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8章 票房破千萬!

晚上回到學校,和馮曉友吻別後,露西回到自己的公寓,找來合租的好友,興緻勃勃的告訴她們,今晚自己看了一部非常酷的東方電影,結局出乎她的意料。

「東方功夫片嗎?比《卧虎藏龍》還好看?」

「我看過一篇文章,裡面說東方的功夫沒有那麼神秘,那些電影都是騙人的,實際上東方人並不會在房頂或者空中飛來飛去。」

好友的反應令露西失望,好像自己欺騙了她們,她極力解釋道:「不是功夫片,是『阿加莎·克里斯蒂』風格的驚悚懸疑片。我保證,不到最後一刻,你們很難猜到電影結尾。」

為了證明自己所言非虛,她打開電腦登陸特推賬戶,搜尋有關《致命ID》的文章。

她記得自己好像在推特上看過一篇文章,是介紹的《致命ID》的。不然今晚在影院見到宣傳海報時不會覺得熟悉,更不會在剛才說出「阿加莎·克里斯蒂」這種專業術語。

花了半個小時,她終於找到了。

那是美國知名影評人的推特,發表的一篇文章:《不一樣的華夏電影》。

「功夫片是華夏獨特的成熟類型片。從上個世紀到現在,華夏電影和華夏演員最先被我們接受、所熟知的就是功夫電影和功夫片明星。從某種角度來說,功夫片已經成為華夏電影獨有的標籤。

直至昨天,一部名為《Identity》的華語電影徹底顛覆了我的認知。這部電影沒有眼花繚亂的打鬥場面,也沒有飛天遁地的神秘功夫效果,而是一部充滿『阿加莎·克里斯蒂』風格的驚悚懸疑……

……最令我驚訝的是,這部優秀的電影居然僅在有限的唐人街影院放映。如果不是朋友強力推薦,我特地跑到洛杉磯的唐人街,可能就錯過了這部電影……」

這是三天前推特上的文章,發表後並未引起較多注意,與該影評人其他文章的熱度天差地別。當時露西無意中看到,也是匆匆讀過一遍,沒有心裡去,直至今晚。

然而到了現在,這篇文章的點擊、轉發依舊少得可憐,不過回覆到是多了一些,有一百多條。

「我昨天問了公司華夏同事,他說沒聽過這部電影。還好今晚我特地去了趟華夏城的影院,看完這部電影,要不然就錯過了。很難想像,這麼好看的華夏電影,我的華夏同事竟然沒聽過。」

「不得不承認,除開華夏演員千篇一律的臉孔,電影情節本身還是很棒的。」

「同意樓上的說法,不過我認為,影片中部分華夏演員的演技有待提高。」

「我覺得比功夫片好看。」

「東方人抄襲了好萊塢電影的情節結構、拍攝手法,反過來在我們國家上映。想想看街頭隨處可見的便宜華夏貨,我們不應當警惕那個東方國家嗎?支持XXX議員提出的華夏威脅論!」

「該死,我們社區的影院居然沒有放映,非要開車前往十幾公里外的唐人街才能觀看,我能抗議這是種族歧視嗎?」

……

百多條回覆,五花八門,引起露西好友們的興趣,相約明晚一起去看電影。

然而次日上午提前訂票的時候,她們發現學校附近的影院沒有《致命ID》的場次。一連問了周圍三四家影院,哪怕是鬧市區的影院,答案也一樣——沒有上映這部電影。

「要去唐人街嗎?」

《致命ID》第二周的票房成績,回答了這個問題。

19萬美元,還是少得可憐,但是相比首周票房,數據精彩了許多,而且第二周只剩下十一塊銀屏放映。

上映影院減少七家,票房提高八萬,而且這周上映的十一家影院,票房最少的也有九千美元,不存在半點下線風險。

看著手中的統計結果,麥克唐納眉頭皺得,夾死了兩隻蚊子。

莫非,華夏人自己買票房?

一定是!

為了查明真相,抓住買票房這種備受業內唾棄行為的證據,麥克唐納派人前往影院暗中調查。

兩天後,調查還沒結果,卻傳回來一個奇怪的現象——去影院觀影的人群,黑人、白人比華夏人還多!

這不科學!

華語片的海外觀眾向來以華人和留學生為主,其中美國觀眾約佔15%,某些功夫大片例外。

可《致命ID》僅是部投資300萬華元的小成本電影,華夏新生代導演執導,演員……好多華夏人都沒聽過,有沒有在美國大規模宣傳,怎麼會……

這裡面一定有什麼我不知道的事情發生!

