決斷

「法蘭西會選擇安全!」

走在皇宮那修剪的極為平整的草坪上,感受著那似厚實的地毯一般的草地,呼吸著空氣中淡淡的青草芬芳,心情極為不錯的朱宜鋒的語氣顯得倒是有些平靜。

現在的他根本就不擔心戰爭的問題,根據目前掌握的情報來看,英國人根本沒有力量應對中國在各個方面發起的進攻,無論是他們的陸軍亦或是海軍,都沒有作好戰爭的準備。

這個時代的各國,不同於經過兩次世界大戰洗禮以及冷戰數十年對峙的國家所能相比,一旦戰爭結束,他們會立即縮小常備軍,他們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長期對抗,也不知道什麼是「隨時作戰」,幾乎每一個歐洲國家在投入戰爭之前,都需要經過長時間的準備,而相比之下,憑著領先於時代的觀點,朱宜鋒一直都要求陸軍必須要保持30%部隊處於隨時可以投入戰鬥的戰備狀態,其它部隊可以在接到命令兩個星期內可以投入戰場。至於海軍更是時刻戰備。

這種超越時代的戰備思想,使得中國的陸海軍可以在敵人完成戰爭準備之前,以幾計重拳打過去,就像是日俄戰爭時的日本一樣,在俄國完成戰爭的全面動員之前,幾計重拳將其打的暈頭轉向,根本不知道應該如何應對。

而這也是在這場戰爭中,中國需要做的,不過對於這個時代的人們來說,他們根本就不曾理解「有心算無心」的特點,他們所看到的只是國力的差距,就像是法國的那位路易·波拿巴一樣,他們所看到的僅僅只是中國與英國之間的實力差距,所以他們做出了一個現在看來對其最為有利的選擇——觀望。

「準備的來說是路易·波拿巴會選擇安全!」

過去,因為對於法國的不了解,對於在普法戰爭失敗的那位三世陛下,朱宜鋒充滿了鄙夷,可現在,他卻對那位三世皇帝,充滿了同情,也同樣理解了他的無奈,他的這種無奈,完全源自己於國內的現實問題。

「拿破崙三世的外交政策總體來說是短視的、是隨機應變而無遠見的,不過這種弱點不是來源於他能力的不足,而是因為紛亂的國內環境和政治紛爭,使得他只能在對外政策上走上一條矛盾而又短促的路線,無法著眼於長期,這正是我們與他們的區別。」

更重要的一點是——相比於法蘭西,中國是獨裁的,作為皇帝的朱宜鋒,儘管主張向西方學習,但本質上依然是傳統的中國帝王。

至於立憲,1861年的中國,有多少人懂得憲法,懂得憲政。在另一個時空之中,日本1868年進行維新開始,到其於1890年制定憲法,用了長達22年。才完成從立憲。

而對於朱宜鋒來說,至少在未來二十年到三十年內,他都不會考慮立憲一事,不經過兩代到三代人的教育,匆忙制憲的下場,無非就是另一個滿清。而這也意味著,在未來的二、三十年間,他都可以作為一個專制君主,在國內推行著所謂的「開明專制」,相比於拿破崙三世,這種專制使得中國可以免除許多政治紛爭,尤其是中國的士人在經歷了明清兩代的「馴服」尤其是清代的「奴化」之後,那些官員自然不可能反對皇帝的意見。

正因如此,朱宜鋒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操作一些事情,比如在是否對英國開戰,以及開戰的規模上,所有的一切都是遵循他的「旨意」進行。這種絕對的權力,絕不是拿破崙三世所擁有的。

「所以,在這個時候,無論是法國也好,拿破崙三世也罷,就是法國的那些渴望著軍功的軍人們,他們都不願意捲入其中,說實話,我們應該感謝克里米亞戰爭,因為法國人在戰爭中沒有得到他們希望的利益回報,這直接導致了他們在現在我們與英國之間的戰爭爆發後的猶豫不決!」

「陛下聖明,至少那些渴望軍功的軍人們,不願意再次白白的為英國人犧牲,所以,他們才會猶豫,而這正是我們的機會!」

李子淵贊同道,作為外交大臣,他對於法國的了解就是法國的軍人對於政府的影響力極大,與中國甚至其它大國有著截然不同的影響。

而對於李子淵來說,通過對在整個法國近現代史的研究,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從1815年法蘭西第一帝國崩潰直到戴高樂發動軍事政變成為第五共和國總統,整整一個半世紀時間,法國都沒有出現一個足夠強勢的國家領導人,而且在制度上,軍隊一直都沒有得到有效的約束,類似美英等國的文官治軍制度一直沒有在法國得到有效推行,而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力量實體。