麥克唐納判斷的沒錯,可是他沒時間去探明,因為院線方聯繫他了。

「你們要增加《致命ID》銀屏數量?」

這不廢話,誰會跟錢過不去?

利益至上是全世界成功商人的共同守則,不分國界,不分膚色。

《致命ID》能吸引觀眾走進影院購票觀影,能產生票房,能為影院、院線帶來收益,院線方為什麼不增加銀屏,賺更多的錢?

和華夏院線方一樣,初始排片率看關係、看導演名氣、看演員陣容、看投資規模,可是上映後的調整,只看票房!

能者上,不能者下。

上座率高的電影排片率高,就這麼簡單!

院線方聯繫麥克唐納,不是徵詢意見,而是出於多年合作關係,打聲招呼而已,他同意與否……一點也不重要。

11塊……

20塊……

50塊……

當銀屏數量增加到一百塊的時候,發行商福克斯坐不住了。

《致命ID》靠口碑效應營造出來的票房逆襲,使得福克斯陰謀流產。他們一改之前方案,積極聯繫院線方繼續增加銀屏數量,同時加大宣傳力度,準備在加拿大地區上映,真正實現北美髮行,賺票房!

既然遏制不住影片票房,無法低價拿到改編權,在多時間內改編上映,那就盡情享受高額票房分成吧!

他們雖然是發行商,但是票房分成比例比製作方萌人影視還要高出一大截呢!

而且除了票房分成,他們還想在音像製品市場再分一大杯羹。

全世界都知道,山姆大叔是非常講究「民主」的,利益面前從來都是知錯能改,改了再犯,犯了再改……

200塊,400塊……十月底,《致命ID》的銀屏數量,最終停留在813塊,票房也步步攀升,逼近千萬美元大關。

之前上映的兩三周浪費了不要緊,美國影片的上映時間與華夏國內不同,長達三個月之久。即便是中小成本的文藝片,也會開闢出專門院線放映,以保證文藝片在美國的市場。

這段時間,麥克唐納也徹底搞清楚《致命ID》逆襲的原因。

口碑……好吧,是有口碑效應,可是純靠口碑,不足以如此快速的扭轉形勢。

真正起到定海神針作用的,是偉大的水軍,美國水軍!

「水軍」並非華夏特色,美國同樣不缺,兩者之間的差距,不止五毛和五刀。

華夏「網路水軍」的一大特徵,就是這個群體有著極強的恥感。哪怕是年入千萬的水軍頭目也往往會暗藏身份,輕易不會向外表露自己的職業。

美國水軍不同,用三個字來形容,就是正規化。

有專門的網站作為買賣雙方交流平台,美國水軍沒有任何華夏同行的恥感,他們將網路評論作為一種正大光明的有償勞動,進行交易。

《致命ID》倉促上映後,麥小余找到了遠在美國的葉楚,拜託他兩件事。

一件事是請少量美國知名影評人觀影,然後寫影評,起到軟文宣傳效果。

這件事不算難,花費也不算高,最大的開支是……僱傭美國水軍。

美國水軍真心貴啊。

國內自干五,網路上一條評論撐死五毛,可尼瑪美國水軍,一條評論起價五刀,接不接還得看人家心情。

整個計畫,麥小余拿出了五十萬美元預算,水軍方面預算超過三十萬。

葉楚在網站上發布任務,《致命ID》上映的那幾個城市居住的人,免費提供《致命ID》的電影票。他們只要領了電影票看完電影,然後發布一條積極的評論,就可以得到五美刀。

有人領了電影票不看電影,純粹為賺五美刀寫積極評論的;也有人領了電影票看完電影,認為電影不好看,不為五美刀折腰的。

無所謂,總會有人領票進影院免費觀影,喜歡《致命ID》,然後寫積極影評。也總會有人看到評論後,前往影院購票觀影。

所以才會出現影院內,《致命ID》的觀眾中,白種人、黑種人比華人還多的現象,而這些人是真正的主力。

在美國,由於電影票價占月收入比例極低,看電影已經成為一種娛樂方式。喜歡《致命ID》的人,會推薦給親戚朋友。親戚朋友看後,喜歡的人會繼續推薦給他們的親戚朋友……

這就是口碑的力量。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