「第一帝國崩潰直到現在,法國的軍隊保證了一切王朝的存廢,如果巴黎每隔幾年會來一次街壘,如果軍隊發力鎮壓,王朝可以存活下去,如果軍隊不去鎮壓,那麼王朝立即崩潰,所以對根基不穩的拿破崙三世來說,討好軍隊是必不可少的行為。」

朱宜鋒繼續向前走著,一邊走,一邊說著他對法國的了解。

「在這種情況下,只他只有一次次的發動戰爭,然後用勝利來陶醉、來收買那些想要榮華富貴的將軍們,也只有如此那些將軍們才會支持他,幫助他維持統治。如果他能引領軍隊一次次都走向勝利,那麼軍隊,準確的來說是那些將軍們就會一直支持他,他的江山會十分穩固,但是如果經歷一次失敗。」

話聲稍頓,朱宜鋒想到了歷史上九年之後,法國輸給普魯士一樣,他失去了他的帝國。

「那麼他的王朝就會失去軍人的支持,進而陷入崩潰。現在法國人在猶豫著,拿破崙三世本人,還有那些將軍們,他們都在猶豫著,這種猶豫不僅僅是因為克里米亞,當然克里米亞是一個起因,更重要的是,我們的艦隊在科隆擊敗英國艦隊,這讓未來的戰爭充滿了很多不確定因素,在這種情況下,觀望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又一次,朱宜鋒提到了「科隆海戰」的勝利。可以說,正是那場海戰的全勝,使得整個歐洲都對中國海軍刮目相看,同樣也讓他們對未來中國與英國之間的戰爭,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而這正是法國人猶豫不決的真正原因。

「克里米亞戰爭中,法國幾乎沒有得到多少回報的前車之鑒,再加上我們在科隆海戰中的這場大勝,所有的一切加在一起,最終造成了現在法國不會在戰爭爆發之初就捲入其中,而這也意味著我們獲得了一個機會!」

「機會?」

陛下的話讓李子淵整個人不由的愣,他並沒有看到這個機會在什麼地方,在他看來,這種不確定性無疑是危險的,甚至可能在未來的某個關鍵時期,導致戰爭的失敗。

「陛下,臣以為,法國人現在的旁觀,可能會令其在未來選擇投機,如果他們像克里米亞戰爭時一樣,派出數十萬軍隊前往非洲的話,那麼我們在非洲極有可能遭遇失敗,畢竟我們在那裡的軍事力量是相對有限的……」

非洲是所有戰場的一個軟肋,即便不是軍人,李子淵也很清楚,僅僅依靠那裡的防衛軍,是很難守衛那裡的,當然這一前提是英國像克里米亞戰爭時期一樣,向非洲派出一支數量龐大的軍隊。

「即便是動員全部的移民,盡最大可能的擴編防衛軍,我們在那裡的軍事力量,也不過只有幾十萬人,而且部隊是極為分散的……」

在李子淵的話聲中,朱宜鋒只是默默的走著,他當然知道非洲是個軟肋。

「確實如此!」

點點頭,朱宜鋒肯定地說道。

「正是因為我們都知道非洲是整個戰場最大的軟肋,所以,我們才要抓住機會,非洲之所以是個軟肋,是因為我們防禦的力量不足,一旦我們轉入防禦,那麼英國人就可以從各個方向,將我們的非洲殖民地撕碎,到時候,即便是我們贏得了南洋、澳大利亞,但是所付出的代價,卻是失去整個非洲,這並不符合我們的利益,所以……」

走到宮內的湖邊,停下腳步,朱宜鋒看著湖中的幾隻水鳥。

「我們才要進攻,通過不停的進攻,迫使英國轉入防禦之中,迫使他們把力量用於防禦,而不是進攻,而在他們陷入防禦的時候,這場戰爭我們就贏了一半,因為……」

看著正在湖中覓食的水鳥,朱宜鋒冷笑道。

「因為到時候,整個世界都會看到,看到英國陷入了防禦之中,看到英國虛弱的現實,到時候,他們就會自然的捲入這場戰爭之中,法國人、俄國人,他們都不會放棄在英國人身上撕下一口肉的機會!」

對於這個時代的帝國列強想的是什麼,朱宜鋒倒是極為了解,在這些國家之中,根本不存在什麼所謂的友誼,他們從來都是利益至上,他們絕不會放過任何趁火打劫的機會。

沒有任何國家會放棄這樣的機會,英國的殖民帝國實在太過龐大,也太過誘人,他們佔據著世界上最為龐大的殖民地,同樣也是環境最好的,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們自然是再合適不過的眾矢之的,當然,在英國的力量足夠強大的時候,沒有任何人會去挑戰他,可是當英國這隻紙老虎把其虛弱顯示給外界的時候,尤其是各國看到可以從它的撕上撕下一塊肉的時候,誰又能